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82 9/15 5-7頁
  • 你可以作好鄰人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你可以作好鄰人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2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睦鄰所應做的事
  • 睦鄰所「不應做的事」
  • 睦鄰精神的力量
  • 遠親不如近鄰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2年
  • 你是個好鄰舍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0年
  • 誰是我的鄰人?
    警醒!1986年
  • 睦鄰的精神變成怎樣了?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2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2年
《守》82 9/15 5-7頁

你可以作好鄰人

有時較年長的人談及「以往的好日子」,你認為他們所指的是什麼而言呢?以物質財富、舒適和各種便利或醫藥服務而言,以往的日子對大多數人來說並非這麼「好」。人們沒有電視機、很少人有汽車、電話或今日許多人認為不可或缺的其他東西。那末,好處究竟在那裡呢?無疑他們所想到的是當時鄰里間的和睦精神。

雖然當時的人在經濟上並不很安全,人們卻彼此互助。正如許多老人指出,無論一個人多麼窮,他總會有能力借點東西給鄰人。若有人病重,鄰人會給予切合實際的幫助,例如為其煮食或照料孩童等。一個男子若在家裡有一件大的工程要做,鄰人時常會自動予以援手。

可是,隨著政府對人民提供更大的服務,人們彼此間的需要便相應地減少了。可是,我們仍然必須與鄰人一同生活。聖經在很早之前警告說,「離群索居的人往往只關心自己。」(箴言18:1,《現譯》)不肯與別人交往的人最後會變成失去平衡或甚至性情古怪。

誠然,通常我們並不能揀選自己的鄰舍,鄰人亦不揀選我們。再者「不良的交往」的確會「破壞有用的習慣」。(哥林多前書15:33,《新世》)但是我們若學會以明智的方式與鄰人一同生活,就會使大家都得益。這意味到什麼呢?

睦鄰所應做的事

作好鄰人需要我們有了解力。在不同的地區中,受人接納的事並不同。我們若來自鄉村地區,慣於人們經常互相探訪,一旦搬到城市居住,就可能需要作出調整而無法隨時上門探訪別人了。在有些城市地區中有各種不同的人雜居,人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有些人的行事方式可能並非我們所習慣,但是只要他們不擾亂公眾秩序或對我們的家庭形成威脅,又何必批評他們呢?

好鄰人也需要對人友善。對我們在行人路上或電梯裡遇見的人微笑說聲「你早」需要花多少時間呢?甚至一個愉快的面孔也可以使整群人覺得愉快一點。

既然對人友善,我們也希望獲悉住在我們四周的人的名字。對鄰人說話時以他們的名字稱呼他們可以表明我們將他們視為個別的人,這樣他們便很可能對我們感覺較為親切。

好鄰人也需要對人表現關注。住在鄰近的人若有病,我們記得問候他們及說幾句安慰的話也是表現關注的方式。也許我們甚至可以為這樣的人做些少差事以減輕他的負擔。此外,若有年老的人住在附近,何不試試對他們表現額外的體貼呢?例如我們若出外購物,也許我們可以為年老的人代買一些東西。他家裡若有燈開著了一段很長時間或門打開了,何不查問一下以肯定事情沒有什麼不妥呢?

我們若看見有罪行發生或有些看來不妥的事,那又如何呢?表現匹夫之勇而試圖自行處理情勢通常並非明智之舉。受過適當訓練的人通常比我們更有能力處理這樣的事。但是至少對鄰人的關注應當促使我們迅速通知警察,也許留意一些在後來可以對警方有所幫助的細節。

在對待鄰人方面,一個有用的指引便是所謂的金規:「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例如,我們若見到一個牽涉到鄰人的難題而納罕應當怎樣行,便可以問問自己:「我若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我會希望別人怎樣待我呢?」答案可以幫助我們作出明智的決定。

有一次一個旁觀者問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回答時說了關於『好心的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他表明真正的鄰人是看見別人有需要便挺身予以援手的人。我們若對鄰人表現友善、富於了解和關心的態度,我們便可說是跟從這個好榜樣了。——路加福音10:29-37。

