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煙習慣壓倒了反對
像欲罷不能的吸煙者一樣,香煙市場也曾一度銷量大減,因為人們懼怕吸煙有害和上癮,但結果反而變本加厲。究竟是什麼因素抑制了人們的恐懼?廣告和戰爭!據歷史家索貝爾說,它們乃是「推廣吸煙習慣的兩項最重要方法」。
隨著列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互相攻打』,香煙的銷量為之激增。(馬太福音24:7)什麼促使美國香煙產量從1914年的180億枝增至1918年的470億枝呢?軍人可以獲得大量免費香煙供應!香煙的麻醉效果被認為有助於克服身在前線的寂寞感。
「且把憂愁放進皮包先,用你的黃磷[火柴]點枝煙,」英國的戰歌鼓勵人說。由於政府機構和愛國的私人團體都把香煙免費供應戰士,反對吸煙的抗議者自然不敢批評。
加緊控制
在戰後,新上癮的煙民成為香煙的好顧客。僅在1925年一年之內,美國的消耗量平均每人接近700枝煙。戰後希臘平均每人的消耗量也達到美國的一半。美國香煙在許多國家中大為流行,但自產煙草的國家如印度、中國、日本、意大利和波蘭等卻能自給自足。
為了加緊擴展美國市場,廣告家以女士們作為宣傳對象。布魯克斯報導說:「香煙廣告在1920年代後期以『瘋狂』為特色。」廣告也使美國人在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期間和之後繼續購買香煙。香煙商撥出巨量金錢(在1931年約為7,500萬美元)提倡以香煙作為保持身段窈窕的方法去代替糖果。電影界力捧吸煙的明星——例如瑪蓮德烈治——以期造成老於世故的形像。結果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婦女加入了男人行列,消耗1,800億枝香煙。
又一次大戰!軍人甚至在配給中也獲得免費香煙供應。「好彩牌香煙已經參戰!」以煽動戰時愛國情緒為題的巧妙廣告宣布說。既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估計美國每年香煙消耗量達4,000億枝之多,誰能質疑煙草在世界的地位呢?
的確,誰能質疑香煙在戰後歐洲的重要性呢?例如在歐洲的黑市,一箱箱的香煙竟然取代了通貨。駐歐洲的美軍以低至5美仙一包的價格購買津貼香煙,然後以香煙支付各種費用——從新鞋至女友不等。免稅的軍用香煙從1945年的每人5,400枝激增至兩年後的2萬1,250枝。
有數十年的時間,吸煙的任何不利之處均成功地避過了大眾的注意——不是憑著以理取勝而是被一種日益流行的習慣所壓倒。可是,在私底下仍然有人提出問題:吸煙是否有害?它是潔淨的還是污穢的?
1952年,這個潛伏的健康疑問突然露出頭角。英國的醫生們發表一項新的研究結果,顯示癌症患者多半是重癮的煙民。《讀者文摘》附和此說,隨之而來的是廣泛的宣傳。到1953年,一項反吸煙運動看來頗為成功。世界會剔除這種習慣嗎?
勢力強大的香煙企業
對公眾方面,香煙企業堅稱吸煙有害之說是未經證實的,僅是憑統計數字作出臆測而已。但突然——很諷刺地——它推出它的祕密武器,低焦油香煙。這種新產品對受到威脅而又不願戒煙的吸煙者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形像,廣告業再度證明它有能力去推銷這種形像。
事實上,低焦油牌子香煙安撫吸煙者的良心多於安撫他的健康。科學家們後來發現,許多吸煙者以更深的吸入,並且把煙氣留在肺裡較久,來吸取如前一樣多量的尼古丁作為補償。但等到研究家們能證明這點時,20多年已經過去了。目前,香煙企業已成為世上獲利最多的企業之一,每年交易額超過400億美元。
香煙企業在經濟方面比以前更為強大。顧客繼續購買。各工業國的香煙消耗量每年增加百分之1,第三世界的發展中諸國每年增加百分之3以上。在巴基斯坦和巴西,個別的增長率比大多數西方國家快6倍至8倍。泰國國民收入的五分之一用在購買香煙方面。
可是,在許多有思想的人看來,100年來世人對香煙的愛好並非僅是一項自然的發展而已。煙草使用率的戲劇化增加,尤其是1914年以來的激增,以及這麼多人盲目地加以接受,這一切可能有更深的含意嗎?那些很少人提及的問題——例如吸煙習慣的道德問題——又如何?吸煙真的與道德無關或無可厚非嗎?下一篇文章將加以剖析。
[第24頁的圖片]
廣告和戰爭——推廣吸煙的兩個最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