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改變了你嗎?
「世界的一扇窗。」有人用這句話形容電視。在《顯像管——美國電視的演變》這本書中,作者埃里克·巴爾諾指出,早在1960年代早期,「對大部分人來說,電視已成為他們觀看世界的窗戶。從這扇窗看到的景象似乎就是世界。人們相信所看到的事物既真實又全面。」
不過,普通的一扇窗在呈示景物方面不能有所選擇;窗不能決定光暗及景物的角度,也無法突然改變景物以求保持你的興趣。但電視卻辦得到。關於你所觀看的東西,這些因素以戲劇性的方式影響到你的感覺和你所獲得的結論,然而,這一切均受製作電視節目的人所控制。甚至最不偏不倚的新聞節目及紀錄片也受到這樣的影響,即使完全不是蓄意的。a
誘人能手
往往,控制電視的人明目張膽地設法影響觀眾。就以廣告為例,他們差不多能夠盡量運用一切誘人的噱頭,務求挑起你的購買慾。顏色。音樂。俊男美女。色情。優美的地點。他們的伎倆數之不盡,並且深諳使用之法。
一位前任廣告行政人員撰文論及他在這行業的15年經驗,說:「我獲知人能夠通過傳媒(例如電視)直接訴諸觀眾的腦子,然後像冥界的魔術師一樣,把影像留在他們的腦海中,使人們做出一些他們可能從未想過要做的事。」
早在1950年代,事實已表明電視操有巨大的力量。一間年賺5萬美元的唇膏公司開始在電視賣廣告。兩年內,營業額直線上升至每年450萬美元!一間銀行在一個大受婦女歡迎的電視節目裡宣傳本身的服務,之後竟突然獲得了1500萬美元的存款。
今天,美國人平均每年觀看超過3萬2000個廣告。廣告利用人的感情去引誘人。正如馬克·克里斯平·米勒在《掙脫不開——電視的文化》一書中寫道:「我們真的受到我們觀看的東西所控制。廣告充斥我們的日常生活,不斷地影響我們。」他補充說,「正因為這種控制難於察覺,故此十分危險。除非我們學會辨認廣告所操的影響,否則廣告就會得逞。」
不過,電視所推銷的並不只是唇膏、政治觀點及文化。電視也推銷道德——或不道德。
電視與道德
美國電視越來越頻常描繪性愛行為,然而,很少人會對此感到意外。1989年《新聞學季刊》刊登的一項研究透露,在66個電視黃金小時中,不論是暗示、口頭提及或實際描繪,總共有722個與性愛行為有關的場合。性愛行為由愛撫以至性交、手淫、同性戀及亂倫不等。這意味到平均每小時便有10.94個性愛場面!
這種情況並非美國所獨有。法國的電視劇集露骨地描繪性虐待行為。意大利的電視則播放脫衣女郎的表演。西班牙電視在深夜播映暴力及色情電影。類似的情形不勝枚舉。
暴力是另一類型的電視不道德。在美國,《時代》雜誌的一位電視影評家最近評論一連串的恐怖電視節目,並稱讚劇情「恐怖得幽默」。這些節目描繪斬首、肢解、將人刺穿及魔鬼纏身等情景。當然,大部分的電視暴力節目均沒有這麼可怖,因此觀眾較易視之為無傷大雅。不久之前,西方電視節目在西非洲象牙海岸一個僻遠的鄉村中作播放示範時,一位感到困惑的老人不禁問道:「為什麼白人總是用刀、槍和拳頭互相攻擊?」
當然,答案就是,電視節目製作人和贊助商要播映觀眾所喜歡看的節目。暴力對觀眾深具吸引力。色情也一樣。因此,電視大量提供暴力及色情節目——但卻避免一時播放過多,否則便會引起觀眾反感。正如唐娜·麥克羅根在《黃金時間,我們的時間》一書中寫道:「大部分最受歡迎的節目都在對話、性愛、暴力或題材方面盡量大膽;一旦達到最大限度,便會稍為收斂。於是,大眾就能夠逐漸接受另一個新的限度。」
例如,大眾一度認為同性戀這個題材超越了品味高尚的電視節目的「限度」。可是,一旦觀眾看慣了,就能夠接受更多這類題材。一位法國新聞從業員斷言:「今天,沒有製作人膽敢把同性戀描述為反常行為。……反之,令人奇怪的是社會及社會不容異己的態度。」在1990年,美國有線電視在11個城市首次播映「男同性戀者連續劇」。該節目含有男子與男子同床的鏡頭。節目的製作人告訴《新聞週刊》,這些場面是由男同性戀者設計的,「目的是要減低人們對同性戀的敏感程度,使他們明白我們與其他人並無差別。」
幻想與現實
在《新聞學季刊》發表的研究的主持人指出,由於電視幾乎從不顯示不正當性行為的後果,所以,「經常大量播映令人想入非非的性愛鏡頭」就等於進行散播假資料。他們引述另一項研究所獲致的結論,認為電視連續劇最大力鼓吹的信息是:性愛是給未婚人士享受的,沒有人會因此染病。
你所知的世界是這樣的嗎?婚前性行為不會導致青少年懷孕,也不會染上性病嗎?進行同性戀及雙性戀行為,但卻不怕染上愛滋病?使用暴力及嚴重傷害他人身體,英雄總是大獲全勝,壞人則一敗塗地——但時常雙方都離奇地安然無恙?電視塑造出一個世界,其中角色所採取的行動都不用負什麼後果。良心、道德和自制的定律通通被即時獲得滿足的定律取而代之。
顯然,電視並不是「世界的一扇窗」——最少所顯示的並不是真實的世界。事實上,最近有一本關於電視的書出版,書名是《脫離現實的工業》。作者在書中斷言,電視已「成為我們生活上最強大的力量之一。結果,電視不但界定了現實是什麼,而且也把現實和非現實之間的區別及界線除去。」
對那些認為自己不受電視影響的人來說,上述一段話也許聽起來好像危言聳聽。有些人反駁道:『我並不相信我所看見的每一件事。』不錯,我們或許並不輕信電視。可是,專家提出警告,電視以巧妙的方式利用我們的感情,而這種一律表示懷疑的態度未必就能夠保護我們。正如一位作者論道:「電視最厲害的伎倆之一,就是使我們毫不察覺我們的精神機能受到多大的影響。」
電視的影響力
據《1990年大不列顛年鑑》報導,美國人平均每日花七小時二分鐘看電視。另一項較保守的估計將這個數字調低至約每日二小時,但這仍等於在一生中花七年的時間看電視。人們既花這麼多時間看電視,試問又怎會不受其影響呢?
