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6 11/22 24-27页
  • 为自由奋斗的清教徒移民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为自由奋斗的清教徒移民
  • 警醒!1996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英国的宗教情况
  • 逃往荷兰
  • “五月花号”启航!
  • 建立殖民地
  • 新移民和印第安人
  • 后期发展
  • 清教徒移民的遗产
  • 清教徒——他们是什么人?
    警醒!2006年
  • 新闻剖析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6年
  • 天主教会呼吁年轻教徒作见证
    警醒!2009年
  • 朝圣——一种真正信心的表现吗?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11/22 24-27页

为自由奋斗的清教徒移民

《儆醒!》杂志驻荷兰通讯员报道

1620年,一群英国的清教徒从荷兰鹿特丹附近的代尔夫港,启航来到新英格兰,建立了欧洲人在新英格兰第一个永久居留地——普利茅斯殖民地。这个地方位于现在的马萨诸塞州东南部。当时他们乘搭“五月花号”船,横渡变幻莫测的大西洋。到底什么推使这些虔信宗教的人,甘冒危险踏上这段又漫长又艰巨的旅程呢?他们起初为什么来到荷兰?现在又为什么离去呢?

英国的宗教情况

16世纪期间,宗教改革运动震撼整个天主教世界。基督新教教堂在欧洲全地纷纷成立,英国也不例外。当时英王亨利八世要求教廷批准他和元配离婚,却遭教宗拒绝,结果英国跟罗马决裂,英国教会脱离罗马。1534年,英国国会正式承认亨利是“英国圣公会在地上的元首,直接向上帝负责”。他的女儿伊丽莎白在1533年出生,教养成为新教徒。她登基成为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之后,在圣公会大力提倡新教特色。即使这样,有些较小的新教团体仍然不同意势力雄厚的圣公会某些作风。他们希望圣公会保持纯净,洗清天主教的一切残迹,因此他们大多称为清教徒。有一个清教徒团体尤其激进,他们废除主教和教士阶级,认为自己的会众完全独立,纯粹由他们的长老管理。

伊丽莎白女王担心如果任由清教徒为所欲为,恐怕难以控制人民了。于是她立例严严禁制他们。但不同的清教徒团体继续暗中在私人家里聚会。清教徒还分发大量宗教册子,传扬自己的信仰。伦敦的清教徒委任自己的长老团,当中的长老大多是停职的圣公会牧师。这些放弃改革圣公会而另立门户的团体称为分离派。

伊丽莎白女王的继承人国王詹姆斯一世,秉承女王的宗教政策,恫吓要把“[清教徒]强行逐出国土”。与此同时,国王授权翻译一本全新的英语圣经译本,那就是《英王钦定本》。这部新译本在1611年完成,之后激励更多人研究圣经。结果如何呢?有更多人跟英国国教持有不同见解。如果你在当时生活,你会怎样做呢?即使有迫害的威胁,你认为自己会改变宗教信仰吗?你会不惜任何代价,坚守信念吗?不少清教徒视死如归,拒绝妥协。

逃往荷兰

在英国的斯克鲁比小镇,有一群分离派清教徒丝毫没有妥协。他们暗中在牛津大学奖学金得主威廉·布鲁斯特家中聚会。布鲁斯特是他们的“管治长老”。前任圣公会牧师约翰·罗宾逊也和他们来往甚密。在斯克鲁比的这群人,除了标榜教会由长老而不是由教士和主教管理外,还不理会法律的规定,连教士袍服和不少圣公会的崇拜仪式都一概摒除。

随着压力与日俱增,这一小群人决定逃往荷兰。在当时的欧洲,只有荷兰这个地方才容得下他们的见解和作风。不过, 移民是非法的,于是他们只好偷偷地变卖了房屋和其他无法携带的东西。1608年,他们乘船到了阿姆斯特丹。在荷兰,这群分离派清教徒就开始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

抵达一年后,他们移居莱顿。同年西班牙和荷兰休战,这为移居当地的清教徒带来了较太平的环境。不久,有更多人从英国逃难来到,这个团体的人数增到300多人。后来他们买了一幢宽敞的房屋,约翰·罗宾逊和家人住在那里,他们也可以在房屋里举行聚会。

在莱顿住了大约十年后,这群清教徒开始忐忑不安。荷兰和西班牙的休战协定看来快要瓦解。他们害怕西班牙异端裁判所在荷兰得势,到时他们的境况,就比落在国王詹姆斯手上还要苦不堪言了。此外, 他们既无法认同荷兰邻居在教义方面随便放任,又不放心儿女跟看来放荡的荷兰青年交往。他们应该怎么办呢?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们决定另一次迁徙大行动, 目标就是美洲!

“五月花号”启航!

他们面对的最大困难是怎样为这个长途旅程筹到足够的经费。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是,这次远行必须取得英王批准。可是这位英王,正是当日他们为了逃避而跑到荷兰的同一位国王啊!这群清教徒只好一次又一次向国王詹姆斯提出请求,最后国王软化下来,答应了他们。后来,他们更得到伦敦一群商人资助这次危险重重的旅程。

出发的时间终于到了!莱顿那群决定迁徙的清教徒移民登上“威灵仙号”船。1620年7月22日,他们离开代尔夫港前往英国,接载更多成员上船。背井离乡的清教徒分乘“威灵仙号”和“五月花号”两艘船出发。后来“威灵仙号”船身有严重的裂缝,两艘船不得不折回英国。这时候,“五月花号”就得兼负“威灵仙号”的乘客和用品了。最后,在9月6日,这艘27米长的“五月花号”单独从英国的普利茅斯启航出海。船上有24个家庭,总共有102名乘客,另有25名船员。对这些毫无经验的旅客来说,要完成5000公里的海上旅程,需要拿出多大的勇气!小船一方面有人满之患,另方面又得应付北大西洋严峻的天气。在茫茫大海航行了9个星期后,船上的乘客终于见到陆地,可想而知,他们的心情多么难以言喻!

