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變成怎麼了?
古羅馬的文明發展據稱已經登峰造極。既是這樣,羅馬人又怎麼忍心看著同胞受苦,從中取樂呢?格哈德·烏爾霍恩在《基督教和異教的衝突》一書寫道:「惟一的解釋是,羅馬人一心追求前所未有的強烈刺激。他們耽於玩樂,對一般的消遣活動已經提不起興趣,惟有尋求……獨出心裁、別處找不著的刺激。」
今天的情況也無例外。許多人都「一心追求前所未有的強烈刺激」。誠然,他們也許不會聚集在一起,觀看真實的屠殺事件或淫蕩行為。可是,他們所選擇的娛樂卻表明,他們對暴力和色情猶如著了魔似的。請看看以下一些例子。
電影。電影評論家邁克爾·梅德韋德斷言,從近年上映的電影就可以看出,製片商「對變態行為的題材有特別的偏好」。他說,「電影從業者似乎在暗示,高尚正派的電影缺乏號召力,描寫殘暴行為、精神錯亂的影片才會賣座,才吸引觀眾入場」。
由於給電視搶去了不少觀眾,製片商迫於無奈,只好不擇手段,目的是要吸引更多人上電影院。一間電影製片廠的老闆說:「我們製作的影片一定要不同凡響、轟動全場,務求勝過一般的電視節目。我們不是對血肉橫飛、充滿污言穢語的鏡頭『情有獨鍾』;可是,現今要開拍一部叫座的電影,這些鏡頭又怎少得了呢。」事實上,許多人對電影的暴力鏡頭已經司空見慣,就連對鮮血淋漓的畫面也無動於衷。電影導演埃倫·帕庫拉說:「觀眾對特技效果變得麻木了。銀幕上的死亡人數增至四倍,炸藥的消耗量驟然上升,但觀眾還是面不改色。他們一味貪求官能上的刺激,樂此不疲。」
電視。今天,在世界許多地方,包括巴西、歐洲和日本在內,電視台常常播放露骨的性愛鏡頭。在一年內,美國的一般電視觀眾就看到1萬4000個涉及性行為的畫面。一組研究人員報導,「刻意描寫裸體色情的節目有增無已,完全沒有減退的跡象。亂倫、性虐待狂和獸姦一度是忌諱的話題,如今竟成了牟取暴利的節目題材,還在電視黃金時間播放。」
據《美國剪影》一書所載,電視節目肆無忌憚地渲染性行為,處理手法別有一套。該書指出:「色情節目最吃得開。……電視網絡和製片公司發覺,觀眾大都看得津津有味,只有少數人感到憤慨。他們於是放寬尺度,逐漸衝破清規戒律,明目張膽地描寫色情,從而擴大市場、增加產品銷量。」
電視遊戲。今天,令人毛骨悚然、渲染虐待狂的電視遊戲大行其道;相形之下,早期的電視遊戲(例如Pac-Man和Donkey Kong等)就有如小巫見大巫,結果被淘汰出局。瑪莎·金德教授指出,這些遊戲「比電視節目和電影還要糟」。它們向玩遊戲的人暗示,「要控制大局,就非用暴力不可」。
在輿論壓力下,美國一個大廠商開始給電視遊戲定級。貼上「MA-17」標籤的遊戲專供「成人」使用,未滿17歲的年輕人禁玩。遊戲內容可能包括激烈的暴力、淫穢的行為,還有不堪入耳的下流話。可是,有些人卻擔心,貼上「成人」標籤只會增添遊戲的吸引力。一個熱中於電視遊戲的年輕人說:「假如我只有15歲,一看見貼上『MA-17』標籤的遊戲,我就會不惜代價,也要把遊戲弄到手。」
音樂。審查過流行音樂的歌詞後,一份雜誌聲稱,到1995年的末了,在40張最暢銷唱片當中,只有10張的歌詞不含污言穢語,不標榜吸毒、暴力和放蕩行為。《聖路易郵報》報導,「為青少年而設的音樂,大部分都公然鼓吹虛無主義。有的[歌曲]不但挑起人的憤怒、了無指望的感覺,還灌輸不良意識,使聽者覺得世界一片灰暗、人生注定失敗。可惜,有些青少年卻對這類歌曲趨之若鶩。」
死亡重金屬電子搖滾樂、「粗啞」搖滾樂和幫派吟快板音樂,似乎肆意渲染暴力。據《舊金山紀事報》報導,「熟悉娛樂界內幕的人士大都預測,作風極度駭人的樂隊不久就會嶄露頭角,甚至紅得發紫。」在澳大利亞、歐洲和日本,頌揚憤怒、讚美死亡的歌曲目前正大為流行。誠然,有些樂隊已經「從善如流」,演唱一些正派的歌曲。可是,《舊金山紀事報》卻指出,「市場調查透露,正派的音樂幾乎無人問津」。
電腦。電腦對人用處很大,這種工具無疑深具價值。不過,有些人卻利用電腦網絡傳播誨淫資訊。且舉例說明。據《麥克林雜誌》報導,電腦的色情資訊「圖文並茂,從怪誕的戀物狂到賣淫,以至戀童癖,無所不包。許多成人看後,都不禁大驚失色,他們的孩子就更不用說了」。
