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95 11/15 26-30頁
  • 威廉·廷德爾——一個目光遠大的人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威廉·廷德爾——一個目光遠大的人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5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跨越信心的一步
  • 反對——原因何在?
  • 前赴歐洲,難題再起
  • 任憑反對,終於大功告成
  • 安特衛普、出賣和死亡
  • 「主啊,求你打開英王的眼」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2年
  • 聖經怎樣流傳到今日——第2部分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7年
  • 廷德爾
    詞語解釋
  • 印製聖經的綠洲
    警醒!2002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5年
《守》95 11/15 26-30頁

威廉·廷德爾——一個目光遠大的人

我們無法確定威廉·廷德爾的準確出生地點和日期,只知道他是在英格蘭與「威爾士邊境」附近的格洛斯特郡出生。1994年10月,英國慶祝這位「給我們英語聖經」的人誕辰500周年紀念。為了這部聖經,廷德爾慘遭殺害。原因是什麼?

威廉·廷德爾精通希臘語和拉丁語。1515年7月,他還不夠21歲便已考取牛津大學文學碩士的學位。到1521年,他獲授聖職,成為羅馬天主教的教士。當時德國天主教因馬丁·路德所搞的活動而陷入一片混亂。但英國仍然是個天主教國家,直到1534年,亨利八世終於跟羅馬教廷決裂,情況才有所改變。

在廷德爾的日子,儘管英語是一般人用的語言,所有形式的教育卻採用拉丁語傳授。教堂使用拉丁語,聖經也是用拉丁語寫成的。1546年,特倫托會議重申除了哲羅姆於公元第五世紀譯成的拉丁語《通俗譯本》之外,不准使用其他聖經譯本。然而,人們除非受過良好教育,否則就無法閱讀這部拉丁語聖經。為什麼英國人不能夠有一部英語聖經?為什麼他們連讀聖經的自由也沒有?「既然哲羅姆可以將聖經譯成他的母語:為什麼我們不可以?」這就是廷德爾爭持的論點。

跨越信心的一步

在牛津畢業之後,廷德爾可能繼續在劍橋攻讀額外的課程。此後有兩年時間,他在格洛斯特郡當約翰·沃爾什兩名年輕兒子的家庭教師。在這段期間,他萌生了將聖經譯成英語的念頭。藉著伊拉斯謨的希臘語及拉丁語行間對照新聖經文本之助,廷德爾無疑有機會學會翻譯的技巧。1523年,廷德爾離開沃爾什家庭,到倫敦去。此行的目的是要向倫敦主教滕斯托爾提出請求,准他將聖經譯成英語。

廷德爾需要獲得滕斯托爾授權,然後他才可著手翻譯聖經。因為牛津1408教會會議的條文——即牛津憲法——載有一條禁令,就是除非獲主教批准,否則不准將聖經譯成通俗的語文,也不准人閱讀這些聖經譯本。許多稱為羅拉德派的巡迴傳教士違反了這條禁令,結果他們被視為異端而遭活活燒死。羅拉德派閱讀和分發約翰·威克里夫的聖經,這是一部從《通俗譯本》譯成的英語聖經譯本。現在廷德爾感到時機成熟了,他要為教會和英國人民將基督教的寫作從希臘語譯成一部嶄新、可靠的英語聖經譯本。

學識豐富的滕斯托爾主教曾大力支持伊拉斯謨的翻譯工作。廷德爾為了向滕斯托爾證明自己的翻譯技能,以求得到他的允許,於是翻譯了伊素克拉底的一個演說,這是一篇艱澀的希臘文本。廷德爾以為滕斯托爾會向他伸出友誼之手,並資助他,接納他翻譯聖經的建議。可惜,這僅是奢望而已。主教後來怎樣?

反對——原因何在?

縱使廷德爾帶同介紹信,滕斯托爾仍把他拒諸門外。因此,廷德爾致函約見滕斯托爾。至於滕斯托爾後來有沒有紆尊降貴接見他,後人不得而知。但滕斯托爾的回覆卻是,『這裡沒有地方。』為什麼滕斯托爾故意冷落廷德爾呢?

馬丁·路德在歐洲大陸進行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天主教會深感不安,於是教會在英國作出反響。1521年,英王亨利八世頒下了一篇措辭凌厲的專文,一面抨擊馬丁·路德,一面為教會辯護。教皇投桃報李,將「保教功臣」的尊號授予亨利。a亨利屬下的樞機主教沃爾西也積極參與其事,他把馬丁·路德非法運進英國的書籍通通毀去。身為忠於教皇、國君和樞機主教的天主教主教,滕斯托爾覺得有義務要堵住一切對叛徒馬丁·路德表現同情的人。廷德爾是最受嫌疑的人物,為什麼?

