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誠然可貴,兒子卻屬必需』
印度的人口逾8億5000萬,出生率是千分之31。每年在印度出生的嬰兒約達2600萬,相當於加拿大的人口。難怪印度政府的當務之急包括控制人口的劇增在內。他們在這方面有多成功?他們面對一些什麼障礙?
「二十歲之前,切不可!30歲以後,絕對不可!只養兩個孩子——夠了!」印度孟買家庭計劃指導會總部走廊上掛著的彩色海報向人提出這樣的勸告。另一張海報描繪五個兒女環繞著一個飽受煩擾的母親,題詞是個警告:「不要將來才後悔!」所要表達的信息十分清晰:一家兩個孩子就夠了。可是,令一般人接納和遵行政府一家兩孩子的提議卻絕非易事。
「印度教徒認為人的快樂跟兒女的數目成正比。他們的確把兒女視為家庭的福分。可是,即使一個男子已經子女滿堂,他仍不會停止祈求多子多孫,」《印度教的禮儀、習俗和儀式》一書說。從宗教角度來看,家裡的長者把男丁視為更可貴。該書繼續解釋說:「沒有什麼事比死後沒有子孫送終更不幸,人們認為這種欠缺可以妨礙人死後進入極樂之地。」
拜祭祖先的儀式也需要兒子在場。「最低限度必須有一個兒子,」《印度奇觀》一書的作者A.L.巴參寫道。「在印度教盛行的地方,強烈的家庭觀念增強了對男丁的渴求;若沒有男丁,家系就無法延續下去了。」
與宗教信仰相輔相成而導致重男輕女的一個文化因素是,印度傳統的大家庭安排。兒子婚後會繼續與父母同住。「出嫁的女兒會跟家翁家姑住在一起,但兒子則會留在家裡;父母期望在老年獲得兒子的照顧,」孟買市政局康護和家庭福利署的拉莉泰·S.卓帕拉醫生解釋說,「這是他們的保障。父母要有兩個兒子才感到安全。因此,按理來說,一對夫婦若已有兩個孩子,但都是女的,他們就可能會再接再厲,希望產下麟兒。」
雖然在理論上所有的兒童都被視為神的恩賜,現實生活卻表明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女孩子的醫藥福利明顯受到忽視,」《印度快報》報導說。「一般人認為她們的存亡對家族的存亡並不重要。」報導引錄孟買的一項調查,透露在經過鑑別性別試驗後施行的8000宗墮胎手術中,7999個胎兒都是女性。
舉步為艱
「在家庭裡,男子通常會決定要有多少兒女和家庭的大小如何,」孟買市政局首席健康官S.S.撒伯尼斯醫生在接受訪問時解釋說。即使女子希望隔一段時間才再生育,或者限制兒女的數目,她仍會由於丈夫不贊成而受到壓力。「由於這緣故,我們派出男女混合的工作隊去探訪貧民區的家庭,寄望男性的康護人員跟家主談話,鼓勵他們限制兒女的數目,幫助他們看出孩子較少,便照顧得更好。」可是,正如上文顯示,這件事遭遇許多障礙。
「在較窮的人當中,嬰兒夭折率因生活環境惡劣而偏高,」撒伯尼斯醫生說,「故此他們想有多些兒女,因為深知其中一些必然會夭折。」然而,他們給兒童的照顧委實少得可憐。兒童孤身到處遊蕩,向人行乞或從垃圾堆裡拾取食物。父母又如何?撒伯尼斯醫生嗟嘆說,「他們根本不知道兒女在哪裡。」
印度的廣告時常描繪一對快樂而看來富裕的夫婦,與兩個明顯受到良好照顧的孩子——通常是一男一女——過著幸福的生活。在社會的中產階層裡,兩個孩子便足夠這個概念通常受人接納。但是窮人卻對此置若罔聞,他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的父母和祖父母有10至12個兒女,為什麼我們卻不可以?為什麼我們只能養兩個孩子?』在印度的貧苦大眾當中,人口控制的工作實在舉步為艱。「現今的人口都是處於生育年齡的青年,」卓帕拉醫生評論說,「看來這是一場必敗之仗。前頭有極艱巨的工作等待著我們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