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9 7/22 5-11頁
  • 長壽百歲、老當益壯?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長壽百歲、老當益壯?
  • 警醒!1999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人生路上欄架多又高
  • 養生之道
  • 環境因素舉足輕重
  • 成本低、療效大的新療法面世
  • 新法治療結核病
    警醒!1999年
  • 有喜也有悲
    警醒!1997年
  • 奇妙的構造是要人活下去,而非死亡
    警醒!1989年
  • 結核病在全地消失——有可能嗎?
    警醒!1997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9年
《警》99 7/22 5-11頁

長壽百歲、老當益壯?

人生猶如一場長途跨欄比賽——運動員依次跨過一道又一道的欄架。起初運動員齊齊起步。可是每次他們跨過欄架,偶爾把欄架撞倒,前進的速度也隨之減慢,最後運動員更逐一退出比賽。

類似地,人生也有個起點,沿途是一道又一道高高的欄架,即人生要面對的重重障礙。每跨過一道欄架,都令人元氣大傷,最後這個人不支倒地,被迫退出賽事。欄架越高,他就越早被淘汰出局,撒手人寰。在發達國家,人大概活到75歲就得退出人生賽程;這個時段被稱為平均 壽命——相當於大部分運動員所能完成的賽程。a(請參看詩篇90:10。)然而,有些人卻能走得遠一點,有的甚至到達人類壽數的極限,據稱介乎115歲至120歲不等。這些遐齡老者這麼稀罕,他們的存在足以成為報章的頭條新聞。

人生路上欄架多又高

今天,人類壽命比20世紀初期長約一倍。原因何在呢?主要是人類成功把欄架高度調低了。那末,這些欄架指的是什麼呢?欄架的高度能再往下調嗎?

世界衛生組織的衛生專家指出,足以影響壽數長短的欄架或因素,包括生活習慣,周遭環境以及醫護服務。b這就是說,你的生活習慣越健康,周遭環境越理想,醫護服務越完善,你要跨過的欄架就越低,你的壽數也越長。雖然人人的環境迥然不同,哪怕你是澳洲悉尼的銀行董事,抑或是巴西聖保羅市的路邊小販,你總有方法可把人生的欄架降低一點。方法是什麼呢?

養生之道

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指出:「注重健康,沒有不良嗜好的人,不單能長壽一點,甚至能把壽終前患病的時間推遲和縮短。」不錯,要降低第一道欄架,就先要改變飲食、睡眠、吸煙以及運動的習慣。例如,請考慮一下運動的習慣。

運動習慣。適量運動對健康無往而不利。(請參看「運動——質與量」的附欄。)研究顯示,老年人,包括遐齡老者,在家中即使只做少量溫和的運動,也有助保持健康和活力。例如,一群年介72至98歲的長者在短短10個星期內做過舉重運動,發覺走起路來輕快多了,爬樓梯也不再舉步維艱。這其實不足為奇!驗身報告顯示,運動使這群年長者的臂力和體力均增強至少一倍。另一組大多很少活動,年屆70歲的婦女開始每週運動兩次;一年後,她們發覺肌肉更結實強壯、平衡力增強、骨頭也更堅實。據進行研究的生理學家米麗婭姆·納爾遜說:「我們起初也擔心運動會扭傷老年人的韌帶、腳腱或肌肉。結果,我們人人身體比以前健康,比以前強壯。」

一本教科書綜述多項就衰老和運動而作的科學研究結果,說:「運動延遲衰老過程,延長壽命,縮短年長者在壽終前依靠別人照顧的時間。」

智能鍛鍊。諺語有云:「不用則沒用」。這句話看來除適用於肌肉鍛鍊之外,對於智能鍛鍊也同樣真實。人年紀漸長,記憶力也難免衰退。可是,據美國國立老人學研究所進行的研究顯示,長者頭腦仍然可以很靈活,且足以應付衰老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腦神經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教授有以下評論:「年長者的精神生活可以是極充實、豐富而健康的。」老年人要保持腦筋靈活有什麼祕訣呢?

