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寶訓》——基督徒像「鹽」和「光」
講完他那《登山寶訓》中的九項『快樂』之後,耶穌隨著評論他的門徒會對世人有何影響。他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馬太福音5:13;參閱馬可福音9:50;路加福音14:34,35。
耶穌的聽眾熟悉鹽為何物。它用作增添食物的美味以及將其保存不腐。顯然,因為鹽代表不含腐爛或朽壞,上帝吩咐獻在他壇上「一切的供物」都要配以鹽。(利未記2:13)在耶穌的日子,在耶路撒冷耶和華的聖殿中執行任務的祭司們將帶到壇上作燔祭用的牲畜,禾穗及乳香供物都調上鹽。猶太人的歷史說為了這用途而在通至祭壇的斜道近旁放置一大堆的鹽。在聖殿區內有個大貯藏室,稱為「鹽室」,以確保供應充足。
耶穌的門徒應當作為「世上的鹽」。從他們在向別人為上帝王國作見證的活動和他們個人的品行兩方面會證明這是真的。基督徒的見證工作已導致很多人接納耶穌為應許的彌賽亞並對他的贖罪祭物懷具信心。這已為此等信徒打開獲得永生的機會。(約翰福音6:47;羅馬書10:13-15)此外,藉著影響人去根據聖經原則而生活,耶穌的門徒使人類社會中道德與靈性腐敗不致增長。
可是,耶穌卻補充一番帶著警告的話,說:「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聖經評釋家亞爾拔·班尼斯說,與一般的食鹽(氯化鈉)不同,耶穌和與他同時代的人所熟悉的鹽「是不純淨的,攙雜著植物和泥土;因此它可能喪失全部鹽份,然後剩下不少土質東西。如經文所說,這除了用來鋪在道路,或行人路上,像我們用沙石那樣之外便一無是處。」
基督徒必須謹慎以免終止了他們與鄰人分享上帝王國「好消息」的努力。(馬可福音13:10)此外,他們也必須提防養成與聖經標準相違的行為。否則,他們便會在靈性上衰敗並變成有如壞了無用的鹽一般——淡而無味——也不再有任何用處。——參閱希伯來書6:4-8;10:26-29。
反映上帝榮耀的光
進一步表示他的門徒會對世人產生的有益影響,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光。」——馬太福音5:14。
從上帝所感示的道,特別是耶穌基督的教訓和榜樣,發出幫助人以上帝看事的方式來看事的屬靈之光。(箴言6:23;以賽亞書51:4;馬太福音4:16;路加福音1:79;2:32;約翰福音1:4-9;3:19-21;8:12;9:5)藉著他們的公開見證活動,耶穌的門徒啟迪人關於人類有罪的情況,上帝藉耶穌基督而除掉罪孽的旨意,和他那賜福一切對耶穌懷具信心的人永生的王國安排。——約翰福音3:16,36;羅馬書3:23,24。
但身為「世上的光」並不至此為止。使徒保羅寫道:「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以弗所書5:3-9)基督徒必須有與聖經原則一致之行為的傑出榜樣。
論到他的門徒像帶著光的人,耶穌繼續說:「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馬太福音5:14,15。
一個『造在山上』的城,會容易被人看見,即使從頗遠的距離亦然。類似地,效法耶穌基督的人很容易被人看出是群「熱心為善」的人。(提多書2:14)他們在表現像節制,貞潔,工作勤懇,言談合乎體統和家庭一團和氣等敬虔品質方面的努力給人留下優良的印象。(提多書2:1-12)他們也決心「不屬世界」,不參與它的政治,戰爭和不道德的生活方式。(約翰福音15:19;17:14-16)有時這導致依從良心行事的基督徒受人譏誚和逼害。——馬太福音24:9;彼得前書4:4。
因此,有好的理由,耶穌補充說人點燈,「不放在斗[希臘文,摩地奧斯,容量二加侖]底下,」卻「放在燈台上,」可以照亮整個房間的地方。耶穌的跟從者必不可以讓來自俗世的反對使他們把已認識的關於上帝的真理隱藏或保守祕密。他們也不能效學違背聖經原則的行為,因為,縱使這樣人繼續熱心宣揚聖經真理,他們的行為也會掩蓋它的價值。——彼得後書2:2。
論到燈台上發亮的燈,耶穌接著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6)這是個繼續「在其中發出光來,像世界的明燈一般」多麼有力的理由。(腓立比書2:15,《新世》)藉著觀察基督徒的善工,人們可以領悟他們上帝的美好品質。往往這等旁觀者受感動「將榮耀歸給」上帝,也藉著成為他的敬拜者而這樣行。因此,使徒彼得勸勉說:「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鑑察的日子,歸榮耀給上帝。」——彼得前書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