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95 8/1 20-24頁
  • 我們的屬靈遺產豐厚可觀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我們的屬靈遺產豐厚可觀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5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爸爸早年的生活
  • 前往東非
  • 在仁愛的基督徒教育下成長
  • 忠心至死
  • 父母教導我們愛戴上帝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9年
  • 珍貴的基督徒產業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3年
  • 我們獲得一個人生目標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7年
  • 我跟從父母的腳蹤而行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5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5年
《守》95 8/1 20-24頁

我們的屬靈遺產豐厚可觀

菲利普·史密斯自述

「燃起的火炬行將照亮整個黑暗的非洲大陸。」以上的話載於《1992耶和華見證人年鑑》(英文)第75頁,我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內心感到多麼興奮!1931年,我們的祖父弗蘭克·史密斯寫信給當時的守望台社社長約瑟夫·盧述福弟兄,回報他和弟弟的傳道旅行有什麼工作成果,以上就是他所寫的其中一句話。

《1992年鑑》解釋說:「兩名勇敢的先驅傳道員,格雷·史密斯和他的哥哥弗蘭克,從[南非]開普敦啟程前往英屬東非,看看能否在那裡展開傳播好消息的工作。他們把汽車改裝做活動房屋車,把車子連同40箱書一併運到船上,然後朝肯尼亞的海港蒙巴薩進發。」

在寫給盧述福弟兄的信中,祖父詳細敘述從蒙巴薩到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經過:「我們展開了有生以來最艱苦的汽車旅程,彷彿噩夢一般。我們日以繼夜地驅車趕路,走了整整四天,一共580公里路。……里復一里,我們不但要下車用鐵鏟弄平土堆,填平洞坑,還要剪草砍樹,把沼澤填滿,才能讓車子駛過。」

弗蘭克和格雷抵達內羅畢之後隨即開始工作,他們一連21天向人分發聖經書刊。祖父寫道:「根據我們所聽到的消息,在內羅畢展開的見證工作使虔信宗教的人大為哄動。」在內羅畢的傳道活動告一段落之後,祖父急忙踏上歸途,返回家鄉跟兩歲的兒子多諾萬和妻子菲利斯團聚。那時候,他的第二個兒子——我們的爸爸弗蘭克——快要出生。祖父乘搭最早開出的那班船返回蒙巴薩,但途中不幸患瘧疾去世。

我們兄弟姐妹幾人每當沉思《年鑑》這部分的記載,就會想起我們親愛的爸爸。1991年,我們收到《1992年鑑》前數月,爸爸死於心臟手術後的併發症。儘管爸爸從未見過自己的生父,他卻像他父親一樣深愛耶和華。假如祖父知道在28年後,他的兒子會步其後塵前往東非傳道,他定會欣慰萬分!

爸爸早年的生活

1931年7月20日,爸爸在開普敦出生。祖父為他起好了名字,可惜在他出世前兩個月就去世了。爸爸很年輕就表明自己深愛耶和華。他才九歲就掛著標語牌,站在開普敦火車總站向人作見證。同學看見他的模樣後都不免上前取笑他一番。爸爸11歲的時候,以水浸禮表明自己獻身給耶和華。他時常奉派獨自去探訪整條街道的住戶。到18歲那年,爸爸更負責在開普敦市郊主持一個《守望台》研究班,這個研究班是由一群年長基督徒姊妹組成的。

1954年,守望台社宣布接著一年會在歐洲舉行一連串的國際大會。爸爸很想出席這些大會,不過他付不起從開普敦到歐洲的旅費。於是,他受雇到北羅得西亞(即現今的贊比亞)的銅礦場做三個月化學師。當時,檢驗礦沙的設施設於非洲的森林裡。

爸爸知道北羅得西亞的非洲見證人數目龐大,所以他一抵達就去找見證人和他們聚會的地方,結果他得償所願。雖然言語不通,爸爸仍跟當地的弟兄姊妹聯絡交往,而且經常參加聚會。那時爸爸所隸屬的米內會眾就在銅礦場附近。在銅礦場工作的歐洲人由於懷有種族偏見,瞧不起跟他們一起共事的非洲人,他們時常出言侮辱、自命不凡。爸爸卻與眾不同,他總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

