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61 9/1 536-540頁
  • 亞歷山大大帝與聖經的預言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亞歷山大大帝與聖經的預言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1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亞歷山大的軍隊
  • 推羅城的陷落
  • 戈甘梅拉(Gaugamela)之捷
  • 重建巴比倫的計劃失敗
  • 亞歷山大
    洞悉聖經(下冊)
  • 誰會統治世界?
    要留意但以理的預言!
  • 值得相信的書——第5篇
    警醒!2011年
  • 推羅城的末日——是出於偶然的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2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1年
《守》61 9/1 536-540頁

亞歷山大大帝與聖經的預言

許多從中學和大學畢業出來的人都會認為他們對於亞歷山大大帝的事蹟知道得很清楚。但是時常這些人對於與亞歷山大有關的最重要一項事實卻一無所知:那便是聖經曾預言到他對列國所作的迅速征服。

耶和華曾預先供給他的先知但以理許多關於各世界霸權興亡的消息。在公元前618年至535年之間,但以理從上帝接獲關於希臘將崛起代替瑪代波斯成為世界霸權,以及亞歷山大在這件事上所扮演的角色的預言。大約在亞歷山大誕生之前兩百年,但以理已預言到這個將來會征服瑪代波斯的人:「必有一個勇敢的王興起,執掌大權,隨意而行。他興起的時候他的國必破裂,向天的四方分開,卻不歸他的後裔。」——但以理書11:3,4。

這位「勇敢的王」在公元前336年當他剛滿三十歲時登上了馬其頓的王座。第四個世界霸權瑪代波斯的王,即大利烏三世,亦在同一年即位。聖經早已預言瑪代波斯和其他的國家都會很迅速地被征服。例如但以理書7:6以一隻「背上有鳥的四個翅膀」的豹為象徵預言到馬其頓或希臘帝國的世界統治者的興起。但以理書8:5則以一隻「從西而來遍行全地,腳不沾塵」的公山羊來象徵它。我們並不需要臆測這隻公山羊究竟代表誰,因為但以理說:「那公山羊就是希臘王。」——但以理書8:21。

象徵性的公山羊「腳不沾塵」和象徵性的豹具有四隻翅膀是什麼意思呢?它們代表征服的迅速和快捷。讓我們看看亞歷山大究竟以怎樣的速度征服世界而由此應驗了聖經的預言。

亞歷山大的軍隊

亞歷山大的軍隊並不龐大,他只擁有大約30,000名步兵和5,000名騎兵。但這支軍隊卻組織得極為嚴密。隊中大多數的長官都是曾在亞歷山大的父親菲力浦二世手下身經百戰的勇士。菲力浦乃是方陣的創始者,而亞歷山大則將其改良到完善的地步。

這種方陣的優點何在呢?在於每個兵士的武器和合作。方陣中的每個兵士都披堅執銳,戴著頭盔,甲胄和一面大盾以保護全身。他們主要的兵器是一支長約十三呎至十八呎的戈或矛,以及一把希臘短劍。他們通常分十六層站立,頭五排的長槍都指向前方,由此使敵人望之生畏而不敢貿然進攻;後面的幾排則將他們的長槍置於前排兵士的肩上。方陣中的每個兵士都受過嚴格的身體鍛鍊以求使他們在行動上能夠一致,準確而敏捷。亞歷山大更以猛烈的騎兵衝鋒配合方陣的進攻。此外他又運用輕步兵隊執行特殊的使命。

在格蘭尼克斯(Granicus)河畔,亞歷山大首次擊潰波斯王大利烏三世的軍隊而大獲全勝。當時波斯的騎兵隊已沿著河岸嚴陣以待,並且以鉅量步兵作後盾。亞歷山大則率軍在河的另一邊出現。據一位歷史家的描述,「他由於所持的盾牌和頭盔上的羽毛而非常顯著,在他的頭盔兩旁似乎有兩隻很長的翅膀張開,它們是如此潔白以致觀望者目為之眩。」在隨後的戰爭中,波斯的騎兵隊雖然在數目上遠超過亞歷山大的騎兵隊,但卻無法抵抗配備長矛的方陣。目擊自己的騎兵隊被擊潰的波斯步兵接著亦被擊潰而四散奔逃。亞歷山大的首次大捷使波斯人對他聞聲喪膽,特別是鑒於在這場戰役中有許多波斯的貴胄均戰死沙場,其中有兩名甚至是亞歷山大親手殺死的。

