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兒童危機重重
巴西發生集體屠殺街童的事件,這宗慘劇再一次說明無家可歸的兒童處境堪虞。巴西一個報告指出,當地每年有數百個孩童慘遭殺害。
襲擊兒童的風氣正席捲全球。繼蘇格蘭的鄧布蘭鎮、英國的伍爾弗漢普頓之後,世界其他地方也有駭人聽聞的襲童事件發生。例如,請想想安哥拉一個名叫馬麗亞的女孩的遭遇。馬麗亞是個孤女,年僅12歲就遭人強姦,有了身孕。淫辱她的人更逼她大著肚子步行320公里。結果,馬麗亞因患病和營養不良而早產,嬰兒在兩週後夭折,馬麗亞也在一星期後死去。
1992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導,「『傷害兒童』是20世紀的特色」。該組織在1996年一份報告中指出,有人認為「要消滅未來的敵人,就要先消滅他們的兒女」。一個政治評論員說:「要消滅大老鼠,就得把小老鼠也趕盡殺絕。」
過去十年間,有多達二百萬名兒童被虐待至死,四百萬個兒童給地雷炸傷,以致終身殘廢、失明或腦部受損。有無數兒童因戰亂痛失家園、流離失所。一篇文章的題目寫道:「殘酷的戰爭是兒童的噩夢」。
上述的種種暴行不但反映出人性醜惡的一面,也充分表明兒童四周確實危機重重。受威脅的不僅是某幾個國家的小孩,而是全球的兒童。事實上,侵犯者往往是孩子信任的人,叫人防不勝防。
所託非人
對兒童來說,被自己信任的人侵犯簡直心如刀割,要是侵犯者是自己的父母、朋友或老師,就更痛不欲生了。較早時,美國播出一個清談節目,題名為:「敢怒不敢言的受害者如何揭發暴行,逃出魔掌」,由奧普蘭·溫弗里主持。節目播出後反應熱烈,求助的熱線電話響個不停。以下是《今日兒童》雜誌引述該節目總監阿諾德·夏皮羅的話:「最令人震驚的是,其中一些個案的受害者竟然是年幼的兒童。這些孩子不是在身體上飽受虐待,就是慘遭淫辱。他們打電話來的時候猶有餘悸,極渴望能夠逃出魔掌。」
一般人認為,侵犯兒童的無賴多半是面目可憎、來歷不明的彪形大漢。可是,上述的節目表明這並非實情。夏皮羅說:「侵犯者絕大多數是受害人的父母或近親。」另一項研究也有同樣的結論。研究顯示,施暴者往往是兒童信任的人。這些人事前刻意討好逢迎,博得孩子(或他的家人)的信任後,就伺機下手。慘遭亂倫的兒童由於事前對侵犯者深信不疑,所受的打擊也最大。
戀童癖者侵犯兒童的事件日增,成為全球兒童面對的另一個危機。《犯罪的趨勢、案例與刑法》為戀童癖所下的定義是:「戀童癖是指對年幼兒童有反常的性渴求。……戀童癖往往包括性侵犯、做出猥褻的舉動和製作淫辱兒童的圖片或影片。」
在世界各地,有關戀童癖集團淫虐兒童的報導不絕於耳。(參看第7頁附欄。)孩童不論男女都成為歹徒下手的對象。歹徒把誘拐得來的孩子淫辱一番,然後威迫利誘,迫使他們為集團效力。集團的幕後主腦往往是有頭有臉、德高望重的名人。有些人由於背後有警方和法官撐腰,就有恃無恐、為所欲為。
教士淫辱兒童的事件也令人齒冷。據世界各地的新聞報告顯示,教士淫虐兒童的個案不斷增加,有些人甚至藉上帝的名義來做這些醜事。舉例說,英國聖公會一名教士曾對年僅十歲的受害人說:「上帝通過他[教士]發言,不論他和[男童]做什麼,上帝都會嘉許,都是對的。」這個教士後來被判有罪。
在澳洲,《反對淫虐兒童運動及其反效果》一書的書評提到教士或教會顯要人士淫虐兒童的個案,說:「這些教會只關心保護自己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完全不關心保護受害的兒童。」
後患無窮
孩子通常天真爛漫,對人毫無戒心,難怪他們一旦遭自己信任的人淫辱,弱小心靈就會飽受重創。《兒童被虐與被棄》一書指出:「在受侵犯的孩子眼中,一度安全的地方,一度愛護他們的人,現在都看來危機四伏。總之,世界一下子變得反覆無常、難以捉摸。」
性侵犯對兒童造成的傷害可能久久不愈,為害一生。有些受害人長大後變成問題青年或患上精神病。對受害的孩子來說,在自己少不更事、無力反抗的時候被自己信任的人侵犯,確實是沉痛的打擊。可惜,不少遭淫虐的孩子由於過度害怕,不敢舉報,侵犯者正好利用兒童這種怕事的心理,恣意淫虐小孩子。
近年,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兒童遭淫虐的事件有增無減,目前已有無數證據表明兒童遭淫虐的問題不容忽視。可是,一般相信,要淫辱兒童的罪行銷聲匿跡絕非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問題是:誰能夠真正保護兒童?父母可以怎樣合力照顧上帝的產業?父母可以向什麼方面尋得幫助?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打擊網上色情資訊的祕密行動
幾個月前,12個國家的警方聯手展開大規模的祕密行動,打擊不良分子藉互聯網絡傳送淫虐兒童資訊的活動。警方大舉搜查一百多個戀童癖者的住所,結果在一個淫辱兒童集團的美國基地,搜獲超過10萬張兒童色情圖片。
整個調查歷時五個月。據負責統籌這個行動的英國警探說:「任何正常人看到這些淫猥圖片都會作嘔。」照片有女孩,也有男孩,有些孩子只有兩歲。比利時警方指出,互聯網絡上展示的色情照片「極盡淫褻之能事。……有些人竟然大肆糟蹋自己的孩子,以求達到最駭人的效果,真是厚顏無恥」。一個男子甚至把自己強姦小外甥女的過程拍下來,放在電腦裡供人欣賞。
接受調查的人來自社會各階層,包括教師、科學家、法律系學生、醫科學生、童軍團長、會計師、大學教授等。
[第6頁的圖片]
男孩給一個爆炸裝置炸斷右手
[鳴謝]
UN/DPI Photo by Armineh Johannes
[第7頁的圖片鳴謝]
Photo ILO/J. Maill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