人腦共有1000億個腦細胞,或神經元,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連繫千絲萬縷,多達億兆之巨。像電話線一樣,神經元能藉此互相「通話」,發揮腦部功能之一,就是產生記憶。人腦逐漸衰老,神經元也逐一消損。(請參看「腦細胞新知」的附欄。)可是,長者的腦部也自有一套應變措施以補充死去的神經細胞。每當有神經細胞死去,附近的神經細胞馬上作出支援,自動接駁新連繫,接替退休的細胞。這樣,人腦等於把工作由一區轉交給另一區。因此,不少長者的腦力其實絕不遜於年輕人,只是他們利用不同的腦區運作罷了。從某方面來看,長者的腦袋有點像年紀較大的網球手,懂得利用年輕對手所沒有的熟練技巧來彌補自己速度的不足。這樣,雖然兩者球技有別,老前輩仍然表現出色。

老年人怎樣做才能保持腦筋靈活呢?老年病學醫生瑪里琳·艾伯特曾以一千多名年介70至80歲的老人進行研究,發現智能鍛鍊是保持頭腦靈活的關鍵因素之一。(請參看「越老越精靈」的附欄。)操練心智思維能令腦子裡的「電話線」保持繁忙活躍。另一方面,專家認為,「人一旦退休,無所事事,對世事不聞不問」,他的腦袋也就開始衰退。——引自《腦內乾坤》。

老年病學醫生傑克·羅指出一個老人佳音,說:「通過改變或調校一些可控制的因素,長者大可安享愉快的晚年。」再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做永遠也不會太遲。一個研究員說:「即使你積習甚深,到老年期才改變,一分耕耘始終有一分收穫。」

環境因素舉足輕重

一個生於現代倫敦的女孩若被送回中世紀的倫敦,她的預期壽命將縮減一半。壽數驟變原因不在於女孩身體狀況有什麼不同,而是在於人生路上的兩道欄架:生活環境、醫護服務,兩方面都突然升高。首先,請考慮環境因素的改變。

生活環境。以往,人們的居住環境,例如家居情況,就是危害健康的一大禍首。然而,在過去數十年間,環境對人構成的威脅卻大大減低了。較佳的衛生條件、較清潔的食水、較少蚊蟲滋擾,有助改善人類的居住環境、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結果,在世界各地,在人生賽程上跑得遠的人多了。c可是,光是安裝室內衛生設備並不足以把這道欄架再往下調。擁有健康的社交環境及宗教活動也同樣不可或缺。

社交環境。社交環境指的是你身邊的人,跟你一起生活、一起共事、一起吃喝消遣、一起從事崇拜的人。即如清潔的水源有助改善生活素質,益友良朋也能夠改善你的社交環境。能夠跟友伴分享人生哀榮、夢想與挫敗,生活環境的這道欄架也能大大降低,令你更長壽健康。

反之,情形也一樣。缺乏友伴令人感覺孤單寂寞,彷彿與外界隔絕。得不到別人關懷愛護,容易令人憔悴枯槁。一個住在安老院的婦人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我現在82歲,住在安老院已有16個年頭。這裡的職員待我們尚好,只是寂寞之感最難熬。」可悲的是,尤以西方國家的年長者來說,這個老婆婆的處境正是他們的生活寫照。社會人士對長者充其量抱著無可奈何的容忍態度,根本談不上什麼敬老精神。結果,正如國際老人學研究所的詹姆斯·卡列哈說:「在發達國家中,老年人寂寞之感正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話說回來,令人感覺孤寂的環境也許不是你所能控制的——例如被迫退休、出外走動的能力日減、痛失摯友,甚至配偶等。話是這麼說,不過要把欄架高度盡量調低,仍然是可以辦得到的。首先,要記得年老本身不一定就是寂寞的,有些年輕人也感覺寂寞。因此,問題癥結不在於年老,而在於跟別人關係疏離。你可以做些什麼事,以免不知不覺間孤立自己呢?

