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0 4/8 27-31頁
  • 第9部分:公元前551年以降——東方人探求正道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第9部分:公元前551年以降——東方人探求正道
  • 警醒!1990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儒家——人之道
  • 道教——自然之道
  • 神道教——神之道
  • 天道教——韓國的天道宗教
  • 哪個「道」才能導至永生?
  • 道家和儒家——尋求天道
    人類尋求真神
  • 神道——日本尋求真神的方式
    人類尋求真神
  • 「神道」——將日本帶往何處?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6年
  • 你的宗教信仰能滿足你的心靈需要嗎?
    怎樣找到永久的平安幸福
查看更多
警醒!1990年
《警》90 4/8 27-31頁

鑑往知來看宗教

第9部分:公元前551年以降——東方人探求正道

「夫道若大路然。」——孟子,公元前第四世紀中國聖賢

許多宗教都自稱是導人得救的真理之道。例如,儒、道、佛被稱為中國的三教或「三道」。日本和韓國的宗教也使用類似的名稱。既然如此,各種「道」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儒家——人之道

雖然世人對孔子的生平確知的事實並不多,但一本著名的參考書籍說,他「可算是世界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生活在公元前551和479年之間,是一位教師、哲學家和政論家。他姓孔,後人稱他為孔夫子,意即「孔老師」。

孔子並沒有創立新的宗教。《維京袖珍叢書世界聖經》解釋,他只是「把自古以來他的祖國一向已有的宗教整頓一下而已。他刪詩書、定禮樂,強調道德觀念。」他最關心的是人的操行而非神學主張。他的基本教訓以社會倫理為依歸。他之所以希望出仕,動機是為了要減輕民間疾苦。因此,這個人與其說是個熱心的宗教領袖,不如說是個失意的政客;他的儒家哲學被稱為「人之道」。

孔子並不重視當日的宗教,他認為其中有很多主張都是迷信。有一次別人問他是否相信有神存在,據報他的回答是:「子不語」。但他曾多次提到「天」,有些人認為這表示他相信冥冥中有神存在,而非只是有一種高於人的力量存在而已。

孔子強調家庭的價值、尊重權威和社會協調。他促請人留意教育的需要,這樣方能發展才幹、培養人才去為人服務。他強調仁,這個詞的意思是要對一般人行善。他特別主張孝悌,並且鼓勵人崇拜祖先。

儒家的這些特色仍然是以孔子教訓治家的亞洲人的特色。美國芝加哥伊利諾大學的劉威廉(William Liu)說:「儒家的倫理觀念敦促人努力工作,出人頭地以報答親恩。」因此,從儒家影響力強的各國移居美國的學生多以學校成績優越著稱。

儒家的思想以「五經」(詩、書、易、禮、春秋)為基礎。在十二世紀補充的「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則被視為儒家思想的精髓。可是,這些經書的文體簡潔艱深,難於了解。

到公元第四世紀,北朝鮮的高麗王國開始倡導儒家的思想。儒家的道理可能在公元第五世紀初期傳入日本。這時候,中國有另一種「道」正在發展中。

道教——自然之道

數千年來,道教一直對中國人的思想操有重大影響。道的意思便是「路」。它主張行事為人的方式要與宇宙運行的自然之道和諧一致。傳說道教的創立者是與孔子同時的老子,這個名銜的意思是「老男孩」或(年高德劭的)「老哲人」。傳說他之所以稱為老子是因他母親奇跡地懷孕數十年之後才分娩,以致他出生時由於年齡已老而鬚髮皆白。另一個說法是,他受人這樣稱呼是由於別人對他的智慧訓誨十分敬重之故。

道教主張孩子出生時已有若干「元氣」或生命力。藉著各種方法,例如靜修、飲食攝生法、吐納和性的控制,就可以避免不必要地枯竭「元氣」。因此,道教把長生和成仙視為同一意思。

在道教看來,人體是個小型宇宙,必須與自然界保持適當的協調。這樣行必須與中國人所謂的陰與陽和諧。陰、陽的原意是指一個山向陽和背陽的兩面。陰陽是中國一切哲學的基本要素,兩者是相反而又互為補足的,從其中產生的元素構成了自然界的萬物。《宗教百科全書》解釋說:「陰支配一切屬於昏黑、暗蔽、寒冷、潮濕、虧缺、彎曲、屬地和雌性的東西,陽則代表光明、酷熱、乾燥、圓滿、剛愎、進取、屬天和雄性的東西。」這項原則的應用見於所謂風水。風水是中國的一種占卜方式,目的是要為市鎮、房屋,特別為墳墓,找出有利的地點和方向。據稱,有關地點的位置若與陰陽力量協調,就可保證當事人得福。普林斯頓大學的哈德克里(Helen Hardacre)解釋說,「宇宙各種力量的適當配合被認為可以造益死者,並且有助於死者在陰府的進步。」

不過,人雖可努力使陰陽力量平衡,卻不應強迫它們改變本身的自然狀態。據稱這樣行會產生反作用。因此,道教的這種思想其實助長消極的態度。1986年,一名年長的道士提出這樣的解釋:「道教的主張是清靜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因此,有人把道家的力量比作水,雖然柔弱,卻可使萬物得益。

