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以來的世界
第一部:1920-1928年暴發的二十年代——大風暴之前的沉寂
1983年,《儆醒!》雜誌曾經刊出三篇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文章。我們現今著手刊登一系列的八篇文章,報導戰後發生的大事。這些大事曾影響到每個活著的人,其中所含的重大意義是超乎許多人所想像的。我們肯定你會喜歡閱讀「1914年以來的世界」這一系列的文章,以下是第一部分。
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目擊現代世界的轉捩點,」歷史家科恩(Hans Kohn)論及人類歷史上的首次總體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說。他解釋甚至在戰爭結束之後,「很少人察覺到在全球的人的腦海中已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革命,這場革命或者有一天會在國家和國際社會的重新整頓當中自行爆發出來。」何以會這樣呢?畢竟,1910年代結束時世界的情勢看來一片光明。
那時大戰豈不是已正式結束,在巴黎和平會議中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嗎?這個會議豈不是建立了謀求世界和平團結的國際聯盟嗎?這個組織豈不是在1920年1月16日正式成立,使人有充分理由相信可以避免另一場世界大戰嗎?
暴發的二十年代——名不虛傳
快樂的九十年代(1890年代的嘉名)那無憂無慮的世界已被1914年開始的全球噩夢破壞無遺。如今戰爭已經結束,失望的人想儘快把它忘記。尤其是在歐洲,當時的情況正呈現政治紛亂和經濟不穩。歷史家格魯弗(R. B. Gruver)說:「許多青年人發覺自己從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生還,這場戰爭是拜年長的人之賜而爆發的。由於懷有這種想法,他們遂開始對上一代的價值觀念極度懷疑。……他們於是一心追求物質上的成功和舒適享受。」
美國又如何?「大多數美國人,」格魯弗說,「似乎相信貨品與物業的價值會不斷增加,人在今日所買入的東西,明天可以售出獲利。……股票的投機買賣變成十分普遍,甚至理髮師、速記員和電梯操作員也把握機會在膨脹的經濟中賺錢。」
在大西洋的兩岸,這個時代那種聽天由命、崇尚物質的精神從一般人的道德、態度以及從音樂方面反映出來,格魯弗論到當時的音樂,說:「1920年代的流行音樂也表示反對傳統,並且強調自發性、個人主義和縱慾。」爵士樂——美國貢獻給二十世紀的音樂——乘時而興。爵士「音樂代表一個世代對束縛和體面的事的輕蔑。」對一般久已被人接受的行為和價值標準的這種唾棄促使作家費茲格羅(Scott Fitzgerald)把1920年代稱為爵士時代。爵士樂迅速受到普世接納,它所代表的享樂態度亦然。
關於是誰首先把戰後的這段時期稱為暴發的二十年代的問題,也許有各種不同的意見,但這個名稱的適切卻是無可否認的。「暴發」的定義之一是:「以繁榮為特徵……尤以短暫性質的繁榮為然。」這項定義對1920年代的確適當。在那幾年的繁榮當中,最為顯著的特色是人們盡情追求享樂、財富和滿足。可是,十年時間還未過去,危險的徵兆便出現了,由此表明那段「好時光」只屬於暫時性質而已。
山雨欲來的緊張政局
在1920年代,國際聯盟從事著保持和平的棘手任務。這項任務極為困難。德國塔本根大學現代歷史學教授舒爾茨(Gerhard Schulz)解釋說:「和平初期所負的政治、道德和經濟擔子正被一件事實所惡化,那便是,國家主義不但渡過了世界大戰,甚至死灰復燃。」在意大利,國家主義在墨索里尼領導之下以法西斯主義的面孔捲土重來,在日本則以軍國主義的形式出現。在中國,共產主義正在崛興;在此之前,它在1917年10月由於俄國爆發革命而鞏固了勢力。所有這些國家主義都與國聯的宗旨背道而馳。
這時,德國的國社黨——後來以原本帶有諷刺意味的外號「納粹黨」知名——開始贏得人民的擁護。1928年,他們的風雲人物元首希特勒公開宣布國家主義再度抬頭,他聲稱:「我們的人民首先要從絕望、混亂的國際主義解放出來,並且在狂熱的國家主義裡受到審慎而有系統的訓練。……世上只有一種公理,而公理是建立在自己的力量之上的。」
在美國,國家主義以孤立主義的形式出現。有越來越多美國人主張讓歐洲自作自受。他們同時反對加入所謂「披著聖名的惡事」(有人這樣稱呼國聯)。儘管威爾遜總統極力呼籲,國會還是向當時流行的精神屈膝而在1920年投票否決美國加入國聯。
種種隱藏於山雨欲來的緊張政局之下的潛在危險由於沒有受人注意或者僅是受人漠視而大為加強。可是,這些危險正為一場大風暴奠下基礎,這場大風暴的恐怖和破壞力是人類在以前從未經歷過的。
風起雲湧的社會變革
與政局緊張同時出現的是風起雲湧的社會變革。由於人們不知不覺地被捲入了消費者的市場,以致態度和標準都起了變化。現代各種省時的機器,如汽車、收音機和電冰箱等,首次能夠大量生產來供應市場。為了增加銷量,廣告業迅速發展成為億萬美元的企業。容易賒購的分期付款計劃也努力說服人購物,但所買的東西也許是不需要、不想要,甚至是根本沒錢購買的。a商人看出無線電廣播是達到這項目的的有力媒介,於是盡量加以利用。
那時可以購買得到的各種新機器雖然省時省力,但卻未必人人都加以賞識;有些人認為它們助長懶惰、安逸和驕縱的趨勢。例如,一位年長的女士在商店初次發現有切好的麵包出售時大感不安。她搖頭表示難以置信,並且抱怨說:「人們若懶到連切麵包也不願動手,你不禁納罕這個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了。」她若活在今日,又會有什麼感想呢?
