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77 6/1 332-336頁
  • 明智的責備者怎樣對犯過者有所幫助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明智的責備者怎樣對犯過者有所幫助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責備」與「申斥」怎樣不同
  • 基督徒予人責備時所懷的動機
  • 被自己的心或藉別人之助受責備
  • 責備
    洞悉聖經(下冊)
  • 「在眾人面前」提出責備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7年
  • 受上帝默示的全部聖經怎樣是有益的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4年
  • 『責備是生命的道』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8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7年
《守》77 6/1 332-336頁

明智的責備者怎樣對犯過者有所幫助

「智慧人的勸戒在順從的人耳中好像金耳環。」——箴言25:12。

1,2.聽從或不聽從上帝的責備會導致什麼結果?長老需要怎樣才能作明智的責備者?

很久以前,忠心的以利戶論及耶和華上帝說:「他也開通他們的耳朵得受教訓,吩咐他們離開罪孽轉回。他們若聽從事奉他,就必度日亨通,歷年福樂。若不聽從,就要被刀殺滅,無知無識而死。那心中不敬虔的人,積蓄怒氣。上帝捆綁他們,他們竟不求救。」——約伯記36:10-13。

2 基督徒長老自然想表明自己是明智的責備者而能夠使『犯過者離開罪孽轉回』。若要這樣行,他們顯然需要明白聖經所說的「責備」是什麼意思。

「責備」與「申斥」怎樣不同

3.申斥是什麼?通常申斥的用意何在?

3 我們發現聖經在原文中用某些字表達責備的意思及用另一些字表達申斥的意思。兩者有什麼不同呢?「申斥」的意思是嚴加批評或責難,加以「斥責」。「申斥」可能僅是表示大不贊成,時常目的是要使人停止某項令人發生反感不悅的行動或言論。(可參閱創世記37:10;約伯記11:3,《新世》)例如當耶穌的門徒在他上耶路撒冷的途中向他歡呼時,法利賽人對他說,「夫子,[申斥]你的門徒吧」,其實意思便是『叫他們不要再說這些話吧』。耶穌回答說,「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路加福音19:39,40。

4.將馬太福音18:15和路加福音17:3比較是否顯示「申斥」和「責備」這兩個字可以互相替換地使用?

4 上帝所感示的福音執筆者在這裡所用的「申斥」一詞的希臘文是以辟提梅奧(e·pi·ti·maʹo)被譯作「責備」的希臘字則是以朗哥(e·lengʹkho)。耶穌在馬太福音18:15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希臘文,以朗哥;《王國隔行對照譯本》,『責備』]。」以朗哥一字在這節經文裡出現。(可參閱利未記19:17)在路加福音17:3的類似經文中,聖經報導耶穌說:「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勸戒[申斥,《新世》;希臘文,以辟提梅奧]他,他若懊悔,就饒恕他。」這是否表明「申斥」和「責備」含有大致一樣的意思而可以互相替換呢?我們若只根據一個例證就貿然作出這樣的結論,那便可說是不智了。聖經使用這兩個字的方式顯示兩者其實是有分別的。

5,6.什麼例證表明這兩個字的意思其實並不同?關於這兩個字在上述兩節經文中的用法,這些例證顯示什麼?

5 例如在基督教希臘文聖經裡,我們讀到耶穌『申斥』(以辟提梅奧)鬼魔,吩咐他們「不要作聲」及從他們所迷惑的人身上「出來」。(馬太福音17:18;馬可福音1:25;9:25;路加福音4:35,41;9:42)聖經的執筆者從沒有說過鬼魔受耶穌所責備(以朗哥)。耶穌也曾『申斥』彼得岳母的熱病而使其消退;在加利利海上耶穌『申斥』風浪,使之不再威脅將他和門徒所乘的船吹翻。——路加福音4:39;馬太福音8:26;馬可福音4:39;路加福音8:24。

6 在以上幾個例子中,用「責備」一詞去代替「申斥」便極不適當了。我們甚至可以『申斥』一隻動物。(詩篇68:30)但是正如我們將會見到,只有獨具理智、心靈和良知的人類才能接受責備。因此看來路加福音17:3使用「申斥」一詞只是要說明責備可以伴之以申斥或包括申斥在內而已。

7.按照當日一般人的用法,聖經執筆者所用的「責備」一詞的希臘文含有什麼意思?