以前,人們慣於把道家哲學(始於公元前第四至第三世紀)和道教(始於公元第二至第三世紀)分開來說。後來這種區分已變得混淆不清,因為道教顯然是從在此之前的道家哲學演變而成的。宗教教授舍普斯(Hans-Joachim Schoeps)說,道教「不過是中國古代民間宗教的延續而已。它的核心是一種簡單形式的通靈術……,認為[邪靈]無處不在,不斷危害人的生命和健康……。在今日的中國,道教已淪為一種具有宗教形式的民間迷信。」

神道教——神之道

日本也以一種古老的民間宗教為人所知。正如一位作家描述,這種宗教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混合。初時,這個民族宗教是無名的。但後來,佛教在公元第六世紀傳入日本時獲得一個名字,稱為佛道,意即「佛之道」。為了使佛教與本地的宗教有所區分,後者不久就以神道——意即「神之道」——的名字為人所知。

神(各種各式的神祇)的確是神道教的中心點。「神」一詞所指的是任何超自然的力量或神,包括自然之神、傑出人物、被奉為神的祖先,甚至「作為一項理想或象徵化的抽象力量」。(《宗教百科全書》)雖然這些神的名稱的實際意思是800萬個神,其實這個名詞只是用來指「許多的神」,因為在神道教裡,神的數目是不斷增加的。所有人都是神的兒女,因此都具有基本的神性。因此人在生活上若與神協調一致,就會獲得諸神的保護和嘉許。

神道教雖然沒有明確的教條或神學,但卻給予日本人一套價值觀,模鑄他們的行為和決定他們的思想方式!它設有許多神廟可以讓人隨意參拜。

神道教的各主要教派均互相關連。廟堂神道和民間神道並沒有什麼重大分別。另一方面,宗派神道是由十九世紀創立的13個宗派所構成,其中含有若干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

佛教徒對神道的影響力特別強。難怪許多日本人是佛教徒兼神道教徒。日本家庭在傳統上有兩個神壇,在神道教的壇上崇奉著神,在佛教的壇上則崇奉祖先。一個名叫桂子的日本少女解釋說:「我尊敬自己的祖先,通過佛教去表示這種敬意。……我是個日本人,因此也奉行神道教的所有瑣細儀式。」後來她補充說:「我認為基督教的婚禮很美。這雖然有點矛盾,但有什麼關係呢?」

天道教——韓國的天道宗教

佛教,輔以道教和儒家思想,乃是韓國在基督教之外的幾種大宗教。這些宗教從中國傳入之後即受到韓國的民間宗教——黃教——的影響。據《宗教百科全書》說,它們在「當時朝鮮半島的社會和知識界情況下受到不同程度的選擇、改革和採納。」a

韓國的另一個宗教是天道教,自1905年以來即以此名為人所知。這個宗教在1860年由崔濟愚所創立,起初稱為東學,與稱為西學的基督教成一對照。天道教創立的部分原因是要與基督教抗衡。據德國作家貝林格(Gerhard Bellinger)說,天道教企圖把「儒家的仁愛公平,道家的無為和佛家的慈悲主張合併起來,」這便是創立者的原意。天道教也含有黃教和羅馬天主教的成分。儘管它聲稱要促進宗教統一,到1935年,它已產生了至少17個教派。

「天道教」的中心思想是,人在基本上是神的一部分,因此「把人當作神看待」乃是它的主要倫理教條。據美國羅德島大學的金庸昌(譯音)解釋,該教希望人類同胞受到「極度的關懷、尊重、誠懇、尊嚴、平等和公正」的對待。

由於力圖改革社會規制以求實踐這些崇高原則,天道教的教主崔濟愚與政府發生衝突。干預政治使他和他的繼承人均受到政府所處決。這件事情也間接觸發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事實上,政治活動乃是韓國幾個新興宗教的特色,東學運動只是開了先河而已。許多時這些宗教帶有濃厚的國家主義色彩,聲稱日後韓國會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大角色。

哪個「道」才能導至永生?

顯然,許多亞洲人認為跟從哪個宗教的「道」並沒有什麼大關係。可是,耶穌基督在第一世紀所創立的基督教也被人稱為「這道」,但他卻絕不同意所有宗教的「道」都為上帝悅納的主張。相反,他提出警告說:「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使徒行傳9:2;19:9;馬太福音7:13,14;可參閱箴言16:25。

當然,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大都無視他的話。他們並不相信耶穌是他們所期待的彌賽亞,也不承認他的宗教就是正「道」。在1900多年之後的今日,他們的子孫依然期待彌賽亞來臨。我們在下期將會解釋原因何在。

[腳注]

a 黃教以巫師為中心,巫師據稱能作法治病及與靈界交通。

[第29頁的圖片]

關羽將軍,中國民間宗教的戰神兼軍隊和商界的守護神

左起,韓湘子,呂洞賓,李鐵拐——道教八仙中的三仙,和壽老,即壽星

[鳴謝]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

[第31頁的圖片]

在神道教神社周圍設有許多此類雕像,左邊的守護犬被認為可以驅邪治鬼

學生和家長在東京神道廟宇參拜湯島天神,祈求考試成功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