一個年邁的寡婦說:「要令別人喜歡跟你在一起。沒有人喜歡跟老發牢騷的人相處。要盡力保持開朗的性情,當然你得付出努力才行。可是,你所得的回報也同樣豐厚。不錯,仁慈引發仁慈。」她接著說:「為確保跟不同年紀的人都談得投契,我喜歡多讀增長見聞的雜誌,多留意世事,避免與社會脫節。」

還有的是:多關心別人的興趣與喜好。不妨多發問。只要環境容許,待人要慷慨。即使物質並不豐裕,你仍然可以獻出自己。施予帶來快樂。多跟親友通信。培養點嗜好。別人請你到家裡閒聊或一起出外,就不要推辭。要使家居環境舒適愉快,令訪客感覺自在。要樂於助人。

宗教環境。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宗教活動有助於老年人認定「生存的價值和意義」,令人心情「愉快」「自覺有所作為」「心滿意足」以及「更有歸屬感、身心更健康」。為什麼呢?《晚年——衰老的現實》解釋說:「宗教信仰除給予人一套生活哲學之外,還讓年長者得以按著明確的觀念、價值標準以及信念,對周遭世界加以詮釋和體驗。」此外,宗教活動也使年長者跟別人保持聯繫,從而「減少寂寞空虛的感覺」。

對於耶和華見證人會眾中的兩位長者,同樣是80歲的路薏絲和伊夫琳來說,上述研究結果證實了她們一貫的想法。路薏絲說:「在王國聚會所d裡,能夠跟不同年紀的人暢談,實在是賞心樂事。聚會讓我學到充實的知識;聚會後,我們大家談笑風生,其樂無窮。」伊夫琳認為宗教活動令她大大得益。她說:「跟鄰居談論聖經,使我不致孤立自己。更重要的是,這件工作令我心情愉快。幫助別人尋得生存的真正意義令我深感滿足。」

路薏絲和伊夫琳無疑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她們享有的幸福感令第二道欄架——環境——大大降低,使她們在人生路上,不易偏離方向,穩步向前。——請參閱詩篇92:13,14。

成本低、療效大的新療法面世

20世紀醫學昌明,大大降低第三道欄架——醫護服務,可惜範圍並未普及全球。據《1998年世界衛生報告》指出,在一些貧窮國家裡,「人口的預期壽命於1975-1995年間不升反降」。世界衛生組織祕書長評論道:「今天,在發展最落後的國家中,四分之三的人口不到50歲已告壽終——即相等於五十年前世界人口的預期壽命。」

可慶幸的是,在貧窮國家裡,越來越多不同年紀的人正利用成本低、療效大的醫療方法,令這道欄架高度再往下降。且以醫治結核病新療法為例。

在全球各地,因染結核病死亡的人數比患愛滋病、瘧疾以及熱帶病加起來的死亡人數還要多:每天約有8000人病發身亡。百分之95的結核病病人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現時,全球染上活躍性結核病的人約2000萬,估計在未來10年死於結核病的人數將高達3000萬,相等於玻利維亞、柬埔寨以及馬拉維的人口總和。

無怪世界衛生組織在1997年宣布結核病新療法面世時,顯得特別雀躍。接受新療法的病人無須進院治療,也無需借助高科技醫療設備。正如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結核病療法觀察報》指出:「現在,我們擁有具實效的療法和應變措施,可望把結核病蔓延的勢頭扭轉過來,不單富裕國家能夠受惠,在最貧窮國家中亦然。」這種被譽為「近十年間最舉足輕重的醫療突破」的療法稱為「直監療程」e(簡稱DOTS)。

雖然這種療程比傳統療法遠較廉宜,療效卻極佳,尤以發展中國家為然。據世界衛生組織屬下的全球結核病規劃主任古知新醫生指出:「這種療程治愈率奇高——甚至在赤貧國家中,治愈率高達百分之95——根本沒有其他療法能望其項背。」直至1997年年底,採用直監療程的國家已達89個,迄今已升至96個。世界衛生組織希望這項療程能令最落後國家的千百萬人受惠,令人生路上這道欄架進一步降低。

不錯,藉著改變生活習慣,改造環境以及改善醫療服務,人類在延長平均 壽命以及預期壽命方面均成就斐然。問題是:人類最終能把壽命極限 也延長嗎?人有一天能萬壽無「疆」嗎?

