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有生之年得遂所願嗎?
在地上的一切生物中,只有人會計劃,沒有頭腦和視力的植物不會計劃,動物則僅受本能所支配。倘若牠們能築巢或掘洞來育雛,也只是本能使其如此行。唯有人能對將來的事作認真的思考,感覺關懷和使之實現。
唯獨人類才在維持生活和生育後代之外還有更高的目的。他有理想和力求達到的目標。人的能力和潛能超乎其他動物千倍以上。若要實現其目的,人便需要時間;難怪在地上的一切生物中唯有人類對時間深感關懷。龜和樹木對手錶或日曆都全無興趣。
你的計劃長遠到什麼程度呢?你在一生中想成就些什麼?你感覺自己的能力已盡量發揮出來或有一日能夠盡量發揮嗎?有多少事情你想去做,而且你也自信能夠做得到——倘若有時間的話?
也許你想發展自己在音樂、藝術、文學或語言方面的才能;或者學習木工、機器、設計或建築,或者研究歷史、生物、天文或數學,或者培養某種植物,飼養動物、雀鳥或魚類或者你可能喜歡到各地旅行觀光,認識各國的風土人情,結識新的朋友,發展新的展望。也許你想做很多事情而不僅是一兩件而已。可是,由於人壽的短促,你所能做的實在很有限。雖然理想豐富,卻無奈缺乏時間。
學習能力與創造力較人體更持久
人還有很多理由希望長壽一點。可是一般的意見認為人的辦事能力到某個年齡便開始衰退了,因此即使更長命也沒有什麼價值或意義。但學習能力、思考能力或創造的天才是否真的一到某種限度便會凋萎呢?不,證據指出情形剛相反。
著名畫家提申在九十九歲高齡還能以「無比穩定的手」作出名畫。美國最高法庭法官荷姆斯在九十歲的高齡開始學習希臘文。樂隊指揮托斯卡尼尼在八十五歲還能記憶全套歌劇的總樂譜。這些人是否在如此高齡便「完了」或「行將就木」呢?若是如此,則斷不是因為他們無力為自己尋得樂趣及為別人帶來造益之故。
論到人類的學習潛能,約瑟·貝奇利在《退休手冊》一書中寫到:「學習能力減退得很慢,以致在八十歲我們仍會有十二歲時一般的學習能力。」
對人類智能如何受年歲影響所作的一項研究指出,記憶及學習能力並不會隨著年齡漸減,猶之乎一般的智力也不會。
所以,顯然人可以做很多的事及有更大的成就,倘若他們的生產力不受體弱及疾病所阻礙,也不致因死亡而終止的話,人們往往在開始發展某種才能或開始對事物具有真正的洞察力時就被死亡所剪除了。
即使你對個人的成就——例如發展某項能力或才幹——興趣不大,你對別人,對你所愛的人,家人,朋友或同胞,所感的關懷又如何呢?你覺得到你的生命結束之時,你已完成了你想為他們所做的一切嗎?
老實說,我們當中有誰願意訂下時間——那年那日——與我們的配偶、兒女消磨最後幾小時或與他們吻別呢?你願意嗎?你想在什麼時候與他們最後一次一同享受明媚的春光、溫暖的夏日、朗爽的高秋或靜美的冬天,或者一同欣賞最後一次的日出和日落呢?這些都是你所不願去想的事,對嗎?你若真正愛你的家人和朋友,真正關懷他們,你就不會喜歡想及這些事。你永不會喜歡死亡所帶來的情況,因為死亡使你無法再另你所愛的人快樂,為他們做事及與他們分享各種美好的事物。倘若你與他們一起的生活能夠展延到遠超現在的人壽以外,那會是多麼可喜和理想!
對人類的前途感興趣
你已經活到看見人類乘火箭飛抵月球及在其上漫步的日子。可是人類今日仍未能在地球上和平安全地走著而不用擔心受危險、犯罪和暴亂所傷害。你喜歡活得更長久一點,看見這種情況改變而生活在一個人人都體貼友善、相愛相助和真正關心鄰人的世界裡嗎?這項改變終須來到,否則人類就會跟從目前的自殺途徑而將自己完全毀滅了。地球這顆行星既擁有這麼多使生命成為可能的傑出特色,自然不會變成一個永久的大墳墓。
你正生活在汽車、噴射機、大規模生產的工業時代。但你也同時生活在一個目擊許多城市擠迫到差不多窒息和垂死的時代,一個毒霧瀰漫,空氣,陸地和海洋均受染污的時代。你喜歡活得久些,看見溪澗、河流和湖沼恢復澄清純淨,看見田野森林恢復天然的美麗和呼吸著清新、芬芳的空氣嗎?這樣的情形也必須來到,因為目前人類染污地球的程度已不容許現代對地球的濫用延續很久——否則人類便無法生存了。
你正生活在人造心臟、心臟移殖、人工腎和抗生素的時代。可是疾病仍然猖獗,從偏頭痛至癌症和心臟病莫不皆然。你喜歡活到更長久而得以看見疾病被征服,不但殺人無數的嚴重疾病被消滅,甚至使人衰老死亡的真正根源也被消除嗎?
事實上,倘若你能生活在一個健康、和平、愉快的環境裡,有令你滿意和感興趣的工作可做,有機會尋求高深廣博的知識,而且活在一群不自私和開明的人當中,你會希望生命有終止的一日嗎?
如下所示,今日活著的男女有理由可以希望看見這一切情形實現,因此他們能夠有希望活下去,但不僅是多活幾年而是比現時的人壽長許多倍。這怎麼可能呢?這樣的希望合理而與已知的科學事實一致嗎?
[第5頁的圖片]
有這麼多的事是你想為你所愛的人而做的。若能有較長的壽命會多麼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