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第9章注釋
自己的城 指迦百農,耶穌在加利利一帶傳道時以這座城為基地。(太4:13;可2:1)迦百農距離拿撒勒、迦拿、拿因、伯賽大等城鎮都不遠。耶穌在拿撒勒長大;在迦拿把水變成酒;在拿因把一個寡婦的兒子復活;在伯賽大一帶施行奇跡讓大約5000個男子吃飽,並使一個盲人重見光明。
看到他們的信心 經文使用「他們」這個詞,表明耶穌留意到,不只是那個癱瘓的人,其實整群人都有很大的信心。
孩子 耶穌用這個稱呼來表達親切和喜愛之情。(提後1:2;門10)
哪一樣比較容易 說「你的罪赦免了」比較容易,因為不用提出任何可見的證據來支持這個說法。不過,說「起來,走吧」,耶穌就需要施行一個奇跡,讓所有人清楚看出他也有權赦罪。這個記載和以賽亞書33:24都將疾病跟罪聯繫起來。
人子 見太8:20的注釋。
赦罪—— 這裡的破折號顯示,耶穌的話只說到一半,他就在眾人眼前治好了那個人,有力地證明了自己說的話。
收稅處 又譯「稅關」。這可能是一個小型建築物或崗亭,收稅人坐在裡面,對出口、進口或商人攜帶過境的貨物徵稅。馬太的收稅處設在迦百農城裡或附近。
來跟隨我吧 見可2:14的注釋。
用餐 見可2:15的注釋
收稅人 見太5:46的注釋。
罪人 聖經表明所有人都是有罪的。(羅3:23;5:12)因此,這個詞在這裡顯然特指那些因慣常犯罪而聲名狼藉的人,他們犯的可能是違反道德的罪,也可能是違反法律的罪。(路7:37-39;19:7,8)這個詞也可以用來指外族人。法利賽派的人還用這個詞來指那些沒有遵守拉比傳統的猶太人。(約9:16,24,25)
我要的是憐憫,不是祭牲 耶穌曾兩次提到來自何西阿書6:6的這句話(這裡以及太12:7)。馬太成為耶穌的親密夥伴之前是個受人鄙視的收稅人,在四本福音書的執筆者當中,只有他記錄了這句話,也只有他記錄了不憐憫人的奴隸這個比喻。(太18:21-35)馬太寫的福音書讓人清楚看出,耶穌曾不止一次向人說明,獻上祭牲固然重要,但也要對人表現憐憫。
常常禁食 見太6:16的注釋。
新郎的朋友 直譯「新房之子」。原文是個慣用語,指的是婚禮的賓客,特別是新郎的朋友。
酒裝在……皮袋裡 在聖經時代,人們常用動物的皮製成的皮袋裝酒。(撒上16:20)這些皮袋是用綿羊或山羊等家畜的整張皮製成的。舊皮袋會越來越硬,失去彈性。新皮袋則有彈性,可以延展,因此能夠承受新酒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氣壓。(另見詞語解釋「酒袋」)
一個會堂主管 根據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的平行記載,會堂主管的名字叫崖魯。(可5:22;路8:41)
向他下拜 又譯「向他表示敬意」。(另見太8:2的注釋)
流血病症 看來指一種月經淋漓不盡的慢性病。按照摩西法典,這個女人因這種病症而處於不潔的狀態,因此她不該觸碰別人。(利15:19-27)
女兒 在聖經裡,耶穌只有這一次稱呼一個女人為「女兒」。耶穌這樣做,也許是因為情況特殊,而且當時這個女人正「顫抖著」。(路8:47)耶穌這樣親切地稱呼她,不是因為她的年齡,而是想表達對她的慈愛和關心。
沒有死,只是睡著了 見可5:39的注釋。
大衛的子孫 這兩個人稱呼耶穌為「大衛的子孫」,表明他們相信耶穌是大衛王位的繼承人,因此就是彌賽亞。(另見太1:1,6的注釋)
教導……傳講 見太4:23的注釋。
好消息 見太4:23的注釋。
憐憫 在希臘語中,譯作「憐憫」的動詞splag·khniʹzo·mai是用來描述同情的詞語中程度最深的一個。這個詞跟意思為「腸子」的詞splagʹkhna有關,往往用來描述人最深處的感覺,一種強烈的情感。
被人剝削 這個希臘語詞原本的意思是「被……剝皮」,這讓人想到綿羊遭到野獸襲擊時,或者在有刺的灌木叢和尖銳的岩石中行走時,皮被撕扯開來的樣子。後來,這個詞用來比喻人受到「虐待」「欺凌」或「傷害」。
無依無靠 又譯「被四處丟棄」。這個詞讓人想到綿羊遭到遺棄後無助、疲累的情況,比喻民眾無人關心、困苦無助、沮喪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