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格諾派投奔自由
「奉國王、王后之命……特此聲明,所有遷徙本國,或向本國尋求庇護的法國 基督新教徒,不但會獲得王室的保護,……同時我們會以一切合理的途徑和方法盡力支持、幫助他們;……務求使他們在本國的生活過得舒適、自在。」
以上是英國國王威廉和王后瑪麗在1689年發表的宣言。可是,為什麼法國基督新教徒,即胡格諾派信徒,要逃離法國,向外國尋求庇護?為什麼今日我們會對他們在三百多年前投奔自由一事感到興趣?
16世紀的歐洲飽受宗教戰爭和宗教糾紛所苦。法國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之間曾爆發多場宗教戰爭(1562-1598年),也做成類似的動亂。可是在1598年,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簽署了一份保證人民享受信仰自由的敕令,稱為南特敕令。南特敕令也授予基督新教徒(胡格諾派)若干宗教自由。在歐洲,兩個宗教同時獲得法律認可是極不尋常的事。由於這個敕令,16世紀在法國延續了三十多年的宗教動亂得以暫告結束。
雖然南特敕令原本是「永久生效、不可撤回」的,但1685年頒布的楓丹白露敕令卻撤銷了南特敕令的效用。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後來把這個撤銷行動描述為「法國的最大悲劇之一」。撤銷南特敕令隨即觸發了一場大遷徙,約二十萬胡格諾派信徒紛紛逃往其他國家。然而後果卻非至此為止。但是,為什麼要廢除較早時候寬容其他宗教的敕令呢?
自始已受反對
雖然南特敕令生效了差不多九十年,一位歷史家說,敕令「在1685年被廢去,其實當時已名存實亡了」。事實上,敕令並沒有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它從開始就助長了天主教教士與所謂「改革派」之間的「冷戰」。從1598年頒布南特敕令到1630年左右,反對南特敕令的爭議都環繞著基督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公開辯論,以及他們所出版的宗教著作。可是,不容異己的精神還從其他許多方面表現出來。
法國政府跟基督新教徒交戰(1621-1629年)之後,設法用一連串鎮壓行動迫使新教徒重投天主教的懷抱。到「太陽國王」路易十四世執政時,攻擊新教徒的行動更變本加厲。路易十四世實施的迫害政策導致南特敕令被廢除。
嚴厲壓制
壓制行動的一部分是,把基督新教徒的民權逐漸取消。1657年到1685年間,法國政府對胡格諾派作了大約三百宗不利的裁決,這些裁決時常是由天主教教士主使的。這些不利裁決使胡格諾派信徒生活的每一方面都遭受嚴重影響。舉個例,許多行業例如醫學、法律,甚至接生,胡格諾派信徒通通無權參與。論到接生,一個歷史家解釋說:「試問誰敢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一個志在摧毀現存制度的異端信徒呢?」
1677年,政府進一步加強壓制。如果有胡格諾派信徒被人發現游說天主教徒改信新教,就會被罰1000法鎊。政府把高昂稅款所得的公帑用來迫使胡格諾派歸信天主教。1675年,天主教教士送了450萬法鎊給路易十四世,說:「現在你得貫徹始終,表現感激之心,運用自己的權力把異端徹底鏟除。」僅三年內,這個「收買」信徒的策略使大約一萬人歸信天主教。
1663年,法律規定歸信基督新教是違法的行為。此外,政府也限定胡格諾派信徒只可在什麼地方居住。其中一條極端的法例是,年僅七歲的孩童也可以違背父母的意願,成為天主教徒。基督新教徒父母必須自行繳付兒女的教育費用,孩子才能受耶穌會教士或其他天主教教師所教導。
天主教壓制胡格諾派的另一項武器,是借助隱祕的聖禮公司。歷史家雅尼納·加里森說,這個天主教組織擁有「龐大的網絡」,範圍遍布全法國。它滲入法國社會的最高層,不獨資金雄厚,情報人員也很多。加里森解釋這個組織所用的多種策略:「從施加壓力到蓄意阻撓,從操縱情勢到公開指責,聖禮公司用盡各種方法去削弱基督新教的社區。」然而在這段迫害時期,大部分胡格諾派信徒都留在法國。歷史家加里森說:「令人很難明白的是,既然天主教會的敵視逐漸加劇,何以離開法國的基督新教徒數目卻沒有大增。」可是,最後他們仍然不得不投奔自由。
毫無進展
奈梅亨和約(1678年)以及雷根斯堡休戰協定(1684年)使路易十四世得以擺脫對外的戰爭。在海峽對岸的英國,一個天主教徒在1685年2月成為英國國王。路易十四世大可以利用這個新情勢。幾年前,法國天主教教士頒布了四項高盧教規,用以限制教宗的權力。當時教宗英諾森十一世「把法國教會視為幾乎是個敵對勢力」。最後路易十四世廢去南特敕令,希望藉此提高自己受損的聲望,並跟教宗恢復正常關係。
國王對基督新教徒的政策越來越明顯。溫和的方法(游說和立法)顯然並沒有奏效,另一方面,新近設立的龍騎兵卻非常成功。a因此在1685年,路易十四世簽署了楓丹白露敕令,把南特敕令廢去。南特敕令一廢除,極度猛烈的迫害隨即爆發。現在胡格諾派的境況比頒布南特敕令之前還要差。他們怎樣應付這種情勢呢?
