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愛好享樂的世界行將消逝了!
歷史上有許多例證表明強大的王國和帝國曾由於道德墮落、生活放蕩、愛好享樂而終於敗亡。甚至在一個國家之內,當人民的道德力量被愛享樂之心所侵蝕時,也曾使掌權的朝代或政權傾倒。
例如,威廉·摩利(William Morey)在《羅馬歷史綱要》一書中寫道:「若有人問我們[羅馬的]道德衰落有什麼徵候,我們會回答說:各階級的自私;積聚財富,……愛好黃金和奢侈的享受……這些都是道德上的疾病,是沒有任何政府能夠醫治的。」
今日我們豈不是見到人們沉迷於一種以世俗事務和享樂為念的生活方式嗎?我們豈不是生活在一個愛好享樂的世界裡嗎?的確不錯,因為雖然有許多人仍然喜歡信宗教,社交和消遣的活動卻在他們的生活上居於首位。人們變成好像挪亞日子的人一樣——專注於「吃喝」一類的事。他們過度忙於滿足自己的慾望,以致沒有留意到自己的靈性需要。的確,人們對宗教的興趣和支持正陷於低潮。——馬太福音24:37-39。
我們若考慮到另一個古代帝國——巴比倫——遭遇末日的經過,便可以看出愛享樂之心和人們對宗教的支持的衰退具有特別的意義。事實上,這個帝國傾倒的不尋常過程,像其他歷史大事一般,由聖經為了一個明確的理由將其記錄下來:「[這些事]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哥林多前書10:11。
古代的教訓
幼發拉底河在巴比倫大城居民的生計上擔任一個重要角色。雅各·亞博特(Jacob Abbott)在《古列大帝歷史》(1878年)一書中寫道:「[巴比倫]是個十分肥沃的龐大地區的首都,這個地區包括幼發拉底河的兩岸,一直伸展到波斯灣。……幼發拉底河是整個流域的肥沃的偉大來源。」不錯,巴比倫的繁榮來自幼發拉底河。因此,巴比倫城的傾倒也與這條河有關一事遂含有更深的意義。
亞博特對古列王征服巴比倫的經過作了以下饒有趣味的記載:
「古列向城進發。他派一大隊兵士駐守在大河流進城中的主要城牆的門口,另一隊則在大河流出城外之處。這些部隊接獲命令,一留意到水勢下退便沿著城牆攻進城中。然後古列派一大隊工人開掘新的河道,並加闊和加深業已存在的河道,目的是要將水從通常的河床引開。當這些河道預備好時,他在一夜之間在一個預定的時刻讓水流進其中,不久河水就不再流過城內了。於是他手下的兵士遂沿著河床攻進城內。」
幼發拉底河的水一開始消退,巴比倫便注定滅亡了!值得留意的一點是,這個城是在一個縱情宴樂的晚上傾倒的。——可參閱但以理書第5章。
歷史行將重演
古巴比倫在古列大帝手中的遭遇並非僅具有歷史的趣味而已。聖經的啟示錄一書以此作為先模而談及一個稱為「大巴比倫」的淫婦坐在「眾水」之上。聖經預言一位天使奉上帝之命「把碗倒在幼發拉底大河上,河水就乾了,為了要給那些從東方來的王預備道路。」——啟示錄17:1,5;16:12,《新譯》。
「大巴比倫」是誰或什麼呢?「幼發拉底大河」的「眾水」預表什麼?河水「乾了」又含有什麼意思?
雖然古代的巴比倫以一個政治勢力而言已不復存在,它的宗教影響卻延續了許多世紀而伸展到地球的每個角落。因此,「大巴比倫」乃是偽宗教的世界帝國,包括基督教國的所有教派在內。啟示錄17:15顯示這個宗教淫婦坐在其上的「眾水」乃是「多民、多人、多國、多方」;大巴比倫倚賴這些人去支持她,正如古代的巴比倫倚賴幼發拉底河去維持城中的繁榮一般。因此眾水乾了意味到人們對宗教的支持迅速衰退。a
「末日」近了!
由此看來,我們可以看出世俗主義在普世大行其道和人們對宗教的興趣和支持迅速衰退在兩方面含有預言性的意義。首先,這些發展應驗了使徒保羅的預言,在「末世」人們會『愛享樂過於愛上帝』;這乃是證明我們正生活在「末世」或「事物制度的終結」時期的證據之一。(馬太福音24:3,《新世》)其次,正如古代的巴比倫在幼發拉底河河水降退的同一夜陷落,世俗主義的興起和人們對宗教支持的衰退乃是表明「大巴比倫」行將遭受毀滅的確據。
這些預言獲得應驗清楚表明我們正生活在「末時」中。(但以理書12:4)不錯,我們正接近末世的最後階段,這件事的最高潮乃是撒但的整個邪惡事物制度遭受毀滅。的確,這個愛好享樂的世界行將消逝了。但是我們可以鼓起勇氣來,因為這件事會為上帝所應許的公義新規制鋪路。(彼得後書3:13)你若避免讓享樂取上帝而代之,反之在現今這末世將上帝置於生活上的首位,你便可以享有新規制的種種偉大幸福。
[腳注]
a 關於事情的細節,可參看《守望台》1981年4月15日刊「處決『大淫婦』的日子近了」一文,17-23頁,以及《「願你的國降臨」》第1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