波斯的一位著名的大將羅底斯之曼能(Memnon of Rhodes)想出了一個阻截亞歷山大的計策,那便是將戰場轉移到馬其頓而迫使亞歷山大班師回國。當戰船已準備妥當而軍隊亦已上船待發之際,曼能卻突然去世。大利烏並沒有實行曼能的計劃利用波斯的財富與戰船將戰爭轉移到馬其頓。反之大利烏決定親率大軍與亞歷山大一決雌雄。這位波斯王招集了六十萬大軍。由於過份信賴他的雄厚兵力和急於與亞歷山大決戰,大利烏任由亞歷山大毫無阻礙地前進,甚至讓他穿過許多本可以供波斯人堅守的險峻山峽和隘道。

隨後在艾塞斯(Issus)爆發的戰役中,波斯的軍隊對馬其頓軍突然發動的猛烈進攻毫無準備以致陣營大亂。大利烏三世在戰車上看見他的一部份軍兵潰散奔逃,於是便轉身和敗兵一同逃命。結果波斯人全軍覆沒,亞歷山大甚至俘擄了大利烏的太后,皇后,皇妹,初生不久的太子和兩位公主——他們都是大利烏帶到戰場上準備參觀他大獲全勝的觀眾。

推羅城的陷落

艾塞斯戰役之後,亞歷山大並沒有繼續對大利烏追逐攻擊。反之他將注意力轉向推羅城。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許多年前曾在圍攻了十三年之後終於將大陸上的推羅城摧毀。當時耶和華曾利用尼布甲尼撒王作為他懲罰推羅城的工具。(以西結書29:18-20)如今重建在一個島上的推羅城亦將受到懲罰,正如上帝的先知撒迦利亞所預言:「看哪!耶和華自己必驅逐她,他必將她的軍力擊落海中,她自己必在火中消滅。」(撒迦利亞書9:4,譯自NW)由於推羅島城的驕傲與邪惡,耶和華為了懲罰它而促成了歷史上最不尋常的一場征服戰。

推羅不肯讓亞歷山大進城。憤怒的亞歷山大威脅說他們若不打開城門,他便要將其攻破。但他的威脅卻沒有嚇倒推羅人。這個島城的形勢豈不表明它是攻不破的嗎?除此以外,亞歷山大雖擁有著名的方陣和騎兵隊,但卻沒有海軍,因此他對於一個位於海中的島城有什麼辦法對付呢?這些推羅人絕沒有想到亞歷山大居然會不辭勞苦地造一條堤道直通到他們的島上!

當時的人未能預料到亞歷山大所採用的戰術並不足為奇。法蘭明(Wallace B. Fleming)在他的《推羅歷史》(The History of Tyre)一書中說:「因為這是戰史上空前的一個方法。推羅城四周的圍牆高達一百呎,而面向大陸的一邊則高達一百五十尺。牆中的石塊體積是如此巨大,而且建築得如此堅牢,以致可以在動盪的海面上使用的任何攻城器械均無法將其攻破。除非攻城的機械能夠穩固地裝置在地面上,並且和城牆一樣高,否則便不可能將城攻陷。但這個島和大陸之間卻隔著大約半哩寬的海峽。其中的波濤經常非常洶湧,特別在吹南風的季節航行更加危險。」

可是亞歷山大從甚麼地方獲得築堤的材料呢?原來大部份的材料均取自舊推羅城的廢墟。曾根據亞歷山大手下兩位將軍的筆記為亞歷山大作傳記的希臘歷史家雅利安(Arrian)叙述亞歷山大怎樣將推羅舊城的塵土刮淨填倒在海中。亞歷山大的這項措施亦曾為聖經所預言,因為耶和華曾宣告說:「我也要刮淨塵土,使它成為淨光的磐石。……人必……將你的石頭木頭塵土都拋在水中。」——以西結書26:4,12。

