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孫漂流記——事實與虛構
《魯濱孫漂流記》一直是最流行的小說之一。作者是十七世紀的英國人狄福(Daniel Defoe),故事中的主角隻身漂流到荒島,憑自己的智巧得以生還。這本書以多種不同的文字出版而廣泛地為人閱讀。當然,故事本身僅是虛構的。可是,你知道今日有一個名叫魯濱孫·克魯素(Robinson Crusoe)的小島存在,而且狄福所寫的著名故事是以一位真人在島上的歷險為根據的嗎?讓我們發掘一下其中的事跡。
在智利的法耳巴拉索海港大約400英里(640公里)以外,有一組名為斐南得的群島。群島僅由巨大的太平洋上三個小島所組成:聖大克萊拉島;阿富爾拉或塞扣克島和火地島或魯濱遜·克魯素島。海豹、海獅、魚類和斐南得龍蝦麇集其間。
意外的發現
汪洋大海中的這幾個小島是怎樣被人發現的呢?它們是在1563年左右被一位西班牙船員發現的,後來群島以船員的名字斐南得(Juan Fernández)為名。斐南得往來的航線是在祕魯的喀勞港和智利的法耳巴拉索港之間。這條南行航線的航程通常需時三至六個月,部分原因是逆風航行,同時因為巨大的祕魯(洪保德)水流沿著智利和祕魯海岸向北推進。船隻既要和風勢及洶湧的水流相抗,因此慣常挨著岸邊向南行,在晚上盡可能下碇。
斐南得顯然猜到有這股水流存在,於是向離岸稍遠處航行以避免水流。因此他得以把航行時間減少至30日,同時意外地發現了那些島嶼。可是,他被人誣告為布魯霍(brujo [巫師]),並且受到恐嚇要被利馬的天主教異端裁判所審訊。為了自辯,他寫了一本航海日記。結果事情得以水落石出,他的祕密也洩露出來。
這個群島遂進入了歷史。在十七世紀,群島成為海盜,例如摩根(Henry Morgan)和夏普(Barthome Sharp)的活動中心。他們發現群島是個理想基地,從那裡出發劫掠可以遠至智利的塞琳那港和厄瓜多爾的瓜亞基爾。
故事主角魯濱孫
魯濱孫·克魯素島又如何?原來,有一名叫塞扣克(Alexander Selkirk)的蘇格蘭男子在1704年搭上一艘前往火地島的船。據報他夢見船壞了,而且他曾和船長吵架。因此塞扣克要求留在島上。他的歷險成為狄福的小說《魯濱孫漂流記》的靈感泉源。
塞扣克初時感到非常寂寞,於是閱讀聖經以求安慰。不久之後,生存的難題使他要用盡一切機智去應付才行。他發明了幾件器皿,使他可以勉強生活,有些器具今日仍然保存於蘇格蘭的愛丁堡市。據說傘子是他的發明品之一。相傳他的第一把傘是用雌海獅皮造成的。
經過四年多的寂寞時光之後,有兩艘英國船在船長羅傑斯(Woods Rogers)命令之下航行到該島,塞扣克於是隨船返回英國。可是,他似乎很懷念在太平洋島上的寧靜日子,據報他曾說:「親愛的海島啊!但願我永不離開你就好了!」他若能預先看出島上的未來發展,他是否會說這樣的話就值得懷疑了。
時代改變了
由於群島在戰略上的重要性,西班牙人在1750年試圖在那裡建立永久殖民地。後來島上有一個放逐罪犯的殖民地建立起來。犯了重罪,例如兇殺罪,的犯人被關禁在堡壘中。被基多、利馬和聖地牙哥天主教異端裁判所判定犯了褻瀆罪或其他「信仰罪行」的人則受到不人道的對待,並且被關在鼠子充斥的洞穴裡。
那個小島今日又如何?刑事殖民地已成過去。居民稀少的群島氣氛和平,有度假勝地之稱。1979年,法耳巴拉索小組的一位耶和華見證人長老因世俗工作關係前往魯濱孫·克魯素島。他詢問嚮導當地的宗教情況如何,獲知天主教教士只在每年的大日子前來一次,基督新教的牧師則離去後不再回來。「這些事對我沒有什麼影響,」嚮導說。「我是個耶和華見證人。」這使長老大感意外,因為他以為這裡是個未經開發的地區!
長老獲知當地有一小群人與一位婦人研究聖經,她以前曾與聖地牙哥的耶和華見證人研讀。幾個月之後長老再來時,那群人中有三人已經受了浸。目前,有幾位見證人正在無畏地對島上的450名居民傳道。
島上又恢復了塞扣克在許久之前在此隱居時的和平。它和其他兩個姊妹島已與「眾海島」一同喜樂地聽見耶和華作王的好消息。——詩篇97:1。
[第22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斐南得群島
塞扣克島
魯濱孫·克魯素島
聖大克萊拉島
[鳴謝]
資料來源:《魯濱孫漂流記》,Milo Winter繪畫,Rand McNally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