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6 3/22 16-20頁
  • 你想跟眼鏡蛇見見面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你想跟眼鏡蛇見見面嗎?
  • 警醒!1996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被蛇咬傷
  • 耍蛇人
  • 蛇科公園教益良多
  • 眼鏡蛇
    洞悉聖經(下冊)
  • 斯里蘭卡的眼鏡蛇聞聲起舞
    警醒!1994年
  • 當心,有蛇!
    警醒!1982年
  • 有關蛇的常見謬論
    警醒!1998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3/22 16-20頁

你想跟眼鏡蛇見見面嗎?

《儆醒!》雜誌駐印度通訊員報導

你喜歡這樣做嗎?大部分成年人也許會說不。可是,小孩子的反應倒不盡相同。事實上,孩童以至動物並非天生就對蛇類,包括眼鏡蛇,加以抗拒。對蛇的疑懼時常是由一些不盡不實的報導,受誇大的故事,神話以及誤解所促成的。

當然,我們邀請你跟眼鏡蛇見見面,意思是保持一段安全距離才這樣行!眼鏡蛇毒性劇烈,我們絕不應走上前去,用手撫摸牠。況且眼鏡蛇也不會恭候我們光臨;反之,牠一聽見我們走近,就會趕快逃往安全的藏身之所。因此,只要能夠了解一下關於這種有趣生物一些引人入勝的知識,我們也就應該滿足了。

眼鏡蛇是爬行生物,屬大毒蛇亞目之下的眼鏡蛇科,即泛指一切有溝狀毒牙的毒蛇類。眼鏡蛇約有12種,分布地區由澳大利亞至亞洲的熱帶地區,從非洲到阿拉伯,以及溫帶地區。至目前為止,在眼鏡蛇中,最令人望而生畏的要算是眼鏡王蛇,或名樹神。牠體長由3米至5米不等,是世上最巨型的毒蛇。牠喜歡棲息於矮樹叢和雨水充足的沼澤裡。在南中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以及印度部分地區均可見得到。牠有烏黑色的尾巴,在呈青黃色的身上帶著有色的橫紋,這些斑紋隨年歲逐漸變成深茶青色。在牠膨脹的頸部,布滿了一組一組細小的斑點,使牠看上去頗為漂亮奪目。

其他種類的眼鏡蛇平均體長為一兩米。一種在印度土生土長,在當地十分常見的眼鏡蛇頸部有獨特的標誌,形狀酷似戴上一副眼鏡。牠的顏色有黑色,有深褐色和黃白色,頸部則是深色粗橫條紋,全身布滿黃白斑點的條紋。在斯里蘭卡、印度東部和東北部生長的獨眼眼鏡蛇顏色則較淺,頸部較圓、較細小,且只有一個白圈,故被稱為獨眼眼鏡蛇。在印度西北部以及巴基斯坦,有一種烏黑色的眼鏡蛇。非洲的特產是唾蛇及埃及眼鏡蛇;後者顏色黝黑,頸部特細,據稱很可能是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用以自殺身亡的小毒蛇。

蛇類互受一種獨特的麝香所吸引,只與同類交配。眼鏡蛇比其他蛇類較富溫情,雌雄一生相伴。雌性的眼鏡王蛇是少數會築巢的蛇類之一。牠把樹葉堆成約30厘米高的窩,在那裡產下20至50枚蛇卵後,就用身體把窩整個包起來。這樣,牠不吃不喝的度過兩個月的孵化期,而雄性眼鏡蛇也會伴隨在側。其他不築巢的眼鏡蛇則會留在蛇卵附近守衛,予以保護。

小蛇利用破卵齒把蛋殼撕裂,破殼而出,破卵齒則會在稍後脫落。這個時候,新生的小蛇已長有發育完整的毒腺和毒牙,可以完全自立了。牠們不斷伸出舌頭,舔舔周遭的泥土,然後把化學信息傳送往上頜一個稱為犁鼻器的器官去。這個器官與蛇的嗅覺相連;一旦配合了味覺與嗅覺的功能,牠們就能夠自行覓食、覓偶以及避開敵人的侵襲。

