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月報》 6/00 4頁
  • 「沒有人指導我,我怎能……?」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沒有人指導我,我怎能……?」
  • 王國傳道月報-2000年
  • 相似資料
  • 用《崇拜》書主持聖經研究
    王國傳道月報-2003年
  • 助人做基督徒,急切而非急進
    王國傳道月報-1998年
  • 怎樣用《知識》書使人作基督的門徒
    王國傳道月報-1996年
  • 主持聖經課程,幫助學生受浸(下)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20年(研讀版)
查看更多
王國傳道月報-2000年
《月報》 6/00 4頁

「沒有人指導我,我怎能……?」

1 埃塞俄比亞宦官正閱讀上帝的話語,傳福音者腓力問他是否明白自己所讀到的,宦官答道:「老實說,沒有人指導我,我怎能[明白]呢?」腓力欣然向他講解有關耶穌的好消息,結果宦官隨即受浸。(徒8:26-38)腓力努力執行基督交託的任務,使所有國族的人成為基督的門徒,給他們施浸,教導他們。——太28:19,20。

2 我們也必須像腓力一樣,執行使人成為基督門徒的任務。然而,我們的聖經學生很少像這個埃塞俄比亞宦官一樣,在靈性上進步得這麼迅速。這個宦官歸信了猶太教,對經書相當熟悉,而且也有一顆敏於受教的心。他還須做的事就只有:接受耶穌是應許的彌賽亞。我們的聖經學生要是對聖經比較陌生,加上曾受到謬誤的宗教道理所誤導,或要應付許多個人難題,那麼,要幫助他們進步就殊不容易了。我們可以怎樣做,引導聖經學生進至獻身受浸的地步呢?

3 辨識聖經學生的靈性需要:1998年8月的《王國傳道月報》副刊提及,我們可以用多少時間與別人研讀《要求》和《知識》。副刊提出這個指示:「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環境和能力去決定研讀的速度。……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清楚明白所讀的資料,而不是盡快把書讀完。學生需要對上帝的話語有確切的認識,才能在新信仰上扎根立穩。」因此,我們不該為求在六個月內跟學生讀完《知識》,就匆匆討論其中的內容。我們也許需要付出比六個月長得多的時間,才能幫助他們進至受浸的地步。你每星期跟學生研讀,要撥出所需的時間,無論多少,去幫助學生,以求確保對方明白和接受自己從上帝話語所學到的真理。有時候,我們也許要用兩三個星期,才能跟學生討論完《知識》一章的內容。這樣,我們就有充分的時間讀出書中沒有引錄出來的參考經文,並加以解釋清楚。——羅12:2。

4 然而,學生如果讀完《知識》後,對真理的了解仍然不夠完整,或還沒有充分受到推動去採取立場擁護真理,獻身給上帝,那又怎樣呢?(林前14:20)你還可以做些什麼事,去引導他行走生命之道呢?——太7:14。

5 滿足聖經學生的靈性需要:如果聖經學生顯然在靈性上有進步,儘管比較緩慢,而且也很賞識自己所學到的真理,那麼,即使他已讀完《要求》和《知識》,我們也可以用另一本書跟他繼續討論聖經。然而,不是所有學生都有必要再讀另一本書的。如果學生看來需要繼續接受幫助,我們可以跟他研讀《和平》、《敬拜》或《話語》。假如會眾沒有這些書,大部分傳道員自己都存有這些書,可以跟學生研讀。目前總社只有《話語》供應。無論怎樣,傳道員應當首先跟學生研讀《要求》和《知識》。即使學生還沒有讀完第二本書,就已經受浸,只要傳道員跟學生繼續討論,他就應當填報這個聖經研究、回訪次數和時間。

6 這是不是說,人如果只讀完一本書就在最近受了浸,現在應當重新接受幫助去研讀第二本書呢?不一定。然而,他們也許已停止傳道,或在真理上沒有什麼進步,他們也許覺得自己需要接受個人幫助,以求在生活上進一步實踐真理。聖經老師應當首先跟服務監督商量,然後才跟一個受了浸的傳道員恢復研讀。可是,如果你知道有些人以往曾研讀《知識》,卻從沒有進至獻身受浸的地步,你可以主動問他們是否喜歡恢復研讀聖經。

7 我們對每個聖經學生表現個人關注,密切留意他們的需要,無疑是基督徒愛心的明證。我們的目標是要幫助學生對上帝的話語有更深入的了解。這樣,他們就能夠根據自己對聖經的確切認識,採取立場擁護真理,然後以水浸禮象徵自己獻身給耶和華。——詩40:8;弗3:17-19。

8 你還記得埃塞俄比亞宦官受浸後有什麼事發生嗎?他成為耶穌基督的新門徒,「就歡歡喜喜地繼續上路」。(徒8:39,40)願我們和那些憑著我們的幫助行走真理之道的人,都努力事奉耶和華上帝,尋得滿心的喜樂,從今直到永遠!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