[腳注]

a 雖然「預期壽命」跟「平均壽命」常被人交替使用,兩者是有分別的。「預期壽命」指的是人可預期 達到的壽數,「平均壽命」則指人口實際 達到的平均年齡。因此,預期壽命是根據平均壽命計算出來的。

b 除了上述可變的因素之外,一些不能改變的因素,如人體的遺傳基因組合,也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及壽數。下一篇文章將探討這個問題。

c 至於改善家居環境的方法,請參閱《儆醒!》1989年6月8日刊「接受保持清潔的挑戰」,及1995年4月8日刊「影響健康的因素——你可以做些什麼」的文章。

d 耶和華見證人舉行聚會的地方稱為王國聚會所。所有聚會均歡迎公眾人士參加,不設勸捐。

e 關於這種療程的詳細資料,請參閱《儆醒!》1999年5月22日刊的文章「新法治療結核病」。

[第6頁的附欄或圖片]

運動——質與量

據美國國立老人學研究所指出:「老人家每天若能做30分鐘溫和的運動是不錯的目標。」可是,你甚至無須連續運動30分鐘。把30分鐘分成3個時段,收效也相同。至於做什麼健身運動,國立老人學研究所出版的《不要懶洋洋了:做點運動吧!》建議說:「突發而短程的勞動,例如不坐自動電梯改爬樓梯,不坐汽車改為走路,輕易可湊足30分鐘的運動時間。掃掃落葉,跟孩子一起活動活動,修剪草木,或只是做點家務,全部可以計算在時間定額之內。」當然,你在選擇健體計劃前,先請教醫生也是明智之舉。

[圖片]

適量運動助你延年益壽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越老越精靈

就數以千計年長者而作的多項科學研究結果顯示,要保持頭腦靈活,要注意幾個要素。其中包括「積極參與閱讀、旅遊、文化活動、教育工作、交誼俱樂部以及專業知識交流等。嘗試幹些不同 性質的事情,繼續上班工作。永不言休,永不言退。關掉電視機。報讀課程、積極學習」。以上提及的活動據稱不但能助人抖擻精神,也令腦細胞多多建立新連繫。

[圖片]

腦袋越用越精靈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長者保健法

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轄下的國立老人學研究所指出,只要我們聽取平衡合理的健身建議,「老當益壯,長命百歲的機會可大大提高」。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建議:

• 要有均衡的飲食,多吃蔬果。

• 飲用酒精飲品要適可而止。

• 不要吸煙。戒煙永不會太遲。

• 經常運動。選擇健體計劃前應先請教醫生。

• 跟親友保持聯繫。

• 保持活躍——工作、消遣、跟別人來往必不可少。

• 積極面對人生。

• 多做賞心樂事。

• 定時作身體檢查。

[第9頁的附欄]

腦細胞新知

精神病學及神經病學教授瑪里琳·艾伯特說:「我們一向以為,人腦各部分每天均有腦細胞死去。事實卻並非這樣——雖然正常損耗在所難免,腦細胞死亡速率緩慢,而且只屬局部現象。」此外,最新研究顯示,認為腦細胞不會新陳代謝這個所謂「不爭事實」只能說是「以偏概全」的觀念。(引自1998年11月刊的《科學美國人》。)神經系統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經證據在握,證明即使老年人「也繼續產生數以百計的新神經細胞」。

[第11頁的附欄]

年高德劭、見多識廣

聖經說:「年老的有智慧,壽高的有知識。」(約伯記12:12)事實真的這樣嗎?研究員曾就老人智能各方面進行測試,包括:「洞察力、判斷力、觀察力、判別是非對錯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所報導的研究顯示:「無論就才智見識,就勸告的深度與內涵,老年人每一方面均比年輕人優勝多了。」不錯,正如聖經約伯記所說,壽高的確有智慧。

[第5頁的圖片]

人生猶如一場跨欄比賽,人人得跨過一重又一重的障礙

[第9頁的圖片]

「要令別人喜歡跟你在一起。」一個年老的寡婦說

[第10頁的圖片]

「幫助別人尋得生存的真正意義令我深感滿足。」——伊夫琳

[第10頁的圖片]

「在王國聚會所裡,能夠跟不同年紀的人暢談,實在是賞心樂事。」——路薏絲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