築堤的工程時常受到各種干擾。強烈的水流常將一部份的工程沖去。推羅城也時常派出戰船載著射手駛近騷擾築堤的兵士。推羅軍的干擾和猛烈的水流破壞了工程的大部份,於是亞歷山大又再重頭開始。這次他決定將堤道造得寬廣一點以便放置較多的攻城器械。許多整棵的大樹被砍伐下來供築堤之用。可是推羅的潛水兵均潛到水底用大鈎扣住突出的枝幹,然後將這些樹幹拖出來而使堤道的許多部份崩潰。亞歷山大需要一隊海軍去保護他的工兵。於是他從西頓,亞拉達(亞拉滑),巴伯勒斯,塞普魯斯等地召募了一支約有二百隻戰船的海軍。推羅人見到亞歷山大竟能突然召集如此強大的一支海軍,不禁大為吃驚而決定不與他在海上交戰。既有了一隊戰艦守護他的築堤工程,亞歷山大很快便將堤道築至推羅的城牆下。

為要攻破這些高達百呎的城牆,亞歷山大命人建造了許多龐大的活動高塔。「塔的前方設有弔橋使兵士們能夠突襲敵人的城牆,」凱勒(Werner Keller)在《聖經的歷史記載》一書中說。「它們是戰史上最高的攻城塔。每個塔都有二十層,塔頂高達160呎而遠超過最高的城牆。」

推羅人奮勇地還擊;他們以鈎子繫於長繩的一端拋向塔上的兵士,將他們從塔上拖落摔死。推羅人又造了一些器械將赤熱的金屬扔向敵人。他們且用鐵盾燒熱了沙土傾倒在走近城牆的希臘兵士們身上。這些熱沙透到盾甲之下造成很大的痛苦,以致希臘的兵士脫下盔甲而使自己暴露在推羅兵士的箭矢之下。

亞歷山大下令發動總攻擊。在攻城塔上的馬其頓兵士奮勇地從弔橋上衝入城內。載著攻城器械的戰船從堤道的北方和南方同時撞擊城牆。南方的戰船不久便攻破了一個裂口。希臘的兵士很快便將弔橋搭起來,於是其他船上的前鋒部隊遂蜂擁入城。亞歷山大自己亦混在前鋒部隊裡身先士卒地登上城牆。在另一方面,亞歷山大的海軍同時進迫推羅的港口,將困在港內的推羅海軍擊潰。不久馬其頓軍便從各方紛紛傾進推羅城中了。城內的街巷和方場都變成伏屍遍野血流漂杵。由於這個城的負隅頑抗,憤懣的馬其頓兵士在手下毫不留情。結果推羅城的大部份被焚燒成一片焦土。有八千多個推羅人死於激戰中,三千多個青年被釘死在海邊以報復他們對馬其頓俘虜的殘殺。剩下的三萬多個推羅人則被賣作奴隸。這次攻城戰開始於公元前332年一月中旬,直到同年的七月中旬才結束。

亞歷山大的下一步是進入耶路撒冷,在那裡,據歷史家羅林(Charles Rollin)在《古代歷史》一書中說:「大祭司向他指出但以理的預言論及這位君王的話。……我們可以很容易想像當亞歷山大聽到這樣明確,合乎事實而有利於他的應許時,他的心裡無疑充滿了喜悅和欽佩。在他離開耶路撒泠之前,他召集猶太人到他面前來讓他們隨意提出任何要求。」

接著亞歷山大向埃及進發,當時埃及正厭倦波斯的高壓政策,遂把他當作解放者而熱烈歡迎他。公元前332年他在尼羅河口建立了亞歷山大城。

亞歷山大再度轉向北方,率領大約47,000名兵士向巴比倫進軍。大利烏三世曾三次向他提出和議。對於最後一次的和議,亞歷山大回答波斯的使者說:「他[大利烏]若肯屈居次於我的地位而不假裝與我平等,也許我可以和他談談。告訴他世界不會容許兩個太陽,亦不能容許兩位君主。」

