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鞏固家庭的團結
少年人離家出走的原因很多,而且頗為複雜。本文雖然未作深入討論,卻足以表明,應用聖經原則的確能夠獲致家庭團結的功效。
究竟有多少兒童離家出走是一件難以確定的事。按照發表的估計,只在美國一地,每年失蹤的兒童數目介乎60萬至300萬之間。這樣的估計所包羅的範圍時常相當廣泛,把例如離家出走、被逐、受人遺棄以及父母離婚之後由沒有合法監管權的一方把兒女架走等均包括在內。這些數目必然僅屬估計而已,因為父母所遺棄的兒童並沒有被視為失蹤來報案,而且有些兒童經常離家出走。《紐約時報》說:「一名16歲的孩子在一年之內離家五次,每次在外邊過了一夜,他的出走就會出現在……統計中,成為五個失蹤的兒童。」
比數字更加重要的是兒童何以要離家出走的原因。《人類性方面的醫學觀點》雜誌聲稱:「一個年輕人若離家出走,通常是家庭環境發生機能故障的病徵。」難題也許一向都已存在,例如身體虐待、疏忽漠視、缺乏慈愛、父母離婚、過度苛求或苛刻嚴厲的規定等。或者當事人恐懼某些事——例如懷孕或觸犯法律等——的後果。大多數出走者在被人問及離家原因時所舉出的理由往往與父母有關。《青春》雜誌說:「對於離家出走的行為,親子關係顯然是一項極有影響力的因素。」文章補充說:「據出走者報導,惡劣的親子關係、家人意見衝突、與父母疏遠、人際關係緊張、兩代缺乏溝通都是離家出走的主要因素。」
了解原因
《婦女家庭》雜誌說:「隨著失業率上升而有越來越多家庭陷於經濟窘境,家庭的緊張與難題亦大為增加。一家之主若被暫時解僱,分期付款無法支付,家中各人自然感到緊張。尚未養成技巧去應付壓力的年輕人遂以一走作為逃避的方法。」有時父母本身也會不自覺地趕走兒女。父母也許憤怒地告訴兒女,若不接受他們的決定,就搬出去好了。父母因為天天要為經濟大傷腦筋而感到惱怒、疲倦,於是便沒有精神去照顧兒女了。
在同一時候,作為青少年也有其本身的緊張。少年男女有時陷於內心衝突之中;作為兒女,他們一方面需要安全和父母的照顧,另一方面卻希望脫離父母而獨立,努力使自己成為成年人。這樣遂為他們造成混亂和憂慮。身體的變化也在這時候發生。他們的生活突然變得頗為複雜。也許只是這種情況已令他們感到不勝負荷。他們感覺受到父母和同輩所加的壓力。他們同時經歷到自我懷疑和沮喪的時期。《少年》雜誌提出忠告說:「當你正在試圖了解自己之際,感覺在家中不為人所了解是不足為奇的。畢竟,你若對自己也不了解,父母又怎能知道你想的是什麼呢?」許多父母,尤其是對於第一個孩子,很難確定要給兒女多少自由。父母控制過嚴和缺乏了解往往使少年人離家出走。
作家茱迪·布盧姆(Judy Blume)在《給茱迪的信》一書中指出:「離家出走並不能解決任何難題。出走只是病徵,不是解決方法。相反地,家人應該一起坐下來,正視事實。他們必須應付現實。只有這樣才能使各人作出所需的改變而和睦共處。許多時他們需要有人幫助這樣行。」
尋得所需的幫助
上帝的道聖經乃是最佳的幫助來源。何以故?原因是,上帝既是人類的創造主,自然知道什麼對他所造的人最為有益。他給予我們的訓示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賜下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3:16,17)聖經的原則非常有效,而且範圍包括生活的每一方面。
可是,正如上述,家中所有成員都必須願意「正視事實」和作出「改變」。若沒有這樣的認識和願望,情形就不能有所改善,一走了之的驅策力量就依然存在,特別以具有縱酒、吸毒和性虐待等難題的家庭為然。這些難題必須首先克服,然後才能應付生活的各種正常壓力。由於對上帝之道具有正確認識而信賴上帝及誠心渴望取悅他——這已經幫助了許多家庭克服各種可悲的情況,而這些情況是曾在其他家庭裡迫使少年人離家出走的。——參看哥林多前書6:9-11。
甚至僅是生活在這個日益自私、互不信任、罪行激增的現代世界裡也能使家庭關係大受壓力。由於這緣故,「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羅馬書15:4。
應用聖經原則
既知道引致孩子離家出走的種種因素,我們就可以應用聖經原則了。聖經針對這些因素提出應付方法,勸告父母要撥出所需的優質時間與兒女共處,對兒女施行首尾一貫的仁愛訓練。缺乏關懷和管教過嚴這兩個極端都應避免。上帝的道忠告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激怒你們的兒女,反之要繼續以耶和華的管教和思想調整教養他們成人。」——以弗所書6:4,《新世》;箴言22:6。
像在聖經時代一樣,適當的監管、關注和訓導應當是父母經常所做的事,「無論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命記11:19)雖然管教有時是必需的,但要出之以慈愛。(箴言13:24)遵行這樣的勸告會為家庭的幸福帶來多大的增加!
在這件事上,兒女也有應盡的本分:「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以弗所書6:1,2)古代智者所羅門所寫的話是要「使愚人(『經驗不足的人』,《新世》)靈明,使少年人有知識和謀略。」他同時勸告說:「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惡人若引誘你,你不可隨從。」——箴言1:1-10。
家庭難題應當怎樣處理呢?要用愛心,因為聖經教訓說:「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哥林多前書16:14)這應當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愛,能夠促使人樂於寬容別人的不完美和個人缺點,而這些缺點本來是可以使人惱怒和緊張的。聖經說:「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得前書4:8。
這種愛也促使人關懷家人的快樂和福利,從而彼此更加團結。請留意所謂的金規積極地吩咐人:「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在一項調查中,接受訪問的離家少年大多數聲稱,在離家之前極少參與家庭事務。《青春》雜誌說:「『家人疏遠』乃是促使人決定離家及繼續在外居住的主要因素。」可是,藉著遵從聖經的勸告,「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全家撥出多點時間樂敘天倫,關係冷漠、疏遠、缺乏溝通等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腓立比書2:4)少年在家中若感到彼此的親切關懷,誘人離家的同輩影響力便會減至最低。
藉著實踐聖經原則,離家出走便不會再被視為解決人人必須面對的生活難題的方法。既有家中各個成員的仁愛支持,家庭就會成為逃避外界壓力的安樂窩。清楚了解聖經原則和怎樣加以應用,並加上耶和華上帝所賜的希望,無疑可以進一步提高家庭的福樂。何不讓耶和華見證人與你討論這件事呢?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父母可做的事
撥出時間與兒女相處,知道他們的難題和需要
經常予以留意和監管
以愛心施行管教和訓練
使家庭成為安樂窩
兒女可做的事
服從和敬愛父母
避免孤立;積極關懷家庭事務
考慮到整個家庭,而非僅是自己的意願
開心見誠與家人溝通
[第5頁的圖片]
親子關係至為重要
房屋因智慧建造,又因聰明立穩,其中因知識充滿各樣美好寶貴的財物。智慧人大有能力;有知識的人,力上加力。——箴言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