小蛇成長迅速,不久牠已把變得緊繃繃的外皮脫去。這種不尋常的蛻皮現象還會不斷重複,因為眼鏡蛇終其餘生都會繼續成長,壽命可長達20年。蛻皮前的一兩週,蛇會進入昏睡狀態,膚色變得灰暗,眼睛呈混濁的藍色。突然,牠的眼睛閃閃發亮,蛇一把頭往石上摩擦,舊皮隨即自口部裂開。這個時候,整條蛇就彷彿從舊皮裡走出來一般,因為牠的外皮從蓋著眼睛的透明膜起以至尾部,會由內而外脫落。現在,一條生氣勃勃、皮質光潤、面貌一新的眼鏡蛇已作妥準備,可以進行牠日常的活動。

氣溫對眼鏡蛇影響至大。天氣一旦轉涼,牠們的行動就變得緩慢,最後甚至陷入昏睡狀態,要等到氣溫上升,牠們才稍微移動一下身體。然而,過高的溫度卻又足以致命。除了巨型眼鏡蛇以蛇為食物之外,其他眼鏡蛇主要以捕食大老鼠、耗子、青蛙、蜥蜴、雀鳥以及其他小動物來維生。一旦有獵物就擒,牠就先射出毒液,使其動彈不得。由於蛇天生沒有咀嚼食物的功能,所以牠只有把整隻動物吞下。蛇皮極具彈性,下顎更可隨意擴張,因此蛇可吞下比自己的頭大兩三倍的食物。為了在獵物充塞口部之際能夠繼續呼吸,牠會把氣管的入口向前伸,越過障礙物,一如泳客借助通氣管呼吸一般。這個時候,兩排向後彎曲的牙齒會合力把獵物推進身體裡。蛇會找一處安靜的地方,在那裡慢慢地把食物消化,也許一連幾天不再進食。事實上,眼鏡蛇能幾個月不吃東西,只靠攝取身上的脂肪來維生。

蛇生性謹慎。(可參看馬太福音10:16。)眼鏡蛇有兩種自衛方法:一是逃走,也許爬進石縫中,或者返回由鼠洞改建而成的巢穴去;二是動也不動,使敵人難以察覺。假如跟敵人狹路相逢,牠就把全身豎起,使頸部膨脹,發出嘶嘶之聲以嚇退敵人。以口咬人只是別無他法時才用上的武器。

被蛇咬傷

在非洲及亞洲的鄉郊地區,大部分被蛇咬傷的人很少向有關當局報告。可是,看來在全球各地,每年被毒蛇咬傷的人數約有一百萬之巨。就被蛇咬傷致命的百分率而言,印度可說高踞榜首——每年約有一萬人——而絕大多數更可能是被眼鏡蛇所傷。被眼鏡蛇咬傷的個案中,有百分之10是致命的。

眼鏡蛇比其他蛇類動作較慢,因此身手敏捷的獴正是捕殺眼鏡蛇的剋星。牠先向蛇撲去,經過一番左閃右避,眼鏡蛇就已被弄得疲憊不堪、不知所措。這個時候,牠從後面來一個突襲,於是輕易把眼鏡蛇的頸骨折斷。其他種類的蛇會在身體蜷作一團時發動攻擊,使人難以估計牠身體可及的範圍;可是眼鏡蛇卻把身體豎得直直,往下發動攻勢。故此,只要能估計一下牠體長所能及的距離,再加上牠的動作較為緩慢,人可以趁機脫險。

有些眼鏡蛇以射出毒液作為自衛的方法,南非的黑頸唾蛇以及在印度東北部的眼鏡蛇便是一例。牠們把身體豎直,將毒牙瞄準對方,毒液隨著噴出的空氣,化成兩陣煙霧,射程可遠達2米以外的範圍。毒液如果只沾上皮膚倒無大礙,但若射進眼睛,則可能導致暫時性失明,若不及時清洗,更可能使人永久失去視力。說來奇怪,眼鏡蛇看來總是以眼睛作為攻擊的目標。

假如你不幸被蛇咬傷,又該怎樣應付呢?蛇的兩頰有毒囊,毒液是透過牠前面兩隻短小、中空而固定的毒牙被擠壓出來的。毒牙先咬破表皮,然後把毒液注入人體,原理跟皮下注射器的作用一樣。惟一有效的藥物是抗蛇毒素,它是由四種不同的毒蛇液製煉而成的。在20世紀早期,印度是首個廣泛使用抗蛇毒素的國家。製成粉狀的抗蛇毒素無需冷藏,五年內依然有效;只要重新加進水分,即可注射入人體內。

