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第2章注釋
五旬節 希臘語是pen·te·ko·steʹ,意思是「第50[天]」。在《希臘語經卷》裡,這個詞用來指《希伯來語經卷》提到的「收割節」(出23:16)和「七七節」(出34:22)。這個節日是在一段為期七週的收割時期結束時慶祝的。在這段收割時期,人們會先收大麥,再收小麥。以色列人會在猶太曆尼散月十六日獻上一捆初熟的大麥,從那天開始計算,第50天就是五旬節。(利23:15,16)根據猶太曆,五旬節的日期是西彎月六日。(另見附錄B15)跟這個節日有關的指示記載在以下經文:利未記23:15-21;民數記28:26-31;申命記16:9-12。每年的五旬節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和歸信猶太教的人從遠方來到耶路撒冷。這個節期的一個目的是,鼓勵上帝的子民慷慨仁慈地對待各種各樣的人,無論他們有怎樣的身分地位或背景,包括奴僕、自由人、窮人、孤兒、寡婦、利未族人和外族居民。(申16:10,11)公元33年五旬節,各種各樣的人聚集在耶路撒冷,基督徒會眾在這樣的場合誕生確實非常理想,因為會眾的使命就是向所有人「傳講上帝令人驚嘆的作為」。(徒1:8;2:11)猶太人傳統上認為,上帝在西奈山把法典賜給以色列人的那一天,就是後來的五旬節。當時是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的第3個月(西彎月)的起頭,他們在西奈山聚集並接獲法典,成為上帝挑選的子民。(出19:1)當年摩西奉派以居間人的身分,協助以色列人跟上帝訂立法典之約;現在耶穌基督同樣以居間人的身分,帶領「上帝的以色列」這個新國族跟上帝訂立新約。(加6:16)
外語 希臘語是glosʹsa。在聖經裡,這個詞可以指舌頭這個跟說話有關的器官。(可7:33;路1:64;16:24)不過,這個詞也可以用作比喻,指某種語言或說某種語言的人。(啟5:9;7:9;13:7)使徒行傳2:3也使用了這個希臘語詞,經文描述「舌頭般的東西,好像火苗」,出現在人們眼前。這些「舌頭般的東西」分別停留在每個門徒的頭上,他們就開始說起各種外語來,這兩件事清楚顯示上帝已經把神聖力量傾注在他們身上了。(另見詞語解釋「說外語」)
我們各人家鄉的語言 直譯「我們自己生來所用的語言」。這裡譯作「語言」的希臘語詞是di·aʹle·ktos。(另見徒2:4的注釋)當時,大多數聽門徒說話的人可能都會說一種國際通用的語言,也許是希臘語。此外,他們既然是「虔誠的猶太人」,也可能聽得懂希伯來語,因為耶路撒冷聖殿裡的崇拜活動都是用希伯來語舉行的。(徒2:5)不過,這些人聽到有人用他們從小就熟悉的語言傳講好消息,就特別受到吸引。
亞細亞行省 見詞語解釋「亞細亞」。
歸信猶太教的人 見太23:15的注釋。
甜酒 又譯「新酒」,希臘語是gleuʹkos。這個詞在《希臘語經卷》裡只出現過這一次,指的是甜的新釀的酒,也就是仍在發酵的葡萄酒。
上午9點 直譯「第三個小時」。公元1世紀的猶太人認為,白天有12個小時,從大約早上6點日出的時候開始計算。(約11:9)這樣算來,「第三個小時」大約是上午9點,「第六個小時」大約是中午12點,「第九個小時」大約是下午3點。由於當時並沒有準確的計時工具,人們在記述事情時,通常只會給出事件發生的大概時間。(約1:39;4:6;19:14;徒10:3,9)
