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溝通何以產生隔膜?
早在英屬新加坡海港建立者拉弗爾斯(Stamford Raffles)的日子,他等候整年才從倫敦獲得急遞公文的回音並非異事。但那時是十九世紀。今日,令人驚異的通訊衛星已使人可以和世上任何地方作即時通訊。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人雖然很易和另一大洲的人通訊,卻時常不能和自己家中的成員溝通。離婚率急激上升乃是這件事實的冷酷證據。因此,難怪在一次關於「幸福」和「不幸福」夫婦的調查中,研究者們作出這樣的結論:「在許多出現問題的婚姻生活中所亟需的是,夫婦間以較好的方法彼此溝通。」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投契(英文,commune)——那便是,「在精神上或靈性上深相契合地」親密交談,正如一本字典為這詞所作的定義一般呢?有時夫婦在思想上也很少相通,更遑論心靈相通了。那麼,隔膜的原因何在?
溝通方向的隔膜:各項成因
使家庭生活質素低下的原因很多。在社會成為工業化之前,「工作」或多或少是家庭的事務,但現今的情況已改變了。在世上大多數地方,男子必須每日出外工作多個小時以謀生計。漸走下坡的世界經濟迫使許多婦女也同樣行。兒童許多時要託人照顧或留在家裡照顧自己。學校已負起教育兒童的全部責任——教育兒女在以往主要是父母的責任。科技——大幅度改善通訊的同一工具——有時反而削弱了家庭生活。
在未有收音機、電視機、身歷聲唱機、錄影機、電視遊戲的時代,家庭成員還肯花時間彼此交談。但如今既有這麼多的玩意,它們在有些家庭中已扼殺了談話的藝術。(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發表的一項題名為《電視與行為》的報告聲稱:「在爐火旁邊或餐桌旁邊的家庭歡聚現在看來已被電視機前的聚集所取代。」尤其令人不安的是,據調查發現,在美國,「許多家庭中的成員在家時以一半左右的醒著時間觀看電視。」可悲的事實是,在不少家庭中,電視機一開,家庭溝通就關上;談話減至最低限度。
結果如何?家庭生活越來越淺薄。相處的交情陷入低潮,家庭成員彼此日益疏遠。但一個家庭若要精誠團結,互相了解和愛的連繫是不可少的,因此思想和心靈必須相通。享有這種溝通的家庭成員能夠彼此造就,從而能夠抵抗那緊張、多事的社會的種種壓力。可是,家庭要怎樣才能培養這種親密關係呢?忠告來自許多方面。但忠告的最佳來源卻是現存最古老的書——聖經!我們且來查考一下可以怎樣有效地應用聖經的若干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