7 那末,希臘文的以朗哥(責備)一字是指什麼而言呢?誠然,在古典希臘文中這個字曾一度含有「玷辱」或「使蒙羞」的意思,但是希臘文字典表明這並不是以朗哥一字的一般用法。a字典表明在基督教的希臘文聖經裡,這絕不是以朗哥一字的主要含意。請留意力度爾和司各脫合編的《希英辭典》為這字所下的定義:

「審訊、查問,……指控……被定罪……2.試驗,加以證實……3.證明……提出令人信服的證據……4.駁斥……b.糾正,指正……5.勝過……6.揭發。」

8.關於需要責備的基本原因,這表明什麼?

8 這些定義主要是根據非聖經的希臘文寫作對這字的用法訂出來的。但從這些定義我們可以清楚看出一件事。它們都暗示受到責備的人即使不是直接否認犯了任何過錯,也至少不願意承認犯過或未能看出過犯的真正性質和悔改的必要。這樣的人表明他需要有人「說服」他犯了罪或「定他的罪」。我們在以下將會見到為什麼這是一個應當記得的重要之點。

9,10.聖經怎樣也表明不承認過犯和不肯悔改會使責備成為必需?

9 這個希臘字在聖經裡的用法足以證實以上的定義。例如請留意我們在較早時候提及的馬太福音18:15;在這節經文裡耶穌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以朗哥;「責備(他)」,《王國隔行對照譯本》]。」由於犯過者並不看出或承認自己所犯的罪而幡然悔改,他所得罪的人不得不指出他的錯來而加以責備。

10 其他採用這個字(以朗哥)的經文也描述對不肯悔改的人所作的責備;這些人直至該時為止尚未接受糾正,因為他們仍然繼續犯過。——可參閱路加福音3:19;約翰福音3:20;以弗所書5:6,7,11-14;提摩太後書4:2-4;提多書1:9-13;彼得後書2:15,16。

11,12.(甲)因此要合乎聖經的責備方法包括什麼主要的特色?這是為了達成什麼目的?(乙)「申斥」和「責備」的不同可以怎樣由父母管教兒女的方式加以說明?

11 那末,犯過者怎樣受到責備呢?責備的含意比僅是提出指控或譴責別人的所為(例如申斥)深得多,責備的意思也不僅是讀出一項宣布,說某人行為不當而已。反之,聖經表明責備牽涉到提出證據或論據。(可參閱《新世界譯本》的希伯來書11:1,在這節經文裡以朗哥被譯為實體「顯然的證據」。)希臘文學者特倫治所著的《新約同義字》強調聖經中「申斥」和「責備」這兩個字的分別說:

「一個人可以『申斥』另一個人而並未證明受申斥者為有罪;這若不是由於後者並沒有犯過,因此申斥是不必要或不公平的[可參閱馬太福音16:22;19:13;20:31],便是雖有過失,申斥卻未能生效而使犯過者認罪;這種可能性,即『申斥』罪行而未能『證為』有罪,便是申斥與責備的不同之處。……以朗哥[責備]不但暗示提出指控,同時也意味到指控是真實的,並將指控的真實性顯明出來;除此之外,這時常意味到被控者承認到至少默認自己的過犯。」

12 我們可以將這種分別比作一對父母只是責罵兒女使其停止做某件事,而另一對父母則甘願撥出時間與孩子推理,幫助孩子看出為什麼錯誤的行為是壞的;以及為什麼孩子應當想避免做這樣的事。雖然申斥也有其效用,責備的需要卻時常更大。

13.責備時提出的證據可以達成兩項什麼目的?