建立殖民地

上岸之前,清教徒移民已就新殖民地的未来管治达成共同协定,或叫做公约。这份公约由他们当中的41名男子签署,就这样,他们组成了“民治政体”,负责制定规章法例,并据此施行管理。虽然有些历史家称这份文件为美国第一份宪法,《温克勒·普林斯百科全书》却指出清教徒移民制定这份文件时,“只是想设立宗教方面的权威罢了”。文件的目的其实想要殖民地所有成员,无论在居住方面还是在宗教方面,都能够团结合一。

他们勘测过海岸和内陆后,就在寒冷的12月在他们命名为新普利茅斯的地方定居下来,这地方后来称为普利茅斯殖民地。他们横越印第安人曾经种植的田地。几年前,这里庞大的印第安人口惨遭探险人士带来的天花、麻疹等传染病蹂躏,结果人数锐减。要不然,印第安人可能反抗这些移民建立殖民地呢。

清教徒移民着手兴建一所共用房屋和好几个私人住所。由于适逢冬季,加上船上剩余的食物又不够,他们早期的生活备尝艰苦。第一个冬天就有52人病死——24名丈夫中死了13个,18个妻子中更死了14个。死者当中包括他们的首任总督约翰·卡弗。存留下来的人却决心留在新普利茅斯。第二任总督威廉·布雷德福是个干劲十足的人,他很详尽地记录了新殖民地的历史,因此被誉为美洲首位历史家。

新移民和印第安人

当地印第安人万帕诺亚格部族有一位大酋长,名叫马萨索伊特。首批抵达新普利茅斯的新移民和马萨索伊特缔结了一个和平条约。在条约里,新移民和万帕诺亚格族人答应互不侵犯,又誓言唇齿相依,共赴外侮。要不是马萨索伊特善待他们,恐怕这批新移民无一幸存了。这些印第安人送当地的玉米给他们享用,又教他们种植玉米。由于他们跟这些人结盟,结果他们得以免受其他部族杀害。

初期,殖民地居民得到印第安人不少帮助。威廉·布雷德福提到一个名叫斯夸托的印第安人。他教导殖民地居民“怎样种植玉米、在什么地方捕鱼、如何寻获必需品;又做他们的向导,带他们寻幽访胜,使他们大得益处”。新移民所种的第一批玉米丰收,在狩猎野禽方面又得心应手。他们感谢上帝,决定举行三天的丰收节。马萨索伊特和他的90名武士来祝贺,并送来五只鹿叫众人大快朵颐。

庆祝活动跟殖民地生活一样,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第二年新移民因农作物失收而没有举行庆祝,感恩节后来却在美国、加拿大和一些国家风行,成为全国性和宗教性的周年节日。今天,北美洲的典型感恩节庆祝是整家人一起聚餐,食物包括火鸡、越橘酱、南瓜馅饼等。不过基本来说,感恩节依然是“在宗教方面认真反省、到教堂礼拜和祷告的时候”。——《世界书籍百科全书》,1994年版。a

后期发展

1622年,更多清教徒移民从莱顿和英国抵达。后来,欧洲的信徒也相继乘船而来。1630年,最后一批清教徒移民由莱顿来到这个殖民地,使当地人口达到300人左右。后来这个殖民地并入邻近北部版图较广的马萨诸塞湾殖民地。那里的殖民地居民也虔信清教徒信仰。这个时候,殖民地居民和他们的印第安邻居,关系却渐趋白热化。清教徒相信上帝预定他们统治这片新大陆,因此越来越嚣张。印第安人为此益发憎恨他们。可悲的是,普利茅斯殖民地居民跟万帕诺亚格族人签订条约55年后,就联同其他三个英国殖民地和别的印第安人,攻打马萨索伊特的儿子。他和大约3000名印第安男女孩童被杀。数以百计的人被清教徒贩卖为奴。万帕诺亚格族人从此在历史上消失。

清教徒移民的遗产

在荷兰莱顿区,你依然可以见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住过的地方。你也可以到代尔夫港一睹他们远赴美洲的港口。今天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镇,你可以见到普利茅斯村,一个重建的清教徒移民原村,还有清教徒移民博物馆和一艘“五月花号”仿制品。在村庄里,演员扮演原居民。他们会告诉你上帝的名字叫耶和华,“教会”不是指一幢石造建筑物而是指一群人。关于“你的教会有多少长老?”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凡符合圣经标准的都是长老。”

根据《清教徒传统——美国国粹的圣经根源》一书指出,清教徒移民设法使他们的社会模式“紧紧跟从摩西领导的以色列十二部族的模式”。不过,清教徒有时也走了极端。比如说,他们以勤劳著称,部分原因是他们相信物质繁荣是上帝祝福的明证。虽然他们疼爱儿女,但很多早期清教徒认为,应该“隐藏他们……内心的强烈感情”。因此,“清教主义”就跟冷漠、严峻、苛刻扯上关系。尽管清教徒移民有这些弱点,可是他们坚守道德原则,为人虔敬,竭力跟从圣经生活。无可否认,这些特质把清教徒移民团结起来,使他们在重重考验下不屈不挠。

[脚注]

a 真基督徒用不着在特别的节日才感谢上帝。额外资料请参看1976年11月22日刊《儆醒!》(英语版)9-13页。

[第26页的图片]

万帕诺亚格族的印第安人给予清教徒移民帮助

[鸣谢]

Harper’s Encyclopædia of United States History

[第24页的图片鸣谢]

Top: Model van de Mayflower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