在最後的日子 日子,又譯「時期」。彼得在這裡引用的是約珥的預言,但他在上帝指引下使用了「在最後的日子」這個詞組,而不是「這件事以後」,後者是這個預言在希伯來語原文中以及《七十子譯本》中的用詞。(珥2:28[在《七十子譯本》裡是3:1])神聖力量在五旬節傾注下來時,約珥的這個預言就應驗了。因此,彼得提到的「最後的日子」已經開始,而他使用的這個詞組也顯示,緊接著這段時期之後會有「耶和華輝煌的大日子」。看來「耶和華……的大日子」一到,「最後的日子」就會結束。(徒2:20)當時彼得說話的對象是猶太人和歸信猶太教的外族人,所以他這番話首次應驗時肯定跟這些人有關。彼得的話看來表明,當時的猶太人正生活在猶太制度「最後的日子」,而那個制度是以耶路撒冷為崇拜中心的。在此之前,耶穌也曾預告耶路撒冷和其中的聖殿會被摧毀。(路19:41-44;21:5,6)公元70年,耶穌預告的毀滅果然臨到。
我的……神聖力量 這裡譯作「神聖力量」的希臘語詞是pneuʹma(普紐馬)。這句話引自約珥書2:28,其中跟pneuʹma對應的希伯來語詞是ruʹach(魯阿)。這兩個詞所指的事物,通常都是肉眼看不見卻能產生看得見的效果的。(另見詞語解釋「魯阿;普紐馬」)
各種各樣的人 又譯「所有種類的人」,直譯「所有血肉之軀」。這裡的希臘語詞sarx(常常譯作「人」和「血肉之軀」)指的是活著的人,因此「所有血肉之軀」可以指全人類。(另見約17:2的注釋)不過在本節經文,直譯為「所有血肉之軀」的希臘語詞組並不是泛指所有人。當時上帝並沒有把神聖力量傾注在全人類身上,甚至也沒有傾注在所有以色列人身上,所以這個詞組指的不可能是世上的每一個人。既然經文說上帝把神聖力量傾注在「兒女」「年輕人」「老年人」和「男僕女僕」身上,可見這個詞組指的是各種各樣的人。(徒2:17,18)一般譯作「所有」的希臘語詞(pas)在這裡的用法跟在提摩太前書2:3,4類似,那節經文說上帝的旨意是要「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得救」。(另見約12:32的注釋)
受上帝啟示發言 又譯「講預言」,希臘語是pro·phe·teuʹo,字面意思是「說出來」。在聖經裡,這個詞指宣講來自上帝的信息。儘管這個詞常常有預告未來的含意,但這並不是其基本意思。這個希臘語詞也可以指,在上帝的啟示下辨明並說出某件事。(另見太26:68;可14:65;路22:64的注釋)使徒行傳這裡的經文記載,神聖力量推動一些人發言。他們傳講耶和華在過去和將來「令人驚嘆的作為」,在這個意義上他們成為至高主宰的發言人。(徒2:11)跟希臘語詞pro·phe·teuʹo對應的希伯來語詞也有類似的意思。一個例子是出埃及記7:1中的「先知」一詞(腳注譯法),經文說亞倫會做摩西的「先知」,意思是亞倫會代表摩西發言,而不是說他會預告未來。
老年人 又譯「較年長的男子」或「長老」,希臘語是pre·sbyʹte·ros。在本節經文,這個詞看來指年紀較長的男子,跟前面提到的「年輕人」(直譯「年輕男子」)相對。在另一些經文裡,這個詞主要指那些在社區和國族裡擁有權力和職責的人。(徒4:5;11:30;14:23;15:2;20:17;太16:21;另見太16:21的注釋)
異象 見詞語解釋。
奇事 又譯「異兆」,希臘語是teʹras。在《希臘語經卷》,這個詞總是跟譯作「神跡」的希臘語詞se·meiʹon一起使用,而且兩者都以複數形式出現。(太24:24;約4:48;徒7:36;14:3;15:12;林後12:12)希臘語詞teʹras基本上用來指任何令人心生敬畏或啧啧稱奇的事。如果這個詞所指的很明顯是關於未來的預兆,精讀本注釋就會說明這個詞的另一種譯法是「異兆」。
