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古代哥林多城
「集東西方罪惡之大成的聲名狼藉城市。」這便是古代哥林多的寫照。據說該城的「財富之多也是遐邇知名的。」
那一種的城市配得這樣的描繪?「觀光」一下這樣的城市會有任何益處嗎?讓我們看看。
哥林多成為繁榮都市
古代哥林多位於連貫伯羅奔尼撒島與希臘本土的狹窄地峽。城的東邊是撒羅尼灣和愛琴海,西鄰哥林多灣和愛奧尼亞海。城北的盤地是阿格魯哥林多,位於海拔1,857呎(566公尺)的險峻山巖上,為兵家所必爭之地。
哥林多在起初僅是個小市鎮,在公元前第七世紀卻繁榮起來。早期移居者包括腓尼基人,他們可能傳入紡織、染色和其他技術。隨之而來的是阿狄迦人、杜尼斯人和最後是馬其頓人。羅馬人在公元前196年將之立為自由市。哥林多遂以獨立藩鎮地位加入亞該亞聯盟,成為羅馬敵對者,以致在公元前146年被羅馬執政官繆尼斯所焚毀。該城差不多成為焦土,直至公元前44年才為該撒大帝將之重建為羅馬殖民地,成為羅馬行省亞該亞之首府,隸屬殖民地總督。
哥林多全盛時期約有200,000居民和兩倍以上的奴隸,這的確是個擁擠的城市。居民當中有希臘人、意大利人和不少猶太人。可是市街上卻擠滿了外國商人和遊客,他們是來觀光、貿易或尋歡作樂的。
「海上橋梁」
哥林多的陸上商路四通八達。同時,海上商船也將貨物遷往各個商港,如東面八哩半(13.6公里)外撒羅尼灣畔的塞該爾和西面一哩半(2.4公里)外哥林多灣畔的利該音。有些商船則在東部的一個小商港史高尼斯下碇。
倘若船上的貨物指定要運往較遠的東方或西方,它們怎能通過地峽呢?有些人主張開鑿運河。事實上,羅馬的尼羅王在公元66或67年左右已開始這樣的計劃,但由於為了其他急事所阻而迫得放棄。多個世紀之後,這條水道終於在1893年完成。那連貫哥林多灣和撒羅尼的四哩(6.4公里)長的運河在今日仍然用得著。
但在哥林多全盛時期,地峽卻沒有運河存在。貨船要在一個港口卸貨,從陸路將貨物運往另一港口。在那裡再用船將之載往目的地。可是,較小的船卻能載著貨物通過地峽。方法是用木造成一條行船的軌道。希臘文稱這種軌道為戴奧古斯(diʹol·kos),意即「拖運者」。因此,哥林多地峽被稱為「海上橋梁」的確名不虛傳。但大多數船員卻寧願取道風雨交加的半島南端海角,迂迴200哩(322公里)的航程以解決橫貫地峽的陸路交通難題。
「全希臘側目之城」
哥林多也是學術的淵藪。因此難怪羅馬演講家、作家和政治家西塞羅(公元前106-43年)稱這城為「全希臘側目之城」。
誠然,哥林多城裡住著不少飽學之士。可是,其中許多人卻從事著道德墮落的勾當。為了這緣故,「哥林多化」一詞意味到「從事淫行」,而「哥林多少女」便是指妓女而言。你會奇怪究竟什麼東西促使該城的道德敗壞到如此地步以致被稱為「全希臘側目之城」嗎?
偽宗教便是主要因素。例如,請考慮一下女神阿科羅底(即羅馬的維納絲)的崇拜。她的華美廟宇雄踞於比該城高出1,500呎(457公尺)的阿格魯哥林多高地上。聖經評釋者克拉克寫道,「維納絲神殿不僅堂皇華麗,而且十分富有,據斯特雷波所說,其中維持著不下1,000名的廟妓,她們便是招引大批遊客前往該處的手段。」
遊客怎能錯過金碧輝煌的阿波羅神廟呢?其他如邱彼特、希娜和醫病之神阿斯基勒普斯諸神的廟宇又如何?原來,英雄和諸神的雕像排列在哥林多的街道和公眾廣場上!此外,克拉克評論說:「公娼制度成為他們宗教的重要部份;他們公開禱告,祈求諸神保佑廟妓數目增多!」
基督教的勸化成績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基督的使徒保羅在公元50年左右來到該城,他在那裡與猶太人亞居拉及其妻百基拉製造帳棚為生。他們三人無疑一同合作,在該城建立新的基督徒小組。「每逢安息日,保羅在會堂裡辯論,勸化猶太人和[希臘人],」這些希臘人顯然是已經歸信猶太教的。由於遭遇猶太人的反對和毀謗,他於是離開那裡,去到會堂附近一個名叫提多猶士都的外邦人家中。保羅傳道所結的果子有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全家和許多哥林多人,他們都成為信徒。——使徒行傳18:1-8。
夜間,主在異象中對保羅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百姓。」因此使徒留在哥林多一年半,「將上帝的道教訓他們。」他在哥林多的田地裡撒下「種籽」。不久之後,亞居拉和百基拉與保羅相繼離去,亞波羅藉著進一步的傳道工作而「澆灌」那些「種籽」。當然,種籽的生長是要靠著上帝的動力,聖靈,發揮作用。——使徒行傳18:9-11,18-28;19:1;哥林多前書3:5-9。
保羅可能於公元55-56年左右,在希臘逗留了三個月,探訪哥林多以及在那裡寫信給羅馬的基督徒。(使徒行傳20:2,3;羅馬書16:1,23;哥林多前書1:14)使徒對哥林多的信徒同工的愛心從他寫給當地小組的兩封信中顯露無遺。在第二封信中,保羅對於這個名城中的基督徒所懷具的感情,明白表示他的心是「寬宏」的。(哥林多前書1:1,2;哥林多後書1:1;6:11)再者,這些書信的內容對哥林多人具有特別的意義。