廷德爾住在沃爾什家裡期間,曾大膽抨擊當地教士的無知和盲從附和。這些教士包括約翰·斯托克斯利在內,他在牛津時早已認識廷德爾。後來斯托克斯利接替了滕斯托爾成為倫敦的主教。

關於廷德爾所遭受的反對,我們從他跟一名高級教士所發生的衝突已可見一斑。這名教士說:「我們寧可沒有天主的律法,也不能沒有教皇的律法。」廷德爾卻用以下這番意味深長的話回答他:『我鄙視教皇和他所定的一切律法。上主若保全我的性命,不多年後,我便會使耕田的童子對聖經的認識過於你所知。』

廷德爾在伍斯特教區署理主教面前為人家捏造的異端罪名受審。他後來憶述說:「他肆意威嚇我,辱罵我,」並補充他們把他當作「狗」一樣看待。但他們卻找不到罪證可以將他判為異端邪說。歷史家相信有人將這些事情暗中傳達滕斯托爾,藉此影響他的決定。

在倫敦待了一年之後,廷德爾最後說:「我主在倫敦的皇宮沒有地方翻譯新約聖經,在全英國……也沒有地方可以做這件工作。」他說得不錯。馬丁·路德的活動已引起了教會的反響,在這種氣氛底下,英國哪有印刷商敢印製英語聖經?因此,廷德爾在1524年橫渡英吉利海峽,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前赴歐洲,難題再起

廷德爾攜帶他的珍貴書籍到德國逃難。他身上只有10英鎊。這筆錢是他的朋友,倫敦一名頗具影響力的商人,漢弗萊·蒙茅斯一番好意送給他的。在當時,這份禮物差不多已夠他印製計劃翻譯的希臘語聖經。蒙茅斯終被逮捕,他被控協助廷德爾及涉嫌支持馬丁·路德的罪名。審訊之後,他被收押在倫敦塔。直至他向樞機主教沃爾西請求特赦,他們才釋放他。

廷德爾到底去了德國什麼地方,無人知道。有些證據顯示,他很可能在漢堡住了一年。但他有跟馬丁·路德會面嗎?雖然在對蒙茅斯的指控中說廷德爾見過馬丁·路德,但我們目前仍不能肯定。然而有一點我們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當時廷德爾正埋頭苦幹翻譯希臘語聖經。但他的手稿是在哪裡付印的呢?廷德爾把這件重任交託在科隆的彼得·昆內爾辦理。

在約翰·多貝力,或稱為科克拉烏斯這個反對者獲悉這件事之前,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科克拉烏斯立即將他的發現向亨利八世的密友舉報。這人即時取得禁令,不准昆內爾印製廷德爾的聖經。

於是廷德爾和助手威廉·羅伊帶著已印製的馬太福音趕忙逃命。他們坐船沿萊茵河上到沃爾姆斯,並在那裡完成了他們的工作。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廷德爾的《新約聖經》終於發行了,一共印製了6000本。b

任憑反對,終於大功告成

翻譯和印製聖經雖是艱巨的工作,但將這些聖經運返英國就更加困難。教會代表和世俗權威嚴禁船隻運送聖經橫渡英吉利海峽,然而有些同情的商人卻願意助他們一臂之力。他們將大批聖經藏在一捆捆的布料和其他貨物當中,偷偷運到遠至蘇格蘭的英國沿岸一帶地方。廷德爾大感鼓舞,但這僅是鬥爭的開始而已。

1526年2月11日,樞機主教沃爾西在36名主教和其他教會要員陪同下,齊集在倫敦聖保祿大教堂附近「觀看人們將一簍簍的書燒毀」。其中包括廷德爾一些珍貴的譯本在內。這批初版聖經現今尚存的只有兩部。那部惟一完整的聖經(僅缺少了書名頁),現存放在大英圖書館。頗諷刺的是,另一部缺少了71頁的聖經卻在聖保祿大教堂的圖書館被人發現。這部聖經為什麼會在這個圖書館裡,沒有人知道。

廷德爾抱著大無畏的精神,繼續推出他的新譯本。這些聖經時常被英國神職人員充公和燒毀。滕斯托爾後來改變策略。他跟一個名叫奧古斯丁·帕金頓的商人達成協議,收購所有廷德爾寫的書,包括《新約聖經》在內,然後送去燒掉。可是帕金頓卻跟廷德爾洽妥,讓廷德爾收取這些錢供印製更多聖經之用。哈雷的《編年史》說:「主教可以沒收廷德爾的書,帕金頓得到滕斯托爾和廷德爾的感激,廷德爾則獲得主教拿出來的錢。後來,有更多的新約聖經印行。汗牛充棟的聖經譯本迅速運抵英國。」