耶和華 這裡引用的經文是約珥書2:31,在希伯來語原文裡,經文出現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輔音字母(相當於英語的YHWH)。(另見附錄C)
耶和華 這裡引用的經文是約珥書2:32,在希伯來語原文裡,經文出現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輔音字母(相當於英語的YHWH)。(另見附錄C)
拿撒勒人 見可10:47的注釋。
奇事 又譯「異兆」。耶穌靠著上帝施行的奇跡證明,他確實是上帝派來的。此外,耶穌為人治病和使人復活的奇跡也都是預兆,表明他將來會以更大的規模這樣做。(另見徒2:19的注釋)
旨意 又譯「勸告」,希臘語是bou·leʹ。這個詞在路加福音7:30譯作「勸告」(又譯「指引」或「指示」,見腳注)。(另見徒20:27的注釋)
死亡的痛苦雖然聖經清楚說明死去的人毫無知覺,不會感到痛苦(詩146:4;傳9:5,10),但這裡卻提到「死亡」會引起「痛苦」。本節經文之所以這樣說,看來是因為死亡常被描述為一種極其痛苦的經歷。(撒上15:32及腳注;詩55:4;傳7:26)死亡令人痛苦,不僅在於人死前往往會經歷痛楚(詩73:4,5),而且在於人被套上死亡的枷鎖後就會完全喪失自由和活動能力(詩6:5;88:10)。看來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上帝使耶穌復活就好比把他從「死亡的痛苦」中解救出來,使他擺脫死亡那令人痛苦的束縛。在本節經文,譯作「痛苦」的希臘語詞是o·dinʹ。雖然這個詞可以用來指產痛(帖前5:3),但也可以指一般意義上的痛苦和苦難(另見太24:8的注釋)。《七十子譯本》在翻譯撒母耳記下22:6和詩篇18:4(在《七十子譯本》裡是17:5)時,也用了「死亡的痛苦」這個詞組,而在馬所拉文本的這兩節經文裡,對應的希伯來語詞組分別是「墳墓的繩索」和「死亡的繩索」。值得留意的是,在古希伯來語抄本(其中只有輔音字母,沒有元音字母)當中,意思為「繩索」的希伯來語詞cheʹvel跟意思為「痛苦」的希伯來語詞的拼寫是一樣的。《七十子譯本》用了「死亡的痛苦」這個譯法,也許就是這個緣故。無論是哪一種譯法,「死亡的痛苦」和「死亡的繩索」表達的意思大致相同,即死亡是一種極其痛苦的經歷。
耶和華 這裡引用的經文是詩篇16:8,在希伯來語原文裡,經文出現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輔音字母(相當於英語的YHWH)。(另見附錄C)
我 直譯「我的肉體」。彼得在引用詩篇16篇的這段經文前介紹說「關於他,大衛說」,這裡的「他」指的是彌賽亞,也就是耶穌。(徒2:25)本節經文(徒2:26)和詩篇16:9(及腳注)的原文分別用了字面意思為「肉體」的希臘語詞和希伯來語詞,這兩個詞既可以指人的身體,也可以指人本身。儘管耶穌知道自己要獻出贖價就必須被處死,但他還是「充滿希望」地安居。耶穌知道天父會使他復活,知道他獻出的生命一定能成為拯救人類的贖價,也知道他的肉體(身體)絕不會朽壞或腐爛。(徒2:27,31)
我 直譯「我的普緒克」。在這節引自詩篇16:10的經文裡,希臘語詞psy·kheʹ(普緒克)用來翻譯希伯來語詞neʹphesh(尼發希),這兩個詞在一些中文譯本裡都譯作「靈魂」。在詩篇的經文裡,執筆者用「