睦鄰所「不應做的事」

也有些事是好鄰人所不會做的,這乃是因為他體貼別人的緣故。例如他不會將自己的身歷聲唱機或電視機開得響到整條街都可以聽見。他會使自己的住宅和四周的地方保持整潔而不致損污地區的美觀。

一位智者在很久之前寫道:「你的腳要少進鄰舍的家,恐怕他厭煩你,恨惡你。」(箴言25:17)不錯,雖然偶然的探訪可能受人歡迎,鄰人卻可能很快便厭倦一個經常上門的人。

使徒保羅也警告人提防一些「挨家閒遊」,「好說閒話,好管閒事」的人。(提摩太前書5:13,《新譯》)我們若限制自己探訪鄰人的時間,便可以避免當地的閒話和流言。除此之外,今日大部分人均埋怨他們沒有足夠時間做他們所要做的一切事。在社交方面花太多時間可能犧牲了作一些更重要的事的機會。

好鄰人會尊重四周的人及以溫和的態度對待他們。因此他不會小題大做。一個夏天的晚上,阿姆斯特丹的一位父親由於對面鄰人的收音機響聲使他的兒女無法入睡而感覺惱怒。他的妻子溫和地提議他去見鄰人,將難題解釋一下。他的鄰人聽見他以合理的方式論及難題之後很樂於合作。鄰人將收音機關掉並且說:「我反正並不喜歡聽這些政治宣傳!」藉著以溫和的方式處理情勢,這個男子制止一種惡劣的情況形成,而且兩個鄰人自此以後變成了好朋友。

最後,我們需要有鑑察力和保持平衡。我們有些鄰人可能有不良的習慣。他們可能吸煙,說粗言穢語或過不道德的生活。在有些地區中青少年吸毒及組成黨幫。因此我們一方面要表現睦鄰的精神,同時也要留意避免讓別人的壞習慣影響我們或我們的兒女。不錯,作好鄰人牽涉到很多事。

睦鄰精神的力量

在1980年初,約翰,耶和華見證人一個小組的長老,發覺自己處於睦鄰精神被破壞無遺的一種情勢中。事情發生於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一個市鎮上。一個黑種青少年被人殺死,而當地的黑種人認為警察對此漠不關心。一場猛烈的種族暴動於是爆發而槍彈橫飛。

可是約翰的家卻在動亂中好像一個綠洲一般。雖然他和妻子及女兒不得不伏在地上數小時以避免受流彈所傷,附近卻沒有種族的緊張或仇恨。事實上,這個白種家庭讓一個黑種女孩和一個墨西哥籍的家庭在屋內與他們一同避難。約翰的妻子說:「我知道有麻煩會發生;我並非視而不見。但是根據我們對待別人——不論黑種人抑或白種人——的方式,我們得以和別人保持良好關係。」

不錯,這個家庭對他們四周的人表明自己是好鄰人。他們對別人表現尊重和體貼,因此亦受別人所尊重。當地的種族仇視並非以他們為對象。

暴動發生之後數日,他們在從事逐戶傳道(這是所有耶和華見證人均參與的一項協助鄰人的服務)時,他們所探訪的一家人原來是被殺害的男童的家人,而這男童的死亡便是觸發暴動的原因。他們友善地對這家人表示同情,並且盡力予以協助。他們談及死者復活的肯確希望,並且指出我們不久便可以生活在一個人人均和平共處的世界裡。聖經以賽亞書的一節經文很美妙地描述這個世界說:「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以賽亞書11:9。

我們所有人無疑都希望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但是,當我們等待這個世界來臨之際,我們必須安於現狀。可是,我們若像約翰和他的家人一樣以一種平衡、友善的方式對待四周的人,體恤和尊重他們,我們便會發覺生活更為愉快。而且——誰知道?——也許我們的鄰人會對我們成為更友善。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