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第7章注釋
用不潔的手,就是沒有洗過的手 馬可在本節經文以及第3和第4節的解釋,對那些不熟悉「不潔的手」這個詞,或不了解猶太人的洗手儀式的讀者應該很有幫助。(另見「馬可福音簡介」)這種洗手儀式是為了遵循傳統,而不是出於衛生的考慮。後來寫成的《巴比倫塔木德》說,飯前不洗手就等同於跟娼妓發生關係,還說輕看洗手的人會「從世上被連根拔起」。
洗手 摩西法典規定,祭司無論是在祭壇前服務還是進入會幕,都要先洗手洗腳。(出30:18-21)不過,正如馬可福音7:2的注釋說明的那樣,在耶穌的時代,法利賽派和其他猶太人在舉行潔淨禮時都墨守前人的傳統。在四福音書中,只有馬可福音提到這種洗手儀式要求人「洗手到手肘」。
用水使自己潔淨 很多古抄本在這裡使用了希臘語詞ba·ptiʹzo,意思是「使……浸入[水中]」。這個詞在大部分情況下指基督徒的浸禮,不過在路加福音11:38,這個詞用來指源自猶太傳統的各種繁雜重複的潔淨禮。其他一些古抄本在這裡用的則是希臘語詞rhan·tiʹzo,意思是「灑……」或「為了使……潔淨而灑……」。(來9:13,19,21,22)無論哪一種抄本的寫法是正確的,基本意思都一樣:虔誠的猶太人如果不先舉行某種潔淨禮就不會吃飯。在耶路撒冷有考古證據顯示,當時的猶太人會舉行沐浴禮。這個發現表明,「用水使自己潔淨」也可以翻譯成「使自己浸入[水中]」,但前提是原文用的是ba·ptiʹzo這個動詞。
為……施行浸禮 又譯「把……浸入水中」。希臘語是ba·pti·smosʹ,在這裡用來描述耶穌時代虔誠的猶太人舉行的潔淨禮。他們會為進餐時使用的杯、壺、銅器「施行浸禮」,也就是把它們浸入水中。
虛偽的人 見太6:2的注釋。
科珥班 希臘語是kor·banʹ,源自希伯來語詞qor·banʹ,意思是「祭物」。這個希伯來語詞常常出現在利未記和民數記,既可以指有血的祭物,也可以指沒有血的祭物。(利1:2,3;2:1;民5:15;6:14,21)相關的希臘語詞kor·ba·nasʹ出現在馬太福音27:6,譯作「聖殿的寶庫」。(另見太27:6的注釋)
奉獻給上帝的禮物 抄經士和法利賽派的人主張,一個人如果把金錢、產業等東西預留出來,作為奉獻給上帝的禮物,這些東西就屬於聖殿了。按照這個傳統,做兒子的只要聲稱某個東西是為聖殿預留的,就可以把這份要奉獻給上帝的禮物留為己用。看來有些人為了逃避贍養父母的責任,就用這種方式奉獻自己的財產。(可7:12)
有些古抄本在這裡有以下的話:「有耳朵可聽的,都應當聽。」不過,這句話並沒有出現在早期的重要抄本裡。所以,馬可福音的原文顯然沒有這句話。但馬可的確在上帝的指引下寫過一句類似的話。(可4:9,23)有些學者認為,一個抄經士把馬可福音4:9,23的話抄在了這裡,用來呼應第14節的話。(另見附錄A3)
這樣,他表明所有食物都是潔淨的 根據希臘語原文,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耶穌接著上文說的話。但一般認為,這是馬可在總結耶穌剛剛說完的話有什麼含意。這句話不是說,耶穌宣稱猶太人現在可以吃那些被摩西法典定為不潔的食物了。法典在耶穌犧牲之前一直有效;為了理解馬可的話,一定要考慮這個歷史背景。(利11章;徒10:9-16;西2:13,14)墨守傳統的宗教領袖覺得,如果一個人用餐前不先舉行繁複的潔淨禮,就連「潔淨」的食物也會使他不潔。