被蛇咬傷的徵狀是傷處會出現紅腫和螫痛,人會感到視力模糊,身體搖晃不定,喉部麻痺,呼吸減慢。假如人體內有大量毒液,又不立即加以診治,這個人兩小時內便會毒發死亡。

耍蛇人

以耍弄毒蛇娛人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娛樂表演。這種玩意除了在東方流行之外,也成了西方馬戲團的表演項目之一。眼鏡蛇因為頸部形狀獨特,生性緊張,是耍蛇表演者的寵兒。此外,樣子特出如皇族蛇以及紅沙蟒也有被用來作表演的。熟練的耍蛇藝人一吹起笛子,眼鏡蛇就從籃中豎起頭來,把頸部擴張,擺出一副防衛的姿態。眼鏡蛇注視著耍蛇人的一舉一動,隨他的動作來移動,保持高度戒備。大部分眼鏡蛇的毒牙在表演前已被脫去,可是有些人卻喜歡冒險耍弄未脫牙的毒蛇。

在古代印度,巡迴表演的耍蛇人善於講述各式各樣的宗教見解和神話,使他們廣受歡迎。今天,較容易賺錢的方法是在酒店門外表演,因為這樣可以吸引到不少喜歡拍照留念的遊客。此外,有些耍蛇人更會登門造訪,向住戶解釋他的大花園最容易成為蛇類藏身地點。一旦酬金酌定,捕蛇行動隨即展開。耍蛇人迅速消失於樹叢中;接著,陣陣笛聲傳來,再過不多久,他已手裡拿著一袋蛇回來,任務遂告完成。當然,住戶應該監督工作的進行,或者至少先檢查一下他帶來的物品,以防他攜蛇行騙!

蛇科公園教益良多

蛇科公園有助加強公眾對於爬行生物的興趣。這類公園不單贊助研究工作、就預防及治療蛇咬進行教育,同時也致力保護蛇類生物,以免牠們因為人類的貪婪與無知受到傷害。人類捕殺眼鏡蛇,主要是為了那些漂亮的蛇皮,牠們可被製成皮帶、皮袋、皮鞋以及其他貴重物品。在印度,每年為供應皮革業需求而被濫殺的蛇,數目高達1000萬條。蛇被宰後必須立即剝皮。印度人以植物顏料替蛇皮上色,上蠟,有時甚至上漆,使蛇皮保持潤澤而且防水。

眼鏡蛇對人的價值極高,無法估量。由於蛇捕食老鼠和其他害蟲,牠其實保護了數以噸計的穀物免受破壞。牠的毒液則可製成抗蛇毒素、鎮靜劑以及其他許多藥物。位於孟買的塔塔癌病紀念學院現正研究以眼鏡蛇毒液對付癌細胞的效用。

跟眼鏡蛇的這次會面有令你大開眼界嗎?牠們美麗奪目、用途廣泛、生性謹慎、善於自衛。對牠們了解多一點點無疑令我們更懂得賞識在動物世界中,這個飽受誣衊的族類。

[第19頁的附欄]

對蛇的尊崇與迷信

敬奉蛇神的宗教習俗自古已有,源遠流長。當考古學家發掘到最古文明之一的摩亨約-達羅時,他們發現這裡的印璽上亦刻有蛇的圖形。從公元前三千年以降直到今日,印度的千百萬人對眼鏡蛇均懷著一種帶有迷信的敬意。饒有趣味的是,許多關於眼鏡蛇的故事其實是一些史實經人渲染歪曲之後,改編而成的神話故事。

其中一個創世「故事」講述宇宙起初如何絲毫沒有半點亮光。後來,從漆黑一片的宇宙汪洋中,光芒萬丈的神毗濕奴首先被造,接著天地陰府也相繼出現。剩下的殘餘物資則被用來造了一條巨大無比的眼鏡蛇舍沙(意思是剩餘部分)。據說,舍沙共有5至1000個頭。神像則把毗濕奴繪畫成臥在盤蜷著的舍沙身上,舍沙的眾多蛇頭更成了遮蔭的屏障。舍沙一打呵欠,地就大大震動;每到一個時代結束,舍沙就從口中噴出火與毒液來,把當時的世界消滅。