13 因此,在予人責備時提出證據可以達成兩項目的:這可以證明對方的確犯了他被指控的罪,或者對方需要有人向他指出證據才能充分體會到自己的行徑多麼不對。耶穌在約翰福音16:8,9(《新世》)說上帝的聖靈會「給世界關於罪的充分證據[以朗哥;「責備,《隔行對照譯本》],……因為他們沒有對我懷具信心。」但是至於耶穌自己,雖然他的反對者無理地申斥他,耶穌卻深知他們永不能提出「充分證據」證明他犯了罪。因此他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能指證[以朗哥;「責備」,《隔行對照譯本》]我有罪呢?」——約翰福音8:46。

基督徒予人責備時所懷的動機

14,15.可是,基督徒提出責備和充分證據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14 但事情並非至此為止。對上帝的僕人來說,責備並非僅是要證明人做了不對的事(像世俗的希臘文著作時常採用的意思一般)而已。聖經對這個字的用法是與世俗著作的用法不同的。怎樣不同呢?不同之處是,在聖經裡「責備」的動機並非僅是要使犯過者知罪或滿足公平的要求而已。《新約神學辭典》(第二卷)指出這個動機說(楷書本刊自排):

「在新約裡以朗哥的用法是有限制的……這個字的意思是『指出某個人的罪而促使他悔改。』這可能是兩人之間的私事,正如馬太福音18:15;以弗所書5:11所表明一般。但也可能是教會的事務而歸於其領袖之下,例如使徒的公開信所論及的一般:提摩太前書5:20;提摩太後書4:2;提多書1:9,13;2:15……這個字的意思不僅是『責怪』或『責備』,也不僅是以證據『說服』或『揭發』,反之是『糾正』,意即使人『改過自新』。」

15 因此聖經的「責備」不像「申斥」一般僅指使人羞慚或對某人的過犯表示不贊成。責備的目的不是僅要使人停止做某件不對的事,反之責備的目的是積極的,即要打動犯過者的心而使之恨惡所犯的罪。因此「指出」人的過錯不是僅要使人知罪,同時也為了復得一位弟兄,使他不致因為進一步犯罪而離開小組。——馬太福音18:15,16。

被自己的心或藉別人之助受責備

16,17.在回答是否需要對已經悔過自新的人提出責備的問題時,我們應當將什麼因素謹記在心?

16 可是,一個基督徒若犯了某項過錯一次或多次,但事後他的良心卻促使他衷誠懺悔,痛改前非,那又如何呢?他是否仍然需要有人責備他呢?

17 在此我們需要記得「責備」(以朗哥)這個字的意思。我們已見到這個字可以含有指控、盤問或審訊一個人的意思,目的是要證明他的過犯或以充分論據駁倒他對某項行動所懷的錯誤觀點以求使他衷心認罪。這樣行乃是要使他衷心悔改,不但停止犯過,同時也不再故態復萌。

18.人可以被自己的心所責備嗎?若然,他怎樣如此行?

18 可是在上述關於已經改過自新的人的事例上,犯過者豈不是在實際上已等於責備了自己嗎?是的,他自己的良心向他提出指控,上帝的道和靈定了他的罪,於是他的心促使他痛改前非。他無需有人「指出他的錯來」才能知罪悔改。——可參閱詩篇16:7;耶利米書2:19。

19.關於這件事,彼得的行動提供什麼例證?

19 使徒彼得的情形看來便是如此。耶穌曾警告彼得他會三次不認主人。當耶穌被人逮捕和審訊的艱難環境來到時,彼得軟弱下來,以致果然三次不認耶穌。可是耶穌只需望彼得一眼便足以打動彼得的心,使他對自己所做的事深感懊悔而出去痛哭。他的內心和他所記得的耶穌在較早時候所說的話責備了他,自此之後彼得的行徑證明他的確決心不再犯類似的大過。數週之後,耶穌將基督徒的教會建立起來而任用彼得為『基石』之一。——路加福音22:54-62。

20,21.(甲)即使一個人決心不再重蹈覆轍,他仍可以明智地接受什麼幫助?(乙)為什麼大衛要有人向他提出責備?拿單怎樣向他提出所需的責備?