讀物。暢銷書多半以色情和暴力掛帥。最近在美國和加拿大,「聳人聽聞的小說」風靡一時,故事內容恐怖異常,讀後令人心寒。出版商竟然把小至8歲的孩童納為推銷對象。黛安娜·韋斯特在《紐約教師》雜誌撰文評論,這類書刊「使幼小的心靈變得麻木,心智還沒發育成熟,就慘遭扼殺了」。
美國全國關注電視暴力聯盟的一篇研究報告透露,在香港、日本和美國,許多連環漫畫冊都以「殘酷激戰、『食人生番』、殺人斬首、撒但崇拜、淫辱婦女和褻瀆言詞」為號召。全國關注電視暴力聯盟的研究主任托馬斯·拉德基醫生說:「這些連環圖繪影繪聲地描述激烈的暴行、墮落的情慾,逼真得令人咋舌。由此可見,人們多麼自甘墮落啊!」
務要謹慎
當今世上,色情和暴力顯然掀起了一陣陣熱潮,從娛樂界所提供的節目可見一斑。情況跟使徒保羅所描述的大同小異:「他們喪盡道德感,就恣意耽於放蕩的行為,存著貪心做出各樣不潔的事。」(以弗所書4:19)今天,許多人都轉而尋求有益的娛樂,他們大有理由這樣做。你也是這樣做嗎?要是這樣,你會很高興知道,有益的娛樂是可以找到的。下篇文章會說明這點。
[第5頁的附欄或圖片]
電視可以『害人不淺』
1939年,美國紐約市舉行世界博覽會,電視首次公開露面。在場的一個記者懷疑這個新發明『無甚作為』。他說:「人家要看電視,就得坐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問題是,美國一般家庭都抽不出時間這樣做。」
他的看法簡直大錯特錯!據說,到中學畢業的時候,美國一般學生看電視的時間比上課時間還要多百分之50。馬德琳·萊文博士在《觀看暴力》一書聲稱,「兒童電視迷比非電視迷更容易尋釁鬧事、灰心沮喪、增加體重。反過來,不沉迷看電視的孩子就較有想像力、富於憐憫,學業表現也強多了。」
她提出什麼建議?「做父母的必須讓兒童知道,像其他家用電器一樣,電視有其獨特的用處。我們吹乾頭髮後,不會讓吹風機不停地開著。麵包片撲地一聲跳起,我們就不會讓烘麵包機繼續開著。我們知道這些器具各有獨特的用處,也曉得在什麼時候把它們關掉。照樣,孩子也需要認識電視的獨特用處,明白看電視要適可而止。」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世界各地的娛樂活動
《儆醒!》請不同國家的通訊員講述當地娛樂的趨勢。以下是他們的評論。
巴西:「電視節目越來越腐化墮落。做父母的大都外出工作,兒女往往無人照管,惟有看電視自娛。描繪玄祕術的電腦光碟、渲染野蠻暴力的電視遊戲風行全國。」
捷克共和國:「共產政權垮台後,前所未見的文娛活動,連同西方的電視節目,就如洪流般漫溢全國,色情商店也紛紛湧現。年輕人常常流連迪斯科、彈子房和酒吧。他們深受五光十色的廣告所迷惑,又常常給同輩牽著鼻子走。」
德國:「真可嘆,由於工作過勞,許多家長都沒有閒心為兒女安排消遣,年輕人惟有找同輩一起玩樂。有的青少年離群獨處,沉迷於電腦遊戲。其他年輕人參加通宵達旦的狂歡舞會,縱情吸毒。」
日本:「連環漫畫冊是年輕人和成年人最喜愛的消遣讀物。漫畫內容肆意描繪暴力、性不道德,又充滿污言穢語。賭博也相當普遍。電話俱樂部以滿足男性的情慾為號召,大登廣告。妙齡女郎竟然打電話給這樣的俱樂部,情況實在令人不安。有的年輕女子致電俱樂部只是為了好玩。其他少女打電話同男子約會,並索取報酬。不少事例表明,她們甚至淪落到賣淫的地步。」
尼日利亞:「在西非,未受管制的錄像影院到處湧現。這些簡陋的影院經常放映猥褻、恐怖的錄像帶,人人都可以入場觀看,包括兒童在內。此外,本地製作的電視影片一般以通靈術掛帥。」
南非:「通宵達旦的狂歡舞會蔚成風氣,在這些場合毒品往往唾手可得。」
瑞典:「瑞典的酒吧和夜總會都生意興隆,這些場所往往成了罪犯和毒販的淵藪。電視節目和錄像帶不但渲染暴力和性不道德,還大力鼓吹通靈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