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妙悟之道吗?
佛教是亚洲兴起的,信徒仍以亚洲人占大多数。可是近来世界各地对佛教道理感觉兴趣的人日渐增多。不少人视之为“妙悟”之道。
佛教道理以称为“佛”(意即“悟道者”)的释迦牟尼的个人和教导为根据。释迦在公元前第六世纪生于印度王族。
释迦牟尼在青年时对人类共同的命运,生、老、病、死,深感困恼。他决意舍弃王宫生活而到处流浪以求悟道。
有六年的时间释迦过着极度的苦行生活。在这期间他和许多教师及哲人谈论,但对于何以人生充满愁苦还未获得答案。他于是怎样行呢?
释迦自幼是印度教徒,他通晓瑜珈术,包括集中精神的修练在内。他决意以瞑想求道。他于是坐在一棵称为菩提树的巨大无花果树下。据说他在那里若有所悟,遂使他立地成佛。
“领悟了”什么
究竟释迦领悟了什么以致许多世纪以来吸引了这么多人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考虑一下关于印度人在公元前第六世纪的生活背景。
一位佛典研究家戴维斯教授指出:
“该国当时在政治上分裂成许多小王国,大多数由暴君专政,他们的兴趣往往与社会大众绝不相同,……他们的传统信仰是灵魂的轮回。不幸的人引以为慰的是,今生的灾祸是前生作孽的自然果报,虽然这是无可避免的,但今生的修行却可以在来世获得好果。[他们将] 较好的命运寄托于来生希望。”
释迦本身深受人死后灵魂轮回的影响,他遂以此为根据形成一套复杂的哲学。一般佛教徒相信转世有五种不同的状态:(1)地狱道(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和其他小地狱);(2)畜道;(3)饿鬼道(成为细口大腹,受饥渴叫苦的鬼);(4)人道;(5)神道。当然,有些人将这些“状态”作不同的排列。
释迦相信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循环,由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他以为没有东西是常在不变的。释迦表示他的人生观说:
“生是苦;衰老是苦;死是苦;忧伤、悲哀、疼痛、不幸和失意是苦;所愿不偿也是苦。”
释迦的悟道与摆脱无穷的轮回转世有关。有什么方法使这件事成为可能呢?
方法是认识“四妙谛”,它们可以综括如下:(1)人生一切皆苦;(2)受苦的原因是欲求或欲望;(3)以灭绝欲望摆脱苦恼;(4)要解除苦恼必须遵守八正道,其中包括四项道德教训——正言、努力、行为和工作——和四项精神教训——正确的见解、希望、精进和瞑想。
因此佛教的见解是,欲望与转世的循环有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脱离苦海,一个人必需灭绝一切使感官愉快的欲望。我们所知的一切人生欲求均必须加以抑制。瞑想被视为达到这种境地的方法。
导至涅槃之路
佛教所提倡的暝想牵涉到将一个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单一的目标,例如身体的某部分或偈语、禅机之上。过了些时,脑海中的一切杂念、感觉和想象遂告消失。有人甚至借着这种瞑想养成“超人的品质”或能力,包括将自身超出象外,到达远处和具有精神感应能力,据说有一种瞑想能达到苦乐无动于中的万念皆空地步。达到这种境地的人据说已摆脱了转世之苦。他已到达了涅槃。涅槃是什么呢?
梵文教授克拉克解释涅槃是一种“不能以人类知识和言语来表达或描述的境界。”它与“人所已知的世界各事完全不同。”这在你听来是一种理想的情形吗?一种毫无生气或欲望的境地可以帮助你解决你所面对的人生难题吗?
佛教能满足人的灵性需要吗?
人类生来便有崇拜上帝的需要。因此人间一向都有各种形式的宗教。佛教能满足人的灵性需要吗?它能解释关于宇宙来源,地球生物的出处,何以有罪恶存在和罪恶是否会终止等问题吗?
关于宇宙的来源,佛说:“万象起源,无法想象,人类起源,无知为障,陷入贪求,所愿不偿。”佛经说宇宙是从以前破旧宇宙的离散物质进化而来。佛学专家相信,目前的宇宙将会分解,然后从其中产生另一宇宙。
禅宗佛学专家铃木大拙强调说:
“对我们东方人说来……无神相,无创造主相,无万物始源相,无‘道’相,无‘罗格斯’相,无‘无相’。西方人会喊道,‘胡说!这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东方人会说,‘你对了。但你只要有些少“思考”存在,你便无法逃避左右为难之处或无底的荒谬!”[楷书本刊自排]。
你对此有何感想呢?你希望相信倘若一个人运用他的思想能力便被认为“荒谬”吗?根据你自己的经验,你发现思考只能导至“左右为难或无底的荒谬”吗?抑制思考是否使你更成功地应付人生的难题呢?声称没有创造主和相信毫无证据的进化学说是否真的悟道?这种哲学永不能满足你的灵性需要。事实上,它也不能满足古代佛教徒的灵性需要。
基典教授解释说:
“人类对爱和忠顺的理想或理想化的对象渴望非常强烈。……这种理想要在[佛]本身死后神格化才能获得满足;……印度教诸神因他而再度被提倡,甚或使其变成更重要和更流行。但在品质和能力上若与佛相比,则时常居于次要地位。因此自然神教的理论实践起来遂成为多神主义。”
在西历纪元初期,佛像开始面世。虔信的佛教徒的崇拜从简朴的处所迁入刻意经营的寺院。有些寺院对印度神像如婆罗贺摩、毗湿奴和泾婆等也兼收并蓄。佛祖拒绝启迪信徒认识上帝,结果遂留下一个空白为本身的神格化和采纳其他宗教神祇和仪式所填满。
对于日常生活的指导又如何呢?佛教道理的确载有一些道德诫命。例如,“五戒”便是戒杀、戒偷盗、戒淫乱、戒诳语、戒醉酒。但仅是道德诫命是不足够的。人们需要一项可靠的指南去作出每日的决定。许多佛教徒转向那里寻求指导呢?华特尔教授评论:
“大多数自称为佛教徒的人差不多在每日事务和人生大事——诞生、结婚和死亡——上或疾病等都以占卜为依归。……被认为‘南宋’佛法[保守]典型的缅甸人离不了天宫图和巫医。”
佛教徒也和其他的人一样在各事上需要属灵的指导。由于佛教哲学未能满足这种需要,他们遂转而倚赖占卜。
前途的希望又如何?
