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危險」
夜色陰沉,一艘載有276人的船駛近地中海一個小島。在此之前,船遇上風暴,一連14天在海上拋來拋去,水手和乘客都叫苦連天。破曉時分,水手看見附近有個海灣,就設法把船攏到灘上去。可是,船未到岸,船頭就給膠住,動彈不得。船尾不斷被海浪猛力沖擊,開始支離破碎。船上的人見情勢不妙,都紛紛離船逃生。會游水的游水,不諳水性的就借助木板或船上的東西,朝著馬耳他島游去。海面波濤洶湧,他們又冷又累,好不容易才游到岸上。使徒保羅也是船上的乘客之一,當時他正被解往羅馬受審。——使徒行傳27:27-44。
對保羅來說,在馬耳他島發生意外並不是他第一次遇險。他以前也遇過海難,險些送掉生命。馬耳他島事件發生之前幾年,他寫道:「[我]遭遇船隻失事三次;一日一夜在深海裡。」他也提及自己遇過「海上的危險」。(哥林多後書11:25-27)雖然保羅在海上屢次遇險,但他仍然乘船來往各地,執行上帝指派給他的工作,做「眾國族的使徒」。——羅馬書11:13。
到底公元1世紀的海上交通有多發達?海上交通對傳播基督教起了什麼作用?航海有多安全?古代接載乘客的船隻屬於什麼類型?乘客在船上的情況怎樣?
海上貿易對羅馬十分重要
羅馬人把地中海稱為「我們的大海」。對羅馬來說,控制海上各航線十分重要。其一是為了軍事防衛,其二是羅馬帝國治下有許多城市,若非本身是港口,就是靠港口供應物資。例如,羅馬附近有奧斯蒂亞海港。哥林多有萊凱阿姆和堅革里兩個港口。敘利亞的安提阿城的物資,是從港口塞琉西亞運來的。港口之間的海上交通發達,有助促進各大城市之間的交流,使羅馬政府更易於管治屬下各行省。
運輸業對羅馬的糧食供應也舉足輕重。羅馬有差不多一百萬人口,對穀物需求很大,每年輸入接近25萬至40萬噸穀物。這麼巨量的穀物從哪裡來呢?弗拉維·約瑟夫斯引述希律亞基帕二世的話指出,羅馬人一年的糧食有八個月來自北非,四個月來自埃及。每年運送穀物到羅馬的船隻數以千計。
由於羅馬人對奢侈品需求甚殷,各種各色的商品從外地運來,海上貿易十分蓬勃。塞浦路斯、希臘和埃及運來礦物、寶石、大理石,黎巴嫩送來木材。此外,還有士每拿的佳釀,大馬士革的乾果,巴勒斯坦的棗子,西利西亞的軟膏和橡膠,米利都和老底嘉的羊毛,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紡織品,泰爾和西頓的紫色布,推雅推拉的染料,亞歷山大和西頓的玻璃,中國和印度的絲綢、棉花、象牙、香料,都紛紛運到羅馬出售。
那麼,載著保羅在馬耳他觸礁的船是什麼類型的呢?那是一艘運送穀物的貨船,「從亞歷山大來……,要開往意大利」。(使徒行傳27:6)運送穀物的船隊是私人擁有的,由希臘人、腓尼基人和敘利亞人經營,羅馬政府租用。歷史家威廉·拉姆齊說:「船隊的營運牽涉到巨量的人力物力,羅馬政府發覺請承包商經營船隊,比由政府管理更合乎經濟原則。」
接載保羅前往羅馬的那艘船來自亞歷山大,船頭刻有「宙斯雙子」的雕飾。船停泊在那波利灣的部提奧利,這是運載穀物的貨船通常停泊的地方。(使徒行傳28:11-13)部提奧利(今稱波佐利)的貨物可以從陸路運到羅馬,也可以經水路由小艇北上台伯河,進入羅馬的心臟地帶。
貨船接載乘客?