例如,哥林多城中充滿淫亂的、拜偶像的、姦淫的、作孌童的、親男色的、偷竊的、貪婪的、醉酒的、辱罵的、勒索的人。保羅坦白聲明這等人不能承受上帝的國。誠然,在哥林多的基督徒當中有些曾是這樣的人。但是他們多麼感謝,正如保羅所說,他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並藉著我們上帝的靈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哥林多前書6:9-11)再者,使徒提出發人深省的勸告,「在惡事上要作嬰孩。」這顯然意味到不要尋求腐敗、不道德之事的知識,反之,對於惡事要保持純潔,像幼小的孩子一般。——哥林多前書14:20。
哥林多城巡禮
古代哥林多城建於兩個山岡上,一個比另一個高出百呎(30公尺)。城中央有廣場或街市,排列著許多紀念碑和柱廊。鱗次櫛比的商店售賣各種各色的物品。其中一間商店的門階雕刻著「路西斯肉店」。另一處的雕刻是拉丁文的『瑪些林』。保羅用希臘文的同義字『瑪基倫』說,「凡市上(瑪基倫)所賣的,你們只管吃。」(哥林多前書10:25)當哥林多的基督徒聽到這些話時,他們無疑會想到當地的『瑪些林』或肉店。
廣場上有些商店有水道設備。淡水從天然噴泉流經地下水道進入各商店個別的井中。此外,這可能讓店主將食物放在水中,使其冷卻和防腐。
廣場分成高低兩層,高層和低層均有商店羅列。在商業區當中有一個講壇或演講台,這個高高的講壇用雕刻精美的白色和藍色大理石砌成。沿著低層有兩間輪候室,裡面有大理石長凳和鑲嵌的地板。請願者們在室內輪候法官裁判。講壇前面可容大群人聚集;因此它是公眾演講的最理想地方。
有一次,起來反對使徒保羅的哥林多猶太人將他拉到「公堂」(希臘文『講壇』),那便是上述的高高講壇。保羅在那裡受方伯迦流的審判,但這位羅馬官員卻將猶太人驅逐,拒絕理會他們的爭論。於是,暴民便拿住管會堂的所提尼,在公堂前毆打他。可能這次的經驗使所提尼遵奉基督教,因為保羅在寫給哥林多小組第一封受感示的信在開頭時提及「兄弟所提尼」。——使徒行傳18:12-17;哥林多前書1:1,2。
當保羅在信中告訴哥林多的基督徒:「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希臘文『講壇』]顯露出來」時,他們必然留下深刻的印象。(哥林多後書5:10)他們可能漫步到街市看看講壇或審判座,那裡僅是人施行審判而已。受得了榮耀的耶穌基督審判是何等意義重大得多!
娛樂和競技
演劇是古代哥林多富於吸引力的事物之一。事實上,該城有兩個劇場,大的一個可坐18,000人。因此,保羅作了一項清楚易明的評論,他告訴哥林多的基督徒說使徒們在世上「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哥林多前書4:9。
附帶一提的是,在廣場西北方的大劇場附近有一個鋪設石灰石的場地。其中刻著,「以拉都,行政長官兼市場營造官,自費鋪設此路。」有人認為這位以拉都和保羅從哥林多寫信給羅馬基督徒時提及的「城內管銀庫的以垃都」是同一個人。——羅馬書16:23,24。
哥林多城也吸引不少運動迷前來。隔年一次的科林斯運動大會就在附近舉行。這可能是起源於普世頓(海神)的祭典,因為這個假神的廟宇就在科林斯地峽的南部。運動會包括音樂和詩歌比賽。但引人入勝的競技卻是賽車、競走、跳高、標槍、拳賽和角力等。競技者若要取勝便需付出多大的努力!但勝利者得到些什麼呢?人的稱讚和一個能壞的冠冕。
生命的賽跑
在寫給哥林多基督徒的第一封正典書信中,使徒保羅用古代的運動會作為比喻,這是當地的居民所容易了解的。保羅問道,「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他繼續說:「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著獎賞。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在科林斯地峽運動大會中,所得的僅是能壞的東西如長春藤、芹菜、香菜等],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在天上不朽的生命]。」為了鼓勵他們,保羅以身作則,說:「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他人,自己反被棄絕了。」——哥林多前書9:24-27。
像許多古城一樣,昔日的哥林多今日已成廢墟。現代哥林多則在舊址東北三哩(4.8公里)之外。因此,這個「集東西方罪惡之大成的聲名狼藉城市」已不再存在。可是,渴望成功地跑完永生競賽的基督徒卻發現使徒保羅在寫給哥林多人的第一和第二封信中的訓示是令人鼓舞、最及時和富於屬靈獎勵的。何不拿起你的聖經,讀讀這些受上帝感示的書信,以完成你對古代哥林多城的遊覽呢?
[第12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希臘
雅典
哥林多
伯羅奔尼撒
愛琴海
哥林多灣
撒羅尼灣
地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