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93 10/15 8-11頁
  • 學習等候是一大難題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學習等候是一大難題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3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學會等候的智慧
  • 對許多人來說是個新挑戰
  • 吸取別人的教訓
  • 打那美好的仗
  • 在每方面學會等候
  • 今日經濟制度的終結
    警醒!1981年
  • 第6部分:經濟憂慮——何時終止?
    警醒!1993年
  • 你能在經濟衰退中尋得安全嗎?
    警醒!1976
  • 你會耐心等候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7年(研讀版)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3年
《守》93 10/15 8-11頁

學習等候是一大難題

學習等候我們渴望得到的東西,這大概是人類最難上的一課。小孩子生來就性急,他們看見什麼就要什麼,而且立即就要!可是,你也許從經驗學到,人生的現實是:不是每樣東西都可以隨心所欲、說有就有的。甚至正常的欲望,也要等待適當時候才能得償所願。許多人學到這個教訓,但有些人卻始終沒有學會。

渴望獲得上帝嘉許的人有特別理由要學習等候。基督誕生之前,耶和華的僕人耶利米強調這點說:「人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他的救恩,這原是好的。」後來,基督的門徒雅各說:「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耶利米哀歌3:26;雅各書5:7。

耶和華在完成他的神聖旨意方面有自己的時間表。我們若等不了他 做某些事的時間來到,我們就會變成不滿,這種精神會把喜樂扼殺。沒有喜樂,上帝的僕人會在靈性上變成軟弱無力,正如尼希米告訴他的同胞:「從主來的喜樂就是你們的力量。」——尼希米記8:10,《當代》。

學會等候的智慧

獨身的人希望結婚,沒有兒女的夫婦想養兒育女,這都是正常的欲望。再者,渴望滿足正當物質的需求或願望並沒有什麼不對。可是,由於深信這個事物制度已餘日無多,而且在將臨的新制度裡,上帝會『張手,滿足眾生的願望』,許多基督徒決定等候,直至較適當的時間才滿足這些願望。——詩篇145:16。

然而,不少人缺少了這個穩確的基督徒希望,他們看不出要延遲滿足這些願望的理由。由於他們對耶和華——「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的來源——缺乏信心,因此他們懷疑把滿足欲望的時間推遲,延遲至他們不肯定會不會來到的日子,這樣做是否明智。他們生活的信條是:「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雅各書1:17;哥林多前書15:32;以賽亞書22:13。

在發達國家,廣告商看準人想獲得即時滿足的強烈傾向而加以利用,慫恿人嬌縱自己。商界設法要人相信,各種現代化的設備和使生活過得舒適的東西都是不可少的。尤其今日信用卡購物、分期付款購買法,以及「現在買,遲一步才付款」的計劃大為流行,你可以得到一切你想要的東西,而且立即得到。既是這樣,為什麼不享用這些東西?此外,目前的流行口號是,『你配得最好的東西,要對自己仁慈一點!記住,要不是現在得到便可能今生也得不到!』

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不計其數的人的生活只是僅堪糊口,甚或食不果腹。還有什麼比這些事更能道出人為政治和經濟制度的不完美和不公平呢?

數以百萬計的人由於不願等候,或至少認為沒有理由要這樣做,結果他們為了滿足即時的欲望而債台高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學會等候乃是明智之舉。無法預料的情況,諸如疾病、失業,也許會造成災害。德國報章《法蘭克福匯報》解釋為什麼德國會有一百萬人無家可歸:「一般而言,隨著失業與嚴重負債接踵而至的就是無家可歸。」

許多遭遇這類不幸的人由於無力償還債項,結果飽受痛失家園和財物之苦。許多時,與日俱增的壓力使家庭陷入緊張之中,不穩定的婚姻遂告瓦解。持續的抑鬱和其他健康難題也變得十分普遍。對基督徒來說,這可能損害靈性,繼而導致錯誤的思想和不正當的行為。那些不智地樣樣都想擁有的人,最後幾乎一無所有。

對許多人來說是個新挑戰

耶穌清楚指出,我們應當慎防被「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馬可福音4:19)我們應當緊記,沒有任何政治制度曾成功地終止憂慮,包括耶穌所提及的經濟憂慮。

東歐各國現時已揚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主張由國家控制經濟,藉此使人人都獲得同等的待遇。與自由企業相反,奉行共產主義的國家能夠向國民提供若干程度的經濟安全,而這種安全往往是資本主義社會無法為人提供的。可是,即使在這些地方裡,耶穌所談及的憂慮仍舊存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消費品短缺、個人自由受到剝奪。

目前,不少這些國家正引進市場經濟。因此,住在這些地方的人要面對新的挑戰。最近一項報導說:「渴望盡快趕上西方的消費標準這個想法多少有點天真。」為了實現理想,「在德國東部的蘭德州內,有越來越多人捲入了債務的旋渦」。這項報導補充說:「獲得新經濟自由的最初歡樂過去之後,恐懼和失望現正到處蔓延。」難題仍舊存在,只是它們改換了資本主義的形式而已。