為什麼保羅和解送他的士兵會乘貨船上路呢?要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必須先了解在古代乘船遠行是怎樣的一回事。
公元1世紀並沒有專營客運的客船,乘客出海都是乘商船的。社會上各階層的人士,包括政府官員、知識分子、傳道員、術士、藝術家、運動員、商人、旅客、朝聖者,通通都乘貨船前往外地。
當然,有些較小的船隻把乘客和貨物運送到沿岸各地。保羅從特洛阿斯「跨到馬其頓」,很可能就是坐這類小船。後來,保羅可能也乘小船,從特洛阿斯越過小亞細亞沿海各小島前往帕大拉。(使徒行傳16:8-11;17:14,15;20:1-6,13-15;21:1)這些小船能夠節省時間,卻不能走太遠的路程。所以保羅如果要去較遠的地方,例如從塞浦路斯到潘菲利亞,以弗所到凱撒里亞,帕大拉到泰爾,就可能要坐較大的船了。(使徒行傳13:4,13;18:21,22;21:1-3)載著保羅在馬耳他擱淺的船,也算是較大的一種。到底這種船有多大呢?
一位學者研究過有關的文獻後指出:「古代的船最小型的大概有七八十噸。當時一般的船都有130噸,至少在古希臘時代是這樣。250噸的船相當常見,體積較一般的船為大。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給政府徵用的船隻甚至更大,可容納340噸貨物。最大型的貨船有1300噸或甚至更大一點。」根據公元2世紀一項記錄透露,亞歷山大的載穀船「伊希斯號」全長55米多,約15米闊,底艙差不多有14米深,能載千多噸穀物和幾百名乘客。
乘客在運載穀物的船上受到怎樣的照顧呢?由於貨船的主要用途是運載貨物,船上並沒有專為乘客而設的安排。貨船有食水供應,但不會為乘客提供膳食。乘客要睡在甲板上。有些船在甲板上設有活動帳篷,乘客可以在晚上豎起帳篷,早上拆下。乘客也可以利用船上的廚房煮食,但所有用具和用品,包括桶、鍋、寢具等,都要自備才行。
海上旅程——有多安全?
公元1世紀的領航員缺乏航海工具(連羅盤也沒有),駕駛全憑肉眼。如果海面能見度高、視野良好,旅程就較安全。一般來說,5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航海最安全的季節。要是在這段時期之前兩個月或之後兩個月內出海,就會比較危險。在冬季,海面時常被濃霧和密雲籠罩,日間天色陰暗,晚上暮色昏沉,景物模糊,能見度低。因此,船隻通常會在11月11日至3月10日停航,除非有緊急事故,否則不會貿然出海。船隻一旦遲了出航,就可能要被迫在外地的港口過冬。——使徒行傳27:12;28:11。
雖然航海只限於在某些季節,而且要冒風險,由水路前往外地仍然比陸路可取嗎?不錯!乘船遠行比較舒適、廉宜、快捷。如果風向理想,有時一天就能航行150公里,但步行通常一天只能走25至30公里。
航行的速度幾乎完全取決於風向。即使在最佳的航海季節,由埃及前往意大利也得全程逆風而行。最快捷的航線是取道羅得斯、米拉或小亞細亞的呂基亞一帶的港口。運載穀物的「伊希斯號」有一次從亞歷山大起航,途中遇上風暴,迷失了方向,結果被迫停泊在比雷埃夫斯70天。從意大利回程時由於遇上西北盛行風,順風前進,只需20至25天左右就到達了。可是,如果從陸路走,即使天氣良好,同一段路程至少要走150天。
好消息傳遍四海
保羅當然知道過了航海季節航行的危險。他甚至不贊成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出航。他說:「各位,我看出現在航行,不但貨物和船隻會蒙受毀壞,遭遇重大損失,就連我們的魂也難保呢。」(使徒行傳27:9,10)可是,負責解送保羅的軍官沒有理會他的忠告,結果在馬耳他島遇到海難。
保羅在從事海外傳道工作的後期,遇過至少四次船隻失事。(使徒行傳27:41-44;哥林多後書11:25)雖然這樣,早期的好消息傳道員並沒有因為害怕遭逢不測,就卻步不前。相反,他們盡量善用各種交通工具,前往各地宣揚王國的好消息。他們服從耶穌的吩咐,把好消息傳遍遠近。(馬太福音28:19,20;使徒行傳1:8)由於這些傳道員熱心傳道,其他人也受到激勵,仿效他們的信心。結果,在耶和華的靈指引之下,好消息得以廣傳開去,遍及世界最僻遠的角落。
[第31頁的圖片鳴謝]
Pictorial Archive (Near Eastern History)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