但這些潔淨禮並不是法典要求的。所以馬可的意思顯然是,耶穌是在宣稱,摩西法典定為「潔淨」的食物,不會只因為一個人沒有根據前人的傳統舉行繁複的洗手儀式,就使他受到玷污。此外有些人認為,馬可的這句話也是在說,耶穌當時的話對日後的基督徒有什麼意義。馬可寫下福音書時,彼得已經在一個異象裡聽到了一句話,意思跟馬可在這裡說的話差不多。當時有聲音對彼得說,從前那些被摩西法典定為污穢不潔的食物,已經被上帝「視為潔淨」了。(徒10:13-15)無論是哪一種理解,這句話看來都是馬可在上帝的指引下對耶穌的話進行的總結,而不是耶穌說的話。
淫亂 見太15:19的注釋。
通姦 這裡的原文是複數。(另見詞語解釋)
無恥的行為 又譯「肆無忌憚的行徑」。希臘語是a·selʹgei·a,指的是嚴重違反上帝法律的行為,而且當事人厚顏無恥、明目張膽地顯出蔑視的態度。(另見詞語解釋)
眼紅別人 直譯「眼睛不好」或「眼睛邪惡」。在這裡,希臘語原文「眼睛」代表人的意圖、傾向和感情。「眼紅別人」也可以翻譯為「嫉妒」。(另見太6:23;20:15的注釋)
希臘人 這個女人不是以色列人,她的祖籍可能是希臘。(另見詞語解釋)
敘利亞的腓尼基 希臘語原文是一個詞,由「敘利亞」和「腓尼基」兩部分組成。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名稱,很可能是因為腓尼基曾是羅馬行省敘利亞的一部分。(另見太15:22的注釋,這節經文把這個女人稱為「腓尼基」婦女或「迦南」婦女)
兒女……小狗 根據摩西法典,狗是不潔的動物,因此在聖經中「狗」這個詞常常帶有貶義。(利11:27;太7:6;腓3:2;啟22:15)不過,馬太(15:26)和馬可在記載耶穌這段對話時都用了一個指小形式的詞,意思是「小狗」或「家養的狗」。這也許顯示,耶穌當時用的詞是外族人對家養寵物的暱稱,這樣的用詞讓耶穌所作的對比沒有那麼尖銳。他把以色列人比作「兒女」,把外族人比作「小狗」,顯然是想說明一個優先次序。在既有孩子又有小狗的人家,食物通常會先給孩子。
一個有言語障礙的聾人 只有馬可提到,耶穌治好了這個有言語障礙的聾人。(可7:31-37)
把他帶到遠離人群的地方 這不是耶穌給人治病時的慣常做法。耶穌這樣做可能是不想讓這個人覺得難堪。他想要用最仁慈的方式幫助這個人。
吐唾沫 當時有些猶太人和外族人認為吐唾沫是一種治病的方法,有些則認為這個動作表示病人將會得到醫治。所以,耶穌吐唾沫可能只是為了讓那個人知道他即將得到醫治。無論如何,耶穌並不是把自己的唾液當作天然的藥物。
深深嘆息 馬可常常提到耶穌的感受,這些細節可能是感情豐富的彼得告訴他的。(另見「馬可福音簡介」)譯作「深深嘆息」的希臘語動詞可能指邊嘆息邊禱告,這表明耶穌不但非常同情那個人,甚至為全人類遭受的苦難而感到痛苦。羅馬書8:22提到受造的眾生一起「呻吟」,原文就用了一個相關的動詞。
厄法塔 原文的希臘語詞是由希伯來語轉寫而成的。有人認為,這個詞源自一個希伯來語詞詞根,而後者在以賽亞書35:5譯作「開通」。耶穌用的這個詞肯定給當時在場的一個人(也許是彼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人後來可能把耶穌的原話告訴了馬可。聖經只有幾次直接引用耶穌的原話,類似的例子是「塔利塔·庫米」。(可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