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基督教絕不是機遇的產品
在第一世紀,神的數目既多,種類也不少。羅馬帝國的公民從搖籃至墳墓都依靠男神和女神去援助和保護。
古巴保護新生嬰孩,奧斯柏高增強幼兒的筋骨。艾第安那指引他學行,費保連納斯教他說話。他在戰場上受瑪爾斯所保護。他病了則獲得艾鳩拉佩斯照料。死了之後,冥府之神奧郝斯會看顧他。
每個著名城市和部落都以它的守護神自豪,羅馬皇帝天天燒香,他本人也以神的化身自居。東方亦流行崇拜多神,供奉米特拉(日神),伊西斯(生殖女神),阿西利斯(埃及太陽神)的廟宇到處都是。甚至自稱崇拜隱形的全能上帝的猶太人也分裂成許多教派。
就在歷史上的這個時刻,當宗教混亂不堪之際,耶穌基督出現了。他以一件新事教人:一個給全人類信奉的宗教,一種超越種族和國家分歧的宗教。這種宗教以關於全能上帝的真理為基礎。真理使人得享自由擺脫迷信與虛謊的束縛。(約翰福音8:32)正如耶穌向彼拉多解釋說:「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約翰福音18:37)他怎樣完成這件偉大的工作呢?
向「靈性貧乏」的人傳道
曾有人指出,大規模使人改宗的方法基本說來只有兩種。其中之一是傳福音給一般平民,然後由平民向上伸展。另一個方法是以上流社會——甚至上流社會的領袖——為目標,然後憑藉權威或勢力向下伸展。後一種方法為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正教等教會所樂用,但耶穌和門徒卻甚至從沒有想過要使用此法。
耶穌向大眾傳道時一開始就解釋他要把注意集中在「靈性貧乏」(實際的意思是「靈性求乞者」)的人身上。這些乃是謙卑自抑、渴慕公義,關心「靈性需要」的人。——馬太福音5:3,《英王占姆士譯本》;《新世界譯本參考聖經》注腳。
因此,有一次耶穌的使徒傳道歸來之後,基督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馬太福音11:25)耶穌的傳道工作大部分在加利利——卑微的漁夫和農人的家鄉——進行而不是在法利賽人和猶太貴胄的大本營猶太地進行。
耶穌本人來自拿撒勒;這個城市寂寂無名,從未產生過任何重要人物。拿但業問:『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麼?』(約翰福音1:46)但是,他的所見所聞使他能夠克服地方偏見,因為他具有開明的頭腦。另一方面,高傲的法利賽人卻誇稱:『官長或是法利賽人,豈有信他的呢?』——約翰福音7:48。
基督徒的信仰絕非僅憑機遇決定
耶穌的目標是要打動人的心和說服人的頭腦。他教導門徒去找尋配得的人,留在他們家裡,以便有足夠時間使他們成為真摯的信徒——如果他們願意的話。有些住在撒瑪利亞鄉村的人聽見基督的教訓,便說:「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約翰福音4:42。
每個歸信基督教的人在聽見和考慮過所聽到的一切之後,都要作出理智的選擇。由於必須正視反對,他一定要有堅強的信念才行。早期基督徒全被逐出會堂,這意味到要受當地社區所排斥。
此外,每個門徒都感到有義務要維護他那新獲得的信仰,並且將其與別人分享。第二世紀的基督教批評家克理索曾嘲笑基督徒說,「工人、鞋匠、農夫,最不學無術和粗魯的人,都成了熱心的福音宣揚者。」——可參看約翰福音9:24-34。
這種使人改宗的方法和傳道的熱心使基督教迅速擴展。不久之後,基督教成了一種跨國宗教而非地方宗教。耶穌曾明令吩咐門徒要向人傳道,『直到地極』。——使徒行傳1:8。
誠然,第一批基督徒是猶太人。根據上帝的旨意,傳道最初僅在猶太人當中進行。耶路撒冷成為眾使徒聚集的中心地點,他們在這個地方指揮初期的教會。由於這緣故,基督徒時常被第一世紀的人惡意地誣衊為猶太人,雖然猶太人其實是對基督徒逼迫得最厲害的人。一位羅馬歷史家把基督教醜詆為有害的迷信。
彼得在為第一位非猶太人施浸之前宣布說:『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使徒行傳10:34,35)因此,基督徒憑藉無可動搖的信念所策動的熱心,把基督的信息傳遍羅馬帝國。迫害絕不能消滅這些基督徒,不少人甘願由於不肯捨棄所選的宗教而被處死。他們的熱心和虔誠與二十世紀基督教國的冷漠判若雲泥。
在信仰方面,可能由於較少人特意作出選擇,所以便缺乏熱心的精神嗎?你若仍然把宗教信仰視為關係重大,何不鄭重考慮下一篇文章呢?
[第21頁的圖片]
古代羅馬崇拜許多神,例如戰神瑪爾斯,大神朱庇特和藥神亞克里比阿等
瑪爾斯
[鳴謝]
Drawing based on Mansell Collection
朱庇特
[鳴謝]
Drawing based on a display, British Museum
亞克里比阿
[鳴謝]
Drawing based on a display,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Ath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