戈甘梅拉(Gaugamela)之捷

於是大利烏便厲兵秣馬準備背城一戰。這次大利烏召集了比艾塞斯之役大兩倍的軍力。他徵募了大約一百萬大軍。亞歷山大率領他的47,000名兵士渡過幼發拉底河和泰格里斯河而在離尼尼微城的廢墟東北約十八哩的戈甘梅拉村與帥領百萬雄師的大利烏相會。在波斯的陣營之前排列著兩百輛車輪上裝有鐮刀的戰車和十五隻大象。波斯王希望用這些前鋒圍住亞歷山大的方陣,擾亂他的陣營,然後以波斯騎兵的衝鋒輕易地擊敗亞歷山大的軍隊。

戰鬥一開始波斯的戰車便疾駛過平原向方陣衝擊。可是亞歷山大卻派輕步兵隊去對付這些戰車。他們用箭射傷波斯的戰馬和趕車的兵士,剩下的少數戰車則毫無障礙地通過方陣的營地,因為方陣的兵士在他們的行列中央分開而讓出路來給他們通過;然後在陣後將他們很輕易地俘擄。戰鬥的情形極為慘烈。方陣的長矛逐漸向大利烏迫近;當波斯王的車夫被長矛刺死時,大利烏遂跳上馬背棄甲落荒而逃。不久波斯全軍亦追隨他們的元帥倉皇向後奔逃。亞歷山大於是率軍追趕搜捕的逃兵,根據雅利安的記載,在這場戰役中總共有300,000波斯兵士戰死。落荒而逃的大利烏則被一度是他的盟友的人所殺。

重建巴比倫的計劃失敗

大利烏戰敗之後,巴比倫立刻投降。亞歷山大決心要使這個城市成為世界的首府。他籌劃了好幾項重建巴比倫的偉大工程。可是他打算使巴比倫恢復以往光榮的計劃卻失敗了,因為這次他的措施正好和聖經的預言背道而馳。天上的上帝曾通過他的先知以賽亞宣告說:「巴比倫……必像上帝所傾覆的所多瑪,蛾摩拉一樣。其內必永無人煙,世世代代無人居住。」(以賽亞書13:19,20)因此亞歷山大打算將聖經宣告永遠不得復興的巴比倫域重建起來的計劃都化為泡影;後來在公元前323年當他從一次遠征返回巴比倫時,他在狂歡痛飲之後患熱病死去,年僅三十三歲。

他那龐大的帝國變成怎樣呢?聖經的預言清楚地指出說:「他的國必破裂,向天的四方分開,卻不歸他的後裔。」(但以理書11:4)關於代表希臘的象徵性公山羊,上帝的天使告訴但以理說:「那公山羊就是希臘王,兩眼當中的大角就是頭一王。[那角折斷後]在其根上又長出四角,這四角就是四國,必從這國裡興起來,只是權勢都不及他。」——但以理書8:21,22。

上帝的話是決不會落空的;正如預言指出,到了公元前301年,即具有決定性的以普塞斯(Ipsus)之役發生的同一年,亞歷山大手下的四名大將將希臘帝國瓜分為四。關於這件事和上帝對巴比倫所作的判決,歷史家羅陵(RolIin)寫道:「沒有任何事件比以下的事實更能證實這個無法抵消的咒詛所具的力量:一個有史以來勢力最大的君王的屢次努力均完全失敗;一個在執行計劃方面最固執的君王;一個在事業上從未受過挫折的君王竟然在這件與他曾成就的其他功業比較起來並不怎樣艱難的工作[重建巴比倫]上枉費心機而毫無所成。……有任何事能比這一連串的預言,每一個預言都是如此清楚,準確而合乎客觀事實,更令人驚奇呢?這些預言甚至指出這個君王將不會留下任何家屬為承繼人便死去,而他手下的四名大將會瓜分他的帝國。」

亞歷山大大帝的一生事蹟表明聖經的預言多麼準確地獲得了應驗,由此使榮耀歸於作預言的耶和華上帝。讓所有希望在所行的事上成功的人都按照上帝預言性的道而生活行事,因為上帝的道是永無錯誤的。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