20 這並不是說犯過者在這種情形之下不需要幫助。即使犯過者可能決心不再重蹈覆轍,他卻很可能需要別人幫助他加強這項決心。耶和華上帝賜給我們一些弟兄在這方面給予我們所需的幫助。——箴言17:17;路加福音22:31,32;加拉太書6:2。

21 與彼得不同,大衛王在較早的時候需要有人向他提出責備。他犯了極為嚴重的罪而對別人造成很大傷害。可是他卻沒有正視他的行為的錯誤,反而設法遮掩自己的過犯。由於這緣故,上帝派拿單先知前往責備大衛,拿單說了一個十分有力和逼真的比喻,描述一項與大衛的處境類似的情況。大衛對拿單在比喻中描述的人的自私極感憤懣而譴責這人的鐵石心腸。拿單接著所說的話令大衛大感震驚:「你就是那人!」這使大衛看出自己的行動的真相,體會和深深的感覺到他的行為其實多麼可鄙;他於是幡然悔改。正如他自己承認,他若沒有這樣行便會死有餘辜了。——撒母耳記下12:1-13。

22.大衛怎樣對責備表現良好的態度,並且說明悔改所帶來的重大裨益?

22 大衛在詩篇中表示他對責備懷有正確的態度,說:「任憑義人擊打我,這算為仁慈;任憑他責備我,這算為頭上的膏油,我的頭不要躲閃。」(詩篇141:5)再者,大衛在詩篇32:1-6描述他未為所犯的罪向耶和華懇求寬恕之前所感到的痛苦以及悔改和向上帝認罪為他帶來的舒解。

23.明智的責備者體會到什麼事實?這段所引的參考經文怎樣表明這點?

23 若要作明智的責備者,小組的牧人也需要記得,正如過犯在程度上有輕重之分,責備在嚴厲的程度上也可以有頗大的差異。(請將加拉太書6:1;提摩太後書2:24-26與提多書1:13比較。)甚至在事奉上帝方面有良好記錄的人也可能有時在觀點、言談或行動上犯錯而需要有人予以責備。

24,25.上帝的忠僕也可能需要受人責備嗎?他們由此獲得什麼良好結果?

24 後來有一次彼得便需要這樣的責備。加拉太書2:11-14敘述彼得在敘利亞的安提阿逗留的期間與未受過割禮的非猶太人來往,與他們一同進食。但是當若干來自耶路撒冷小組的人(這些人看來仍然主張猶太人應與外邦人保持分離)抵達安提阿時,彼得便停止與外邦的基督徒交往了。使徒保羅見到這項錯誤的行徑以及這對其他猶太信徒所生的不良影響,遂覺得有義務要責備彼得。他以合理的論據向彼得指出他的行動如何不對,並在別人面前公開提出這項責備。彼得無疑衷心接受這項責備,並在後來提及保羅時表示親切的體會。——彼得後書3:15,16。

25 不錯,正如箴言9:8,9說:「要責備智慧人,他必愛你。教導智慧人,他就越發有智慧。」正如彼得的事例表明,要「責備明哲人,他就明白知識。」因此讓我們隨時留意聆聽和接受「訓誨的責備」;對一切愛上帝和他公義的人來說,這乃是「生命的道」。——箴言19:25;6:23;25:12。

[腳注]

a 羅賓遜的《新約辭典》論及以朗哥一字說:「使蒙羞,玷辱,僅限於荷馬[基督之前的希臘詩人]的著作。……通常及在新約中,說服,……反駁,證明一個人不對。」

文遜的《新約字辭研究》則說:「在早期的古典希臘文中這個字含有玷辱或使蒙羞的意思……後來意思轉為審訊或查問,目的是要說服、定罪或駁斥。……在辯論方面,加以證實;證明;以一系列的推理去證明。」(楷書本刊自排)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