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寶貴的資源抑或是全球的下水道?
向前滾動吧,你深邃蔚藍的海洋——滾動吧!萬艘船隻在你上面橫掃也歸於徒然;人在地上留下損毀的痕跡——他的控制力只到海岸為止。
——《哈羅德公子的朝聖》——拜倫著。
以前有個時期,以上一段話不僅是詩句而已;他們是真實無訛的。但現在已不然了。詩句表示海洋浩瀚無涯,渺小的人類無法加以損毀;在今日聽起來,這段話是不盡不實的空談,正與認為人永不會飛行無異。人的控制力量不再止於海岸了。人已在海洋留下痕跡,而且這種痕跡非常醜惡。
你曾到過海灘嗎?若然,無疑你會有些愉快的記憶:陽光照著海水閃閃生輝;海浪輕柔而有韻律地沖向岸邊;游泳之後的精神奮發;嬉水滑浪的樂趣,想起來也會使你渴望下次再玩,對嗎?可是,未必會有下次了。但這也許只是我們種種憂慮中最小的一環而已,因為海洋的作用絕不僅限於怡情悅性。
例如,請作一下深呼吸。據《新大英百科全書》說,你所呼吸的空氣大部分歸功於海洋。怎會如此呢?該書指出,這顆行星上的水,特別是水中的海藻,供應我們所吸的氧氣達百分之90左右。其他的估計則認為,海洋的微型浮游生物本身供應地球上三分之一的氧氣。海洋同時調和全球的氣溫,維持種類繁多到不可思議的芸芸眾生,在全球氣候和雨水循環方面擔任重要角色。簡言之,海洋乃是這顆行星上維持生命的要素。
全球的下水道
但在人看來,海洋還有更多用途。它們也是垃圾傾卸場。下水道污物、工廠的化學廢料、農田裡充滿殺蟲劑的流走之物,統統由平底船、河流和管道注入海裡。長久以來,人一直把海洋當作巨大的下水道。但現今,下水道已開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近年來,環球各地許多備受歡迎的海灘已紛紛封閉,因為沖上海灘的垃圾已多到令人討厭!
不久之前,大量吸毒用具和藥物廢料,例如污染的繃帶、皮下注射的針筒、盛過血的瓶子——有些甚至含有愛滋病毒——在美國東岸各海灘出現而成為頭條新聞。大批未經處理的下水道污物、作過實驗的死鼠、人的胃膜,甚至更惹厭的東西紛紛呈現,見之令人毛骨悚然。有些已成為司空見慣的景象。
這項危機也侵襲其他許多海灘,例如北歐的北海和波羅的海,南歐的亞得里亞海和地中海,甚至俄國的黑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海灘均受到影響。不少海灘已被封閉,因為在這樣的地方游泳可能使人患上多種疾病。世界著名的海洋探測家庫斯杜(Jacques Cousteau)在不久之前撰文聲稱,地中海若干海灘的游泳者要冒染上30種疾病的危險,從疔瘡至壞疽不等。他預言終有一天,沒有人敢把足趾在海水裡蘸濕。
但人類拋棄的廢物不只弄到海灘被封閉和泳客不便而已。它的損害已蔓延到較深的海洋。
在美國紐約離岸123哩之處,幾年前紐約開始將淤泥傾卸在該處。不久之前,漁民發現他們從80哩外的海底峽谷捕獲的魚類有些魚鰭殘缺或腐爛,蟹和龍蝦則有「局部灼傷病」——貝殼有孔,看來好像被焊燈所燒穿一般。政府官員否認垃圾傾卸場與病魚有任何關係,但漁民的看法可不同。碼頭負責人告訴《時代》雜誌說,紐約居民「在所吃的魚身上收回自己所倒的垃圾」。
專家們認為海洋污染快將變成全球的流行病而非僅限於工業國家。低度發展國家也大受影響,原因有二。首先,世界的所有海洋其實是一個大洋,水流絕不理會國界。其次,各工業國利用較貧窮國家作為垃圾傾卸場。只在以往兩年內,美國和歐洲就以船運送了300萬噸的危險廢物到東歐和非洲諸國。此外,有些外國承建商在亞洲和非洲興建工廠時並沒有將所需的廢物處理系統包括在內。
塑膠災禍
在塑膠方面,人正面臨另一項作繭自縛的難題。有一個時期,看來科技沒有塑膠就不能存在。塑膠似乎是不可或缺的東西;它也差不多是無法消除的。人將塑膠製品用完之後很難把它消除。將六罐啤酒捆在一起的塑膠圈可能保持450至1000年之久而不壞。
正如你也許想到,處理塑膠廢物的一個流行方法是把它丟在海裡。事實上,據近期一項估計,每年約有2萬6000噸包裹套和15萬噸釣魚用具失落或拋落在海洋中。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所載,「商船和軍艦每天拋棄船外的容器達69萬隻之多。」一位專家計算,甚至在太平洋中部,每方哩水面大約有13萬件塑膠物體。
海洋吸收不了這種塑膠災禍。塑膠物體通常原封不動地飄浮海中,直至海洋把它吐在海灘上,在那裡繼續破壞地球的景色。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它還造成較此更嚴重的後果。
太高的代價
