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的大海斗士
《儆醒!》杂志驻荷兰通讯员报导
荷兰军舰横行海上,单独或成群地向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军舰挑战的荷兰海军全盛时期久已成为过去了。这是十七世纪后半叶的事。可是从那时直至现在,荷兰人却不屈不挠地对海洋从事着另一种斗争——为了保存和扩展他们在其上生活,工作和游戏的陆地而争战。
这种战争成功到什么程度呢?请考虑一下关于荷兰人的几件惊人伟业。荷兰这个名字的原意是“低地国家。”自从十六世纪以来,已经约有1,185,000亩的旱地从北海被夺过来,其面积相当于整个德拉威州。荷兰民众约有百分之60生活在这片从奔腾澎湃的大海攫得的填海地上。现在全国有百分之40的陆地低过水平线,可是这些土地却出产大量农作物,此外还种植数以百万计的有花球茎。
勇敢的荷兰人在这场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战争中决不呼龢停战。事实上,他们以攻为守,计划再接再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他们也不得不然!现在的统计指出荷兰每亩地平均有九个居民——比每亩地5.5人的英国更稠密。不仅如此,他们若怠惰下来若须付出极大的代价。海水会再度泛滥使大海斗士们许多世纪的辛劳毁于一旦。因此斗争必须继续下去。试想想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土地的扩展计划并不受到国界的干扰,也不必动用海陆军,但却产生实际而有益的结果!
填地
字典中“填地”一字的定义是将一片有水的地方填成低地,而大海斗士所用的方法便是“填地”。这包括些什么步骤呢?首先而主要的是,堤坝。填海者必须先筑一度堤坝将打算填平的地区围起来,当其时这地区尚浸没在相当深的海水之下。预备堤床时首先将海底的桑软泥层挖出,至十二码或更大的深度。然后将砂沉入海底的壕沟里——混和相当程度的水而泵下去。堤坝的基础用纯砂填好,直至低于水平线约六尺半为止。由于接近水面之处水势较动荡,因此需要用较强固的物质。
请想象一条连绵不断的水底砂堤,堤顶相当平坦。然后工人在堤顶的两边建筑一些小堤,但是用石黏土筑成。在这些黏土堤之间填满了砂而形成一条以砂为主的堤坝,但水面却露出石黏土的表面。当然,黏土的表面在海水冲激之下不能抵受得很久,因此当堤坝逐渐加高时,其他工作人员又预备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席”的东西,是用树枝稳固地扎成的。它们用玄武岩石块加重而沉下堤脚之处。因此堤坝可以抵抗水下逆流的渗透力量。
其次,堤坝在水平之上的部份也有较重的装备保护,特别以向海的一边为然。工人沿着大席的上端打下一排木桩,用厚板墙连贯着。黏土之上也铺上草席,然后铺满烂砖,和石子,最后在顶上铺上一层玄武岩石块。堤冠再铺上沃土和草皮,或者将堤顶筑成公路。
抽干淡水湖或抽干以前发掘泥煤田而形成的湖也可以收填地之效,普通的方法是先筑一条环堤围着水,沿着外围筑一条人工运河以便贮藏过量的水。堤坝不必建得像上述的海坝那么稳固,因为它不必像海堤一般经常与海水抗衡。次一步骤是将水泵出,以前用风车泵,但今日则采用高性能的柴油泵或电泵而收到更大效果。
既然靠蒸发并不足以除去渗出的水或积聚的雨水,因此必须兴建永久性的排水系统。每一块低地被分成若干称为‘基浮’的部份,用水沟分开;水沟兼具排水和作疆界的双重作用。每一个基浮也由水沟分成许多更小的部份,将水汇流入基浮的大沟中。结果所有的水都合流到人工运河中;这些运河可以一方面作水道,同时将过剩的水引至泵水站中。
可是低地若在旱季缺水又如何呢?它的泵水设备可以反过来将水泵出以供应所需的水份。低地的水一旦排清,政府便负责作必需的准备使这地变成宜于供私人耕作之用——这件工作需时达四年之久。在秋季撒下油菜和冬麦的种子。翌年收获之后休耕至第三年才种春天大麦。至第四年则种燕麦、紫花苜蓿和亚麻。然后至第五年,此地就开放作为普遍的用途了。
预防灾害