在政治和經濟上獲得的較大自由打開了改善經濟的新機會。因此,許多人嘗試認真考慮開設自己的生意,或搬到另一個國家去尋求較好的就業機會。

類似決定純屬個人私事。基督徒想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他也許渴望好好照料自己的家人,深知「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提摩太前書5:8。

因此,妄自批評別人的決定是不當的。與此同時,基督徒應當緊記,用舉債的方法來解決經濟難題,這很易使人陷入網羅。同樣,我們若為了解決經濟難題便忽略自己的屬靈責任和事務,這也是不對的。

吸取別人的教訓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年間,成千上萬德國人從飽受戰火蹂躪的歐洲移民到其他國家去,特別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許多人因此得以改善他們的經濟狀況。可是,他們當中卻沒有任何人能夠完全避開耶穌所論及的經濟憂慮。解決經濟問題有時會造成新的難題,諸如思鄉病、未聽過的語言、適應新食物、不同的習俗、新朋友、應付不同的態度等。

這些移民中有些是耶和華見證人。值得稱讚的是,他們大都沒有讓一般移民所遭遇的難題扼殺自己的靈性。可是也有例外的。有些人在財富的騙人力量下成了犧牲品。他們在神治工作上的進展跟不上他們在經濟上所享的繁榮。

這件事的確足以表明,我們作出任何可能是不明智的決定之前,仔細分析一下自己的情況乃是明智之舉。基督徒奉派執行使人作基督門徒的工作,這是一件永不會重做的工作。崇尚物質的傾向會使我們在這件工作上緩慢下來。無論我們居住在哪裡,情形都是一樣,因為沒有任何國家的人是免受經濟憂慮所困擾的。

打那美好的仗

保羅勸勉提摩太說:「[要]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和溫柔。要為信仰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是為這永生而蒙召的。」他對哥林多基督徒說:「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提摩太前書6:11,12,《新譯》;哥林多前書15:58。

聽從這項優良勸告是成功抗拒物質主義的最佳方法。基督徒的確有許多主工可做!有些國家,由於傳道員數目不多,龐大人口中只有少數人能接觸到真理。耶穌的預言一點不錯:「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馬太福音9:37。

這些國家的耶和華見證人非但沒有讓經濟憂慮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相反,他們善用環境,充分利用當前的每個機會,執行手頭上的屬靈工作。每當暫時失業,他們就擴大自己的傳道活動。他們的服務除了增強對耶和華的讚美呼聲之外,也使他們獲得所需的喜樂以應付經濟難題。

這些見證人將傳道工作置於首位,而他們面對的經濟難題僅屬次要。藉此他們默然向普世弟兄團體表明,他們絕對信賴耶和華,深信他會照顧他們的需要。因為他的應許是:「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3。

自從純真崇拜在1919年復興以來,耶和華沒有讓手下僕人膽怯氣餒。他保護他們渡過猛烈的迫害,某些地方的見證人甚至被迫從事地下活動達數十年之久。耶和華見證人下定決心,魔鬼既無法藉逼迫把他們絆倒,也不能藉較奸狡的物質主義精神把他們攫住!

在每方面學會等候

寬敞的王國聚會所、昂貴的音響設備、大會堂、美觀的伯特利之家都能為上帝帶來榮耀,並提出無言的見證,表明耶和華的確大大祝福他的子民。在若干以往曾遭受長時間禁制的國家裡,耶和華見證人也許感到,他們在這些方面還要急起直追。可是真正重要的卻是,他們要在靈性上 與弟兄並肩前進。這樣,上帝祝福他們的外在證據——物質繁榮——就會在適當時候隨之而來。

耶和華手下獻了身的僕人必須保持警覺,提防在追求個人利益方面開始感到,自己已太久沒有享用某些物質東西了。渴望從經濟和社會的不公平獲得舒解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耶和華的子民不會忽視,上帝手下所有 僕人都渴望獲得舒解。盲眼的人渴望重見光明,久病的人渴望恢復健康,沮喪的人渴望一個輝煌的前景,喪失親者的人渴望與死去的親人重聚。

由於境況不同,每個基督徒都在某方面不得不等候耶和華的新世界去解決他的難題。這件事應促使我們問問自己,『如果我已獲得衣食所需,我豈不應對這些東西表現知足,並甘願等待從經濟難題獲得舒解的時候來到嗎?』——提摩太前書6:8。

因此,全心信賴耶和華的基督徒都可以放心,只要他們甘願等候,他們一切正當欲望和需要很快便會獲得滿足。沒有人是徒然等待的。我們再看一遍保羅的話:「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書15:58。

因此,學習等候真的是這麼巨大的難題嗎?

[第10頁的圖片]

學會等候能拯救你的生命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