塑膠和其他污染物的難題之一是它們所索取的生命代價。巨型海龜誤以為飄浮的垃圾袋是半透明、起伏不定的水母——心愛的美食。海龜若非被垃圾袋窒息便是把它整個吞下去。不論以哪一種方式,牠們都被塑膠所殺。
各種各色的海中生物,從鯨魚至海豚和海豹不等,都被丟棄的魚絲和魚網所纏死。海豹好玩地把口和鼻伸進被人丟棄的塑膠環裡,但卻無法再把它弄出來,甚至不能張開口,以致慢慢餓死。海鳥被魚絲纏著,企圖脫身而發狂地翻騰至死。這些都不是罕見的事件。垃圾每年使100萬隻海鳥和10萬頭海中哺乳動物窒息而死。
化學染污物也使死亡數字上升。前年夏季,海狗屍骸開始沖上北海沿岸。只在幾個月內,北海的1萬8000頭海狗中就有1萬2000頭喪生。什麼東西殺害牠們?病毒。但這並不是惟一原因。經常傾倒在北海和波羅的海裡的廢物也擔任部分角色;廢物削弱了海狗的免疫系統,以致有助於疾病蔓延。
污染雖然特別集中於波羅的海和北海,但今日的動物已很難找到沒有污染的安身之所。即使遠至北冰洋和南冰洋,企鵝、角鯨、北極熊、魚類和海狗都在牠們的身體組織裡面帶著人類的化學物質和殺蟲劑的痕跡。在加拿大的聖勞倫斯灣,白鯨的屍體被認為是危險的廢物,因為屍體裡滿是毒素。美國的大西洋沿岸,只在一年稍多的時候,當地就有百分之40的海豚死去,沖到岸上的屍體長著膿疱,脫落的皮膚傷痕斑駁。
精緻的機械作用遭受打擊
海洋污染還有另一項不利後果。它給複雜的生態系統以致命的打擊。例如,海洋是設計成可以排除污穢而自保的。河口的海灣和澤地乃是有效的濾水器,在河水注入大海之前把水中的有害物質濾出。海洋本身也有自我更新和消除雜質的能力。但人正填平許多澤地,讓海灣負擔過重,同時把巨量廢物拋入海洋達到超過海洋所能吸收的程度。
由於下水道污水滔滔不絕地流入海裡,過度滋養海藻,以致海藻生長過盛,造成紅潮和褐潮,使水中的氧氣枯竭而殺死了許多哩以內的海中生物。這類潮流在普世各地均告增加。
人甚至以前所未聞的方式造成污染。例如有所謂熱污染。溫熱廢水的流入使當地的水溫即使稍微升高,也會促成微生物迅速生長而破壞了生態系統。
此外還有噪音污染。據《紐約時報》所載,人以從事地震研究、鑽油和巨型輪船的來往破壞了海底世界的寂靜。噪音可以損壞魚類、鯨魚和海豹的敏感聽覺器官——甚至破壞牠們彼此溝通的能力。薩根(Carl Sagan)所著的《宇宙》一書聲稱,鯨魚也許一度能夠聽見從數千哩以外的海洋彼此所發的低頻率聲音,甚至在阿拉斯加和南冰洋之間的遙遠距離也可以互相溝通。薩根估計,由於人類噪音的干擾,牠們的溝通距離已削減至數百哩。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已使鯨魚彼此分隔了。」
海洋同時足以說明,污染危機已變成互相影響得多麼厲害。例如,由於人對地球大氣的臭氧層所造成的損害,現時有更多的紫外線射到海上,殺死許多接近水面的浮游生物。既然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殺死浮游生物就促成所謂溫室效應的全球溫暖趨勢。甚至酸性雨也參加作祟,因為它把氮氣傾入世界的水源裡,可能刺激那致死的海藻生長過盛。人造成了一道多麼複雜、危險的交織網!
但前景是否完全無望?我們的海洋將會變成怎樣?它們已注定淪為沒有生物存在的化學污水池和垃圾池嗎?
[第5頁的附欄]
蔓延全球的災禍
◼ 1987年,美國有百分之33的貝殼類養殖場由於污染而被迫關閉。
◼ 西德在北海的旅遊勝地敘爾特島,海灘一向以清潔馳名,但前年夏季卻受到生長過盛的海藻和污染物襲擊。各海灘均蓋上三呎厚的腥臭泡沫層。
◼ 博物學家前往探察萊桑島——在夏威夷1000哩外的太平洋荒島。他們發現島上的各海灘滿布塑膠物體和垃圾。
◼ 普世的人每年把600萬噸油污傾在海洋裡——大部分是故意的。
◼ 據以「綠色和平」為名的環境保護團體聲稱,愛爾蘭海所含的放射性廢物多過所有海洋所含的總和。海水的污染也許與沿岸居民白血球過多症增加了百分之50一事有關。
◼ 印度洋沿岸各國的海灘均被油輪所丟棄的柏油碎料所破壞。
◼ 漁業所流失或拋棄的漁網每年纏死和殺死3萬頭北方海狗。據估計,只是亞洲船隻每晚失落的網就長達10哩。
◼ 雖然意大利政府聲稱他們的海灘有百分之86是清潔的,環境保護家卻把數字減至百分之34。地中海沿岸約有百分之70的城市把未經處理的下水道污物直接注入海中。
◼ 東南亞有2萬海島受近海的錫礦開採、爆石、陸地和船隻拋棄的廢物所污染而大受破壞。代價是:瀕危的生物品種劇增、損壞珊瑚礁和海灘布滿油污和柏油碎塊。
◼ 巴西的《閱讀》週刊登載一篇題名為「大聲求救」的文章,詳述巴西海岸線和近岸海水的污染。罪魁是:下水道污物處理不當和缺乏預先防範措施的工業化。
[第7頁的圖片]
油污奪去了數以千計的生命
[鳴謝]
H. Armstrong Robe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