躲藏、反抗,還是逃跑?
有些胡格諾派信徒決定暗中從事自己的崇拜。既然他們的公開崇拜遭受禁止,聚集的處所也被毀去,他們遂轉而使用「荒漠教堂」,即地下的崇拜。雖然根據1686年7月頒布的法令,舉行這類集會的人有被處死之虞,他們仍不惜冒生命危險舉行聚會。有些胡格諾派信徒發誓放棄信仰,以為日後可以再次成為胡格諾派信徒。這些改變信仰的人奉行一種表面上的天主教,後來這種崇拜形式被後世所採納。
政府設法加強改信行動。新改信天主教的新教徒要出示一張由教區教士簽署的證明書,證明持證人經常上教堂做禮拜,才能找到工作。如果孩童沒有受洗改信天主教,就有可能被人從父母那裡帶走。學校大力推行天主教教育。當局設法為「信奉那書[聖經]的人」,即基督新教徒,出版一些親天主教的宗教讀物。政府印了過百萬本書籍,送到有許多歸信者聚居的地方。當局的政策極端嚴厲,有人在垂危之際拒絕接受天主教的臨終聖禮,如果後來康復,就會被判終身監禁或終身在木船上划槳。這樣的人死去之後,屍首會像垃圾一樣被丟棄,財物則一律充公。
有些胡格諾派信徒轉而採取武裝對抗。塞文山區一帶的居民以宗教狂熱著稱。這些武裝起來的胡格諾派信徒稱為卡米撒派。1702年,卡米撒派揭竿而起。他們時而伏擊,時而夜襲,於是政府軍焚毀村莊作為報復。雖然胡格諾派的零星襲擊持續了一段日子,到1710年,路易十四世的軍隊終於把卡米撒派的勢力擊潰。
胡格諾派信徒的另一種反應是逃離法國。有人把這次移居稱為名副其實的大遷徙。大部分胡格諾派信徒逃離本國時都一貧如洗,因為政府把他們的財物充公,部分財富由天主教會接收。因此,要逃離法國也不是容易的事。法國政府相應採取迅速行動,一方面密切留意胡格諾派信徒離境的路線,另一方面徹底搜查船隻。海盜大舉洗劫離開法國的船隻,只要找到逃亡的人,他們就能獲得巨額獎金。被發現逃走的胡格諾派信徒都要遭受嚴厲的處分。使當時情況進一步惡化的是,有不少間諜在社區活動,要設法找出逃亡人士的名單和他們逃跑的路線。在那些日子,截查書信,偽造文件和種種陰謀都是司空見慣的事。
庇護所歡迎難民
胡格諾派信徒逃離法國,以及他們在東道國所受的恩待,統稱為大避難。不少胡格諾派信徒逃到荷蘭、瑞士、德國和英國。後來,有些更逃到斯堪的納維亞、美國、愛爾蘭、西印度群島、南非和蘇聯。
有些歐洲國家立例鼓勵胡格諾派信徒移民。他們用來吸引胡格諾派信徒的方法,包括免費入籍、免稅、免費加入同業工會等。據歷史家伊麗莎白·拉布魯斯說,大部分胡格諾派信徒都是「年輕有為」「精力充沛、道德高尚的男子」。因此,法國在勢力最強的時候,喪失了大批各行各業的技術工人。不錯,大量「資產、財富和技術」都流失到國外去。這些國家收容胡格諾派信徒,也涉及宗教和政治因素。但這次大遷徙產生了什麼長遠後果呢?