我們有時讀到,有些人無法把電視和現實分開,這實在不足為怪。《傳媒、文化及社會》這本英國雜誌所發表的一項研究透露,電視的確令某些人「對現實世界產生另一種看法」,使他們以為他們對現實一廂情願的願望就是現實本身。其他研究,例如由美國國家精神健康中心所主辦的,看來也支持這些結論。
電視既然能夠影響大眾對現實的看法,又怎會不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行為呢?正如唐娜·麥克羅根在《黃金時間,我們的時間》一書寫道:「每逢大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不理會行為或言談上的禁忌,我們便會覺得自己也大可以不受約束。同樣,當……性濫交成了家常便飯,或者一個硬漢角色提及自己使用避孕套,我們也會受到影響。在每一個事例上,電視就如一面鏡子——其影響在日後才出現——顯示出我們可以被說服自己是怎樣的人,於是便在大致上成為怎樣的人。」
顯然,隨著電視時代的冒升,社會上的不道德與暴力也相應地激增。這僅是巧合嗎?絕不然。一項研究透露,在三個國家裡,惟獨有了電視之後,犯罪率和暴力事件才增加。越早有電視,犯罪率就越早增加。
令人吃驚的是,雖然許多人看來認為電視是使人鬆弛的消遣,但電視甚至連這點也做不到。在13年間對1200件物品所作的研究發現,在各式各樣的消遣中,看電視最不能使人鬆弛。反之,電視令觀眾既被動又緊張,並且無法集中精神。此外,人在長期觀看電視之後,心情會比他們開始觀看時更壞。與之相比,閱讀使人更鬆弛、情緒更好,也更能夠集中精神!
但是,無論閱讀好書有多大裨益,電視這個偷竊時間的能手可以很輕易地把書本推開。紐約市初次引進電視之後,不久各公立圖書館的書本外借數目就報跌了。當然,這並不是說人們會放棄閱讀。然而,曾有人說,現在的人不像以前那麼有耐性閱讀,而且,若不受到鮮明的意象所刺激,他們的注意力很快便會消退。統計數字及研究或許不支持這種未確定的猜疑。可是,既然電視娛樂被設計成每分每秒把甚至我們最短的注意力也吸引住,我們若經常受其縱容,那麼我們個人思想的深度及自律能力會有什麼損失呢?
電視兒童
可是,鑑於電視對兒童的影響,這個問題變得真正緊急。以一般而論,電視能夠影響到成人的地方,就肯定能夠影響到兒童,而且情形只有更甚。畢竟,兒童較易相信在電視所看見的幻想世界。德國一份報章(Rheinischer Merkur/Christund Welt)引用一項新近的研究,聲稱兒童時常「無法把現實生活與他們在螢光幕所見的世界分辨出來。他們把在非現實世界所看見的事物轉移到現實世界裡來。」
過去幾十年來進行的三千多項科學研究均一致同意,電視的暴力節目對兒童及青少年有不良影響。美國兒科學會、國家精神健康學會及美國醫藥協會等著名機構均同意,電視暴力節目會令兒童表現好勇鬥狠及反社會的行為。
研究也產生其他使人不安的結果。例如,兒童發胖與過量看電視有關。這看來基於兩個原因。(1)兒童花許多小時在電視前呆坐而不去活動和玩耍。(2)電視廣告輕而易舉地向兒童推銷使人發胖而又沒有營養價值的零食。其他研究則認為,兒童若過量觀看電視,在學校的成績就不會好。《時代》雜誌最近報導,許多精神病專家及教師把兒童閱讀技巧及學校成績的退步歸咎於電視,雖然這個結論引起了頗大爭論。
時間再次是一個重要因素。到中學畢業,平均每個美國兒童已在電視機前花了1萬7000小時,而他們上學的時間卻只有1萬1000小時。對很多兒童而言,看電視即使不是他們的主要活動,也是主要的閒暇活動。《國家父母教師協會對父母說話:如何令兒女獲得最佳教育》一書指出,在第5班(10歲)的兒童中,有一半每天花4分鐘閱讀,但卻花130分鐘看電視。
歸根究柢,關於電視對兒童及成人所形成的威脅,可能很少人會認真提出異議。但是這意味到什麼呢?父母應當禁止人在家裡看電視嗎?一般人應當將電視機丟掉或藏在閣樓裡,以免受其影響嗎?
[腳注]
a 請參看《儆醒!》(英文版)1990年8月22日刊「你真的能夠相信新聞嗎?」一文。
[第7頁的精選語句]
「為什麼白人總是用刀、槍和拳頭互相攻擊?」
[第9頁的圖片]
關掉電視,打開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