三個月後,一位非洲工人(非見證人)來找爸爸,對他說:「你知道我們怎樣稱呼你嗎?」這個男子笑著說:「我們叫你做守望台先生。」

1955年,爸爸終於有足夠旅費前往歐洲,出席「勝利的王國」國際大會。他在大會邂逅了瑪麗·扎哈里奧。翌年,兩人結為夫婦,婚後定居美國俄亥俄州的帕馬。

前往東非

在美國一個區務大會上,社方向與會者發出邀請,鼓勵他們遷到需要更多傳道員的地區服務。爸媽決定前往東非。他們真正按照守望台社的建議而行。在東非,只有那些持有工作證的人才能獲准居留。有見及此,爸媽儲了一筆錢,足夠用來買來回的船票。這樣,萬一爸爸無法找到工作,他們也可以返回美國。

1959年7月,爸媽辦妥了護照和簽證,接受過預防注射之後,便乘商船從紐約市取道開普敦前往蒙巴薩去。全程需時四星期。在蒙巴薩的碼頭,爸媽受到基督徒弟兄的熱烈歡迎,這些弟兄都是在較早前來到這個需要殷切的地方服務的。在內羅畢,爸爸收到烏干達恩德培地質測量局寄給他的信。他曾寫信給測量局應徵做化學師。誰知他還未抵達,對方回覆他的信已比他先到內羅畢了。爸爸接到信後,便同媽媽坐火車前往烏干達的坎帕拉面試,結果順利獲得取錄。在恩德培-坎帕拉一帶,當時只有喬治·卡杜一個見證人。

那兒的殖民地政府要求爸爸學習當地的語言(盧干達語),費用全由政府支付。爸爸為此雀躍不已,因為他正打算學習當地的語言,而這會對他的傳道工作更為有利。後來,爸爸甚至協助把《這王國的好消息》冊子翻譯成盧干達語。

爸爸向來敢於向人作見證。他部門裡的歐洲人個個他都作過見證。此外,爸爸也經常參與傳道工作,向烏干達人傳講真理。他甚至向烏干達司法部長作見證,這位高官不但細心聆聽爸爸所說的王國信息,還請爸媽共進晚膳呢。

媽媽在1960年生下姐姐安茜,而我就在1965年出生。我們一家跟首都坎帕拉會眾的弟兄姊妹情同手足,這群會眾雖然人數不多,但日見增長。在恩德培附近一帶地區,我們是惟一的白人見證人。由於這緣故,我們遇到一些有趣的經歷。一天,爸爸一位朋友突然要在恩德培作短暫逗留,他很想跟爸爸聯絡,但怎樣也無法找到他。直至他這樣問路人:「你認識一對住在這兒附近的歐洲夫婦是耶和華見證人嗎?」那人立即就告訴他爸媽的房子在哪兒了。

不過我們也得忍受艱難的時候,包括兩次軍事叛亂在內。有一次,政府軍大舉射殺某個種族。從早到晚,槍聲都不絕於耳。由於當局在晚上6時至早上6時實施宵禁,聚會只好改在下午,在恩培德我們的家裡舉行。

後來,宵禁撤銷了。爸爸駕車載我們到坎帕拉參加《守望台》研究班。一個兵士手持來福槍,上前截停我們的車子,查問我們要往哪裡去。那時我不過是個嬰孩,安茜就只有五歲大。爸爸鎮靜地回答,並把我們的聖經和書刊給兵士看。結果,兵士讓我們離去。

1967年,爸媽因健康問題和家庭責任,決定遷回美國居住。他們在烏干達生活了差不多八年。返回美國之後,我們隸屬俄亥俄州坎菲爾德會眾,爸爸是會眾的長老。爸媽對這群會眾的愛日益深厚,感情跟以往細小的坎帕拉會眾並無二致。

