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鄰的精神變成怎樣了?
為什麼許多住在我們隔鄰的人不再行事像鄰人了呢?研究者提及好幾個原因,大部分與現代的生活方式有關。
流動性是原因之一。許多人時常改變住址。因此他們很少有時間認識他們的鄰人和養成睦鄰的精神。
研究者也提及鬼墟。在這些地區中,日間整家人均出外工作或上學。晚上他們再次出外或沉默地坐在電視機之前。在這種家庭裡,家人時常不但對鄰人說來是陌生人,在家裡也是一樣。
房屋的建築和城市設計也難辭其咎。多層的樓宇被設計成許多自給自足的單位。住在這些單位中的家庭與鄰人很少有實際的接觸。
對私生活的重視也要負一部分責任。在有些地區人們極為重視私生活。一個住在市郊的人說,「你不能未經邀請就上門探朋友。」有一天,一個婦人出乎意外地有一位住在鄰近的寡婦上門探訪她,後者說她感覺寂寞。婦人冷漠地將寡婦打發走,因為她不高興後者侵犯她的私生活。當晚寂寞的寡婦鄰人竟然輕生自盡。
研究者也提及罪行是另一個因素。對罪行的恐懼使有些地區在晚間變成有如監獄一般。各個家庭天一入黑便戰戰兢兢地將門鎖上,很少人敢出外。
所有這些因素無疑有分促成了睦鄰精神的衰退。但是有些發生的事必然有更深一層的理由。在一個住宅區,一個夜出的少婦被一個男子尾隨了半小時。男子三次襲擊她,最後將她刺死。有三十八個鄰人聽見女子尖叫或見到她受襲擊,但他們卻視若無睹。只有一個鄰人召警——但是卻太遲了。對鄰人的這種冷漠絕非罕見。
這種冷酷無情顯示當事人的品格有嚴重的不妥。研讀聖經的人記得使徒保羅論及我們今日的一個預言:「那時,人會專愛自己、貪愛錢財、……沒有親情、不肯和解、……不能自律、……不愛良善、……愛享樂過於愛上帝。」——提摩太後書3:2-4,《新譯》。
這個預言的應驗意味到我們正生活在非常危險的時代,在你居住的地區中一般人很可能反映出這種態度。可是,我們卻沒有理由不對我們四周的人表現睦鄰的精神。這可能引起親切的反應。在今日,什麼是作好鄰人的明智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