佛教对人类前途有提供任何希望吗?佛教徒将宇宙的进化和毁灭的时代分为四个“不可测”的时期。佛陀论及这样一个时期的长度说:“假如一个铁山每百年被布幕遮掩一次;那山便会在不可测的时期终结之前被磨灭。”经过四个这些“不可测”的时期之后,整个循环又再度重复。因此,根据佛教的信仰,罪恶和苦难会继续永远存在,因为它们是世事循环的一部分。
以涅槃为希望又如何呢?这也是值得疑问的。何以如此呢?因为涅槃被认为轮回转世的终极。有些佛教僧侣以焚身自杀来肯定不再堕入轮回。可是一个不再转世的人会有什么遭遇呢?佛陀认为这是“不可解说的问题”之一。佛说:
“圣者死后存在不可说;圣者死后不存在不可说;圣者死后存在和不存在不可说;圣者死后不存在或非不存在不可说。”
换句话说,佛教甚至对佛教“圣者”的前途希望也没有什么启迪,大多数沉溺于无数轮回的平信徒更不用说是毫无希望了。
佛教信仰的起源
佛教的轮回转世和今生所为会影响来生的信仰来自印度教。关于瞑想和涅槃的观念亦然。但这些印度教信仰又起源于何处呢?
大英百科全书(1952年版)评论说:“[印度]教并非纯粹是印度人的信仰,而是古代的普世信仰。”这些古代普世信仰是怎样流入印度的呢?麦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解释说:
“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在米索不达美亚和印度河谷之间已有贸易关系存在……这意味到幼发拉底河下游的人在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曾担任重要角色。……由于商船往来的接触,印度河流域的人遂将幼发拉底河下游的人的现定模式和观念采纳入他们的当地文化传统之中。”
令人感兴趣的一点是,圣经指出在公纪前3,000年左右,米索不达美亚的巴别曾是古代的文明中心;后来由于人们忤逆上帝,以致语言被混乱而散处各地,同时也将文化蔓延开来。——创世记11:1-9。
当然,转世的道理来自灵魂不死的信仰。颇有趣地,圣经在这种道理的来源方面也有所透露。
在圣经中,“魂”一字是指一切有气息的动物,包括虫、鱼、鸟、兽或人类。圣经表明“魂”是生物的本身、生物的全体,而不是可以与身体分离的非物质东西。因此,圣经说“第一个人亚当”在被造时不是获得而是“成为一个活的魂。”——哥林多前书15:45;创世记1:20-28;2:7见《新世》。
正如关于人类起源的最古记录创世记所载,上帝吩咐亚当不可吃某棵树上的果子。亚当若违命,上帝说亚当“必定会死。”(创世记2:15-17)这岂不是意味到人的“魂”是会死的吗?不错,正如以西结先知后来所解释“犯罪嘅灵魂定必要死。”(以西结书18:4;《广东话圣经》)根据圣经所说,人死后体内绝没有任何属灵的东西继续生存。——可参看诗篇146:4;传道书9:5,10。
可是,有一个反对上帝的生物,圣经称之为撒但魔鬼,却否定上帝的话,说:“你们不一定死。”(创世记3:1-5)但亚当的确死去。(创世记5:5)因此“活的魂”的确会死,亚当所生的一切属人的“魂”都会死,直至现在仍是如此。
对实行佛教的瞑想方式的人来说,撒但和他的鬼灵特别容易灌输来自巴比伦的灵魂不死谎言。由于将头脑中一切思想意识排除,这些人将自己暴露在鬼灵的影响之下。因此许多时这些人在肉体和精神上显出超自然的能力。可是置身于鬼灵影响之下究竟对他们本身是否有益呢?(请留意载于马太福音12:43-45的原则。)
建造在谎言之上以及助长邪灵影响的思想体系绝不能为人带来真正的启迪。圣经透露死者的真正希望不是轮回而是复活。耶稣基督应许说:“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约翰福音5:28,29)不错,亿万的死者将会在公义的情况之下在地球上复活。这绝不是空泛的应许。耶稣最低限度曾复活过三个人以证明这件事的真实性。——路加福音7:11-17;8:40-56;约翰福音11:1-40。
圣经也透露其他许多真理,例如关于地球和人的起源,罪恶如何开始以及上帝将在这个世代之内终止人类所受的一切压迫。你喜欢更加熟知这个希望吗?耶和华见证人很乐意帮助你如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