在仁愛的基督徒教育下成長

1971年,弟弟戴維出生。我們在充滿愛心和溫暖的家庭氣氛下成長。爸媽倆非常恩愛,這無疑大大有助於使我們的家成為一個安樂窩。

我們小時候,爸爸總愛在我們睡前講聖經故事,跟我們一起禱告。然後,他會趁媽媽不在意,偷偷給我們每人一粒用金紙包裹的巧克力。我們經常整家人一起研讀《守望台》。無論我們在哪裡,研讀都會如常舉行,甚至出外度假也不例外。有一次,我們在山坡上研讀。另一次,我們邊俯瞰汪洋大海,邊舉行家人研讀。爸爸常說家人研讀是他一生最快樂、最值得回味的事之一。他為那些沒有一起研讀的家庭感到可惜,因為他認為他們錯過了人生一大樂事。

爸爸以身作則,用行動表明他深愛耶和華。他一收到最新的《守望台》、《儆醒!》,或者別的守望台出版物,就急不及待要一口氣把整本刊物讀完為止。我們從爸爸身上學會一件事,就是要把真理當作寶貝一樣珍而重之,而不是視作等閒。爸爸那本《參考版聖經》是我們最寶貴的產業之一。在這部聖經裡,幾乎每頁都寫滿了他研讀時的筆記。現在,每當我們讀到爸爸在邊注記下的一字一句,就彷彿聽見他的教導和勸告一般。

忠心至死

1991年5月16日,爸爸在外出傳道時,突然心臟病發。幾星期後,他接受了一次剖心手術,手術起初看來頗為成功。但是,手術後第二天,我們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說爸爸的傷口不斷流血,醫生對此非常憂慮。那天晚上,他們替爸爸動了兩次手術,試圖為他止血,但依然無濟於事。爸爸傷口的血並不凝結。

接著那天,爸爸的病情急轉直下。有些醫生起初向媽媽大施壓力,後來轉而試圖說服我最年幼的弟弟,讓爸爸接受輸血。但是,爸爸早已親自告訴醫生,不管情況怎樣,他也不會接受輸血。爸爸不但清楚解釋拒絕輸血的聖經理由,同時表明他願意接受任何不含血的代用品。——利未記17:13,14;使徒行傳15:28,29。

由於有幾個醫護人員對我們深懷敵意,加護病房內的氣氛變得異常緊張,加上爸爸的病情日益惡化,我們感到壓力重重,有時幾乎無法忍受下去。我們只好一面熱切懇求耶和華的幫助,一面盡量把社方的提議應用出來。每逢往加護病房探望爸爸,我們都留意穿得大方得體,而且對當值的醫護人員表現適當的尊重。我們也會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探知爸爸的病況,好表明我們真的關心他。此外,凡有分照料爸爸的醫護人員,我們都不忘向他們道謝以示感激。

醫護人員並沒有對我們的努力視若無睹。幾天後,病房內的氣氛由緊張轉為友善。有些曾照料過爸爸的護士雖被調往照料其他病人,但仍舊密切留意爸爸病情的進展。一位醫生曾對我們粗暴無禮,後來卻軟化下來,甚至問媽媽能否應付得來。會眾的弟兄姊妹和親友也給我們仁愛的支持。他們送來了許多食物和慰問卡,又為我們禱告。

可惜,爸爸的病情一直都沒有好轉。在第一次手術後十天,他終告不治。失去爸爸使我們悲痛萬分。有時,我們甚至差點兒被強烈的失落感所壓倒。幸好,上帝向我們提出保證,他會「天天背負我們的重擔」,而我們也學會比以前更依賴耶和華。——詩篇68:19。

我們家裡人人都下定決心,要繼續忠心地事奉耶和華。這樣,我們就能夠得享在新世界裡跟爸爸重聚的喜樂了。——馬可福音5:41,42;約翰福音5:28;使徒行傳24:15。

[第21頁的圖片]

弗蘭克·史密斯跟母親菲利斯攝於開普敦

[第22頁的圖片]

爸媽攝於成婚之日

[第23頁的圖片]

弟兄租用了一個酋長的泳池,在恩德培首次舉行浸禮

[第23頁的圖片]

慣常的打招呼方式

[第24頁的圖片]

爸媽攝於爸爸去世前不久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