為什麼教士要這樣猛烈反對廷德爾的譯本?拉丁語的《通俗譯本》往往使人難於了解聖經的含義。廷德爾首次根據希臘原文,將聖經信息譯成英國人可以明白的清晰語文。以哥林多前書13章為例,廷德爾將希臘詞語阿格配 譯為「愛」代替「慈惠」。他堅持用「會眾」取代「教堂」,用以指崇拜者,而非教堂的建築物。令教士感到忍無可忍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廷德爾採用「長老」代替「神父」,又用「悔改」代替「告解」,此舉剝奪了教士向來持有的神職權力。戴維·丹尼爾說:「既沒有煉獄,又沒有聽罪和告解,這兩個曾為教會帶來財富和權力的教義立時就失去效用了。」(《威廉·廷德爾傳記》)雖然廷德爾的譯本提出這些不同譯法,現代學者卻完全贊同他的見解,並認為他的譯法是正確無誤的。

安特衛普、出賣和死亡

在1526與1528年之間,廷德爾移居安特衛普。在這裡,他跟英國商人一起感到很安全。他寫了《邪惡瑪門的比喻》,《一個基督徒男子所表現的服從》,和《高級教士的行徑》這幾部書。廷德爾繼續從事翻譯工作。他是第一個在希伯來語聖經英文譯本裡使用上帝名字耶和華的人。這個名字在他的譯本出現了20多次。

廷德爾在安特衛普跟他的朋友和贊助人托馬斯·波因茨在一起時,沃爾西和他的爪牙無法謀害他。廷德爾悉力照顧病者和窮人,這使他廣為人知。後來,英國人亨利·菲利普斯奸狡地騙得廷德爾的信任。結果,他在1535年出賣了廷德爾。廷德爾被押到布魯塞爾以北10公里的維爾福德堡,並在那裡遭監禁達16個月之久。

我們無法確知誰雇用菲利普斯,但最可疑的是斯托克斯利主教。當時他在倫敦正忙於焚燒「異端分子」。1539年斯托克斯利臨終時「為自己一生曾燒死五十個異端分子而感到欣慰」。希頓所著的《改革運動的聖經》一書將威廉·廷德爾也包括在這些被燒的異端分子之內。他們將廷德爾勒死,然後於1536年10月公開焚燒他的屍首。

審訊廷德爾的三名顯赫神學家都是來自天主教的盧萬大學。菲利普斯就是這所大學的學生。當時有三名盧萬大學教堂教士,三名主教,還有其他顯貴在場,一同觀看廷德爾被判為異端及免去神職。所有人看見他死去都額手稱慶,廷德爾當時年約42歲。

距今百多年前,傳記作家羅伯特·德莫斯說:「廷德爾向以披肝瀝膽,敢作敢為而著稱。」約翰·弗里思是廷德爾的工作夥伴,他後來在倫敦也被斯托克斯利燒死。廷德爾在給弗里思的信中曾說:「我從沒有違背良心,竄改上帝話語的一個音節。今日即使有人把世上一切享樂、尊榮和財富給我,我也決不會這樣行。」

結果威廉·廷德爾就是這樣殺身成仁。他有幸為英國人民提供一部他們能夠容易明白的聖經。但他付出了何等大的代價,這簡直是一份無價的禮物!

[腳注]

a 不久,國內通行的錢幣已刻上保教功臣(Fidei Defensor)的字樣。亨利下令將這個尊號傳給他的繼承者。今日這個尊號以Fid. Def., 或簡單以F.D.等代號見於錢幣上王像的周圍。饒有趣味的是,後來「保教功臣」這個尊號也印在1611年出版、獻給英王詹姆斯的《英王詹姆斯譯本》裡。

b 這個數字未能確定;有些權威認為是3000本。

[第29頁的附欄]

早期的聖經譯本

廷德爾呼籲將聖經譯成一般人常用的語文。這個要求不但合理,而且有先例可援。公元第十世紀,有人將聖經譯成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語言。到15世紀末,從拉丁語翻譯過來的聖經譯本已流遍歐洲:德國(1466年),意大利(1471年),法國(1474年),捷克(1475年),荷蘭(1477年),加泰羅尼亞(1478年)。1522年,馬丁·路德出版了他的德語《新約聖經》。至於廷德爾,他僅是質疑,何以英國不能照樣有自己語文寫成的聖經。

[第26頁的圖片鳴謝]

Bible in the background: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William Tyndale: By kind permission of the Principal, Fellows and Scholars of Hertford College, Oxford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