多年来洪水之灾一直间歇地袭击这个国家,逼使低地居民逃到一些大土墩或人工的小山(称为特宾)上。他们留在那里直到泛滥的海水再度受控制为止。因此看来最好的计划是将易受袭击的海岸线缩短。但怎样缩短呢?倘若你看看荷兰的旧地图你便会留意到苏德西是一条深深透入内陆的浅湾,低潮时水深大约十五尺。后来政府计划兴建一条十八哩半的堤坝——它在佛洛斯兰和北荷兰之间的樽颈处将海湾截断。
这条堤在1927年开始兴建,到1932年落成。它是一个庞然大物,在海面处有320尺厚,在海床则厚达500尺。它设有出口水闸,可以疏导河水经常流入海中,其他的水闸则可容2,000吨的轮船进入。这样既可以继续经商,又可减少海水泛滥的灾害,同时荷兰王国更增加了许多可用的土地。事实上,从苏德西所得的填地共达312,000亩之多。现在荷兰政府正进行一项100,000亩的填海计划,而且一项150,000亩的填海计划亦已开始执行。最后苏德西会只剩下一个约300,000亩的淡水湖——爱塞湖。
另一个战场
荷兰历史上最严重的水灾发生于1953年一月,当时西南部的地区受到海口泛滥,有400,000亩地方被淹没,丧生者1,800名之多。事后政府成立委员会去研究怎样防止灾害再次发生。结果是:政府在1957年通过了一项法案,批准了所谓的三角洲计划——进一步截断沿岸的海湾而借此将荷兰的海岸线再缩短420哩。
1961年在北伯浮兰与威车兰之间的海湾被封闭了。这条水道在北海出口,称为威斯吉水道,约有一哩又四份之三阔,每次潮涨有70,000,000公吨的水流过。墩柱从海湾的两端伸出,直至剩下1,062尺未被封闭。然后采用浮箱工程。浮箱的体积是148×67×67尺,可以任意将其浮起或沉下。浮箱的长端有可以升降的水闸。一共用了七个浮箱才填满最后的缺口,然后将其沉下。接着在海潮最有利时将浮箱装满压舱物,并将箱门封闭。然后将大量的砂倒在用浮箱筑成的坝上而形成一条足以抵抗北海最凶猛波涛撞击的坚堤。
夏灵维尔海湾的筑堤工作也同时开始。海湾的两侧在一方有胡尼岛和布顿岛,另一方有高利-奥化佛烈基岛。这条湾口阔约4,500码的海湾每次潮汐有260,000,000公吨的水流过。在潮退时这么大量的水还须加上莱因河和缪士河流入北海的水。在这里建筑一条堤坝具有双重的功用:一方面防止河头有大量海水冲入,同时也控制水流,疏导及贮藏河水。这需要高性能的复杂放水闸,现在这水闸已筑在22,000条混凝土的桩上。这条水坝长达1,100尺,有十七度水闸,每度186尺阔,两边各有一度门,每度门重达467吨。这些水闸每秒钟可以让4,750,000加仑的水流过。
另有两处海湾的堤坝也在计划中,其中之一设于伯纳维沙温斯水道,这条堤坝要有三哩半长。另一条则横贯东史郝特的入口,须要挡住潮涨时冲入湾内的1,100,000,000公吨的海水。旋绕堤以横贯苏德西入口的堤坝而言,那里的平均水深是6尺半,而东史郝持的平均水深却是57尺,有些地方甚至深达132尺。前者堤基的厚度是500尺,但横贯东史郝特的堤基则会厚达3,630尺。
为了准备这几项庞大的工程,有两条辅助堤坝也列入计划之内:一条业已完成称为基辅灵根坝,另一条也接近完成阶段,位于高利·奥化佛烈基岛和大陆之间,称为获加勒坝。这两条坝可供兴建较大的堤坝时控制海流之用。
在基辅灵根筑堤时政府开始运用一种筑堤新法——利用架空缆路。这种方法是将两条搬运缆悬于两座铁塔之间,有十二架缆路搬运车,每架所举起的铁网可以每次搬运十吨碎石或石子。这种方法十分迅速而有效。
胜利的果实
荷兰这些无畏的大海斗士作了长时期的苦战。他们经历过不少挫折和焦虑的时光,可是他们的努力却结出了美好的果实。两项较大的工程,三角洲计划和苏德西计划,会使淡水的供应大增——这是农业和新兴工业均必需的重要条件。用河水冲洗苏德西的结果积聚了大量的淡水。此外,封闭西南方的海湾也形成了另一个淡水湖。
特别是三角洲计划使政府能在西南方兴建一个优良的公路网。这两项工程也有助于防止土地的盐化。流入的潮水将盐带入河流,运河,排水沟的底部,然后渗入土中,以致减少谷类和其他农作物的收成。但庞大的人工淡水塘则能够有效地防止咸水从海岸渗入。
观察一下附图可以帮助你看出荷兰人的伟大成就。图中指出若非借着堤坝和沙丘的庞大工程,则荷兰的大幅土地至今仍会在水中。这些工程就可容纳大量居民,又可防止北海波涛的冲激。不错,对荷兰的大海斗士说来,他们劳力所得的报酬比他们最成功的海军战役还大得多。
[第26页的图片]
堤坝可以充作公路
[第28页的图片]
荷兰若除去堤坝和河丘便会成为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