撤銷南特敕令和接踵而來的迫害在國際間引起了負面反應。奧蘭治親王威廉利用當時的反法情緒,成為荷蘭的統治者。在胡格諾派官員協助下,他也取代了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成為大不列顛的國王。歷史家菲利普·茹塔爾解釋:「路易十四世的反基督新教政策,是導致詹姆斯二世被推翻,和成立奧格斯堡聯盟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事件成為了歐洲歷史的轉捩點,帶動英國取代了法國的霸主地位。」
胡格諾派對歐洲文化有頗大影響。他們利用新近獲得的自由去印製書刊,奠定了啟蒙運動的哲理和倡導寬容異己的主張。舉個例,有個法國基督新教徒翻譯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的著作,鼓吹天賦人權的主張。其他基督新教作家也促請人留意自由意志的重要性。當時的主張是,人民對統治者的服從只是相對的,假如統治者不遵守他們跟人民訂立的契約,人民就可以把統治者置之不理。因此,正如歷史家查里德解釋,撤銷南特敕令是「導致法國大革命的明顯因素之一」。
學得教訓?
由於意識到迫害所帶來的反效果和重大人才損失,路易十四世的軍事參謀沃邦促請國王恢復南特敕令,說:「只有上帝才能改變人心。」既然這樣,為什麼法國政府沒有從這件事學得教訓,改變以前的決定呢?顯然一個原因是,國王恐怕這樣做會削弱國家的權力。再者,逢迎天主教的反改革政策和17世紀法國在宗教上不容異己的精神,對王室較為有利。
環繞撤銷南特敕令的事件促使有些人問道:「社會究竟能夠容納多少不同的信仰呢?」的確,正如歷史家指出,我們考慮胡格諾派的事跡時,必須同時考慮到「權力的機制和濫用這些機制所做成的後果」。今天不少社會都有多種不同的種族和宗教,細想胡格諾派投奔自由的往事可以給我們發人深省的提示,幫助我們看出,每逢教會唆使政客漠視人民的福利,就可以導致什麼不良的後果。
[腳注]
a 可參看第28頁附欄。
[第28頁的附欄]
龍騎兵
以武力迫人歸信
有些人把龍騎兵視為「出色的傳教士」。可是,這些「傳教士」卻為胡格諾派信徒帶來莫大的恐慌。在某些事例上,村民一聽聞龍騎兵來到,整個村莊就立即改信天主教。但這些龍騎兵究竟是什麼人呢?
龍騎兵是武裝的軍隊,奉派住在胡格諾派信徒的房子裡,用意是要恫嚇住在屋裡的人。執行這個任務的騎兵叫做龍騎兵。為了增加這些家庭的負擔,派到每戶的士兵人數可能遠遠超過這家人的經濟所能負擔的程度。當局授權給龍騎兵肆意迫害這些家庭,使他們無法安睡,還毀去他們的財物。只要戶主肯發誓放棄基督新教的信仰,龍騎兵就會離去。
1681年,龍騎兵奉命在法國西部一個有許多胡格諾派居住的地方(普瓦圖)迫使人歸信。僅幾個月之內,就有3萬至3萬5000人改信天主教。1685年,其他胡格諾派信徒聚居的地方也經歷同樣的遭遇。不出幾個月,已有30萬至40萬人發誓放棄信仰。根據歷史家讓·凱納爾說,由於龍騎兵,「在迫使胡格諾派歸信方面」十分成功,「撤銷[南特敕令]是必然的事,因為路易十四世已穩操勝券」。
[鳴謝]
© Cliché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Paris
[第25頁的圖片]
法國基督新教徒飽受宗教壓迫,渴望獲得舒解,這個在1689年發出的宣言向他們提供了庇護之所
[鳴謝]
By permission of The Huguenot Library, Huguenot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London
[第26頁的圖片]
1685年把南特敕令撤銷的敕令(這是撤銷令的頭一頁)
[鳴謝]
Documents conservés au Centre Historique des Archives nationales à Paris
[第26頁的圖片]
許多基督新教教堂被摧毀
[鳴謝]
© Cliché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