印度教的神話則提到住在納加洛克,或名帕塔拉,的陰府裡一個蛇族,稱為納加斯。猿神哈努曼聲稱在「至善時代」,人皆聖善,世上只有一種宗教,全無邪魔鬼怪,也沒有納加斯族。蛇族統管地上一切財富,牠們知識淵博,法力無邊。舍沙,亦名瓦素基,則受眾神所託,要把一湖乳液製煉成仙露,一種令人長生不老的玉液瓊漿。至於由納加斯族所掌管的陰府,則被譽為極樂之地;戰死沙場的勇士獲得保證,會在那裡享盡難以想像的福樂。

可是,神話中的眼鏡蛇卻並非全都是善良的。其中一個「故事」敘述毗濕奴的化身克里希納,跟窮兇極惡的蛇魔卡利亞之間的一場決戰。大獲全勝的克里希納在宗教圖像中被繪畫成把一隻腳踏在蛇魔的頭上。

納加斯族的女王,馬納沙,又名迪不加瑪,則是婦女爭相崇拜的對象,目的是要保護子女免受蛇咬所傷。每逢慶祝納加帕查米節時,拜蛇的虔誠信徒會把奶和血倒在蛇的神像之上以及蛇洞裡。婦女則在神殿裡崇拜和供奉石製或銀製的蛇像,為求生得男嬰。

以眼鏡蛇為題材的電影

在印度,關於眼鏡蛇的神話是十分叫座的電影題材——自1928年以來,以眼鏡蛇為題而拍成的電影共40齣之多。普遍而言,眼鏡蛇被描繪為一個維護美德,救助信徒,拔惡除奸的守護神。以伊卡達里眼鏡蛇為題的劇本尤其廣受大眾歡迎。這種蛇據稱能化身為人。牠們終生只與一個配偶廝守。假如配偶被殺,牠能夠在配偶的眼睛裡窺見兇手面貌,於是一場復仇大追蹤遂告展開。這種情節繪影繪聲,自然成為不少劇本的依據。至於電影的內容,則非常側重於蛇舞表演;當類似耍蛇者所吹出的音樂響起時,舞蹈員會模仿蛇姿起舞,有時甚至會在地上像蛇一般滑動。

一齣名為《沙克蒂》的紀錄片在印度舉行拉賈斯坦邦節時攝製。這個節日在每年八月舉行,成千上萬的拜蛇信眾會齊集於這片沙漠上。在似火的驕陽烤曬下,氣溫達到華氏122度(攝氏50度)的高溫,這些信徒一面用鐵杆鞭打自己,一面用肚腹在灼熱的沙上爬行超過兩公里,一直朝著蛇神戈加的神殿進發。戈加是公元10世紀的一位國王,據稱他曾誘騙來犯的回教徒敵軍走進一個滿布毒蛇的區域,敵軍被毒蛇所咬,最後全軍覆沒,戈加由此拯救了自己的國民。

[第20頁的附欄]

被眼鏡蛇所救

在印度的瑟斯圖爾村,有兩個家庭的確大有理由要感謝一條眼鏡蛇。1993年9月30日,大約在清晨3時50分,他們給一條眼鏡蛇的嘶嘶聲吵醒了,眼鏡蛇頓時溜出房子外。他們於是跑到田間去追趕蛇,為要將牠打死。到了清晨4時,印度中部突然發生一場可怕的地震,他們的村子頃刻給夷為平地,差不多無人生還。然而,那兩個家庭卻逃過大難,這全賴那條眼鏡蛇預先發出警告!

[第16,17頁的圖片]

亞洲眼鏡蛇的前後外觀

附圖:一條黑色的眼鏡蛇在溫暖的石頭上作日光浴時,把頸部擴張起來的姿態

[鳴謝]

Pictures on pages 16 to 20: A. N. Jagannatha Rao, Trustee, Madras Snake Park Trust

[第18頁的圖片]

黑色眼鏡蛇的前後外觀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