但情況其實較此嚴重得多。廣告世界把市場供應的產品渲染成那麼富於吸引力,以致許多人的注意力逐漸離開屬靈的需要和價值而集中於物質東西之上。各主流教派久已無法向人提供所需的屬靈指導,也無法阻遏人疏離上帝。因此,提倡人為學說和理論的人越來越多。例如,格魯弗告訴我們,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新學說風靡了一個世代,使人變成對自己和自己的經歷極度重視。」
達爾文的進化學說也有助於侵蝕人對上帝和聖經的信仰。這個理論對世界歷史所生的影響是不應低估的,正如《兩場大戰之間的歐洲》(Europa zwischen den Kriegen)一書指出。它將希特勒稱為「純粹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因為他堅決相信適者生存乃是自然界的法則。此書的作者格拉姆(Hermann Graml)解釋,希特勒「對於戰爭的觀念是,戰爭是國家交流的一種完全正常的方式,這樣行可以增強國民的力量,而真正的政治家必定會不斷設法促成這件事。」
當然,未必所有人都容許那風起雲湧的社會變革削弱自己對上帝和他的道的信心。有些人利用新的科技——例如無線電廣播——作為替造物主辯護的工具。這樣行與那些利用無線電波去純粹追求自私商業利益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1924年,一群與守望台社共事的基督徒創辦了WBBR電台,那是紐約市第一個非商業性的無線電台。他們繼續使用這個電台,直至電台完成了它的目的,為上帝的王國服務了三十多年之後才在1957年將之轉售別人。
暴發的二十年代與「吼叫的獅子」
「專愛自己、貪愛錢財、自誇……愛享樂過於愛上帝,有敬虔的形式,卻否定敬虔的能力。」這豈不是對暴發的二十年代所作的寫照嗎?不錯,雖然這些話是基督的使徒保羅在將近2,000年前所寫的,但它所描述的人類弱點卻在那暴發的二十年代的社會中特別彰顯,例如專注於金錢、瘋狂享樂和靈性軟弱等。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反之,它無誤地指出,這個世界正在邁向使徒保羅所謂的「末世」時期。它同時指出,「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正加緊活動試圖使人離棄造物主。——提摩太後書3:1-5,《新譯》;彼得前書5:8。
為了抵消這種情況,與守望台社共事的基督徒開始加緊努力去維護純真的宗教。在1922年,他們加強宣傳運動去公開宣揚將臨的上帝王國。1927年,為了擴展印刷聖經書刊的工作,他們在紐約布洛克林區自建印刷廠。當時「宣揚者」的人數仍然很少,但在1928年,隨著暴發的二十年代臨近結束,他們已有4萬4,080人在普世32個國家地區中宣揚上帝的王國。「吼叫的獅子」無法阻撓這件事。
他們在各處傳揚的信息都是一樣的:人若不信賴上帝的王國而信賴物質主義、人為學說或政治制度,例如國際聯盟,乃是愚不可及的事。1926年7月15日的《守望台》勇敢地宣告國際聯盟是敵擋上帝的,說:「國聯雖被教士們譽為彌賽亞王國的代替品,但它卻使全世界的人陷入一片黑暗之中。……主曾預告它的誕生、它的短促壽命和它的永遠終結。——啟示錄17:10,11;以賽亞書8:9,10。」
這些基督徒確信上帝審判日的大風暴快將來臨了。但首先,暴發的二十年代注定由另一種大風暴加以結束,那便是,突如其來的經濟大風暴。它進一步為一場政治大風暴鋪路,使人對「戰爭」一詞定出新的意義。請讀下期《儆醒!》中這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世界大蕭條與大戰再度爆發。」
[腳注]
a 半個世紀之後,哈佛大學社會學家貝爾(Daniel Bell)論及這件事說:「現代最惡毒的發明品毋過於分期付款制度。……以前人們辛勤工作去儲錢購物。現在你能夠使用賒購方法即時獲得滿足。」
[第13頁的附欄]
當日成為新聞的其他大事
1919年——奧地利、法國、荷蘭、瑞典、西班牙和南斯拉夫採納八小時工作日的制度
1920年——在印度,甘地的非暴力抗議運動獲得擁護。
美國給予婦女選舉權(較早時至少有13個其他國家已經實行,包括紐西蘭在1893年實行)
1921年——發現胰島素可以治療糖尿病
愛爾蘭分裂為愛爾蘭自由邦和北愛爾蘭
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正式成立
1923年——東京大地震,十多萬人罹難
1924年——第一千萬輛福特汽車從底特律出廠;老型汽車(Model T)售價不到300美元
1925年——英國、德國和美國首先嘗試製造電視
1926年——液體燃料火箭飛行初步成功;火箭在2.5秒之內飛行184呎(56米)
1927年——林白(Charles Lindbergh)初次從紐約至巴黎作中途不停站的單人飛行
比利時天文學家萊麥德(Georges Lemaitre)首創宇宙膨脹的大爆炸學說
好萊塢首次製作有聲電影
1928年——發明盤尼西林
狄斯耐首次發行米老鼠影片
史密斯(Kingsford Smith)和幾位同伴作首次的橫渡太平洋飛行
[第12頁的圖片]
喧囂狂野的滑稽表演乃是暴發的二十年代的特色
[鳴謝]
The Bettmann Archive
[第14頁的圖片]
守望台社社長盧述福(J. F. Rutherford)從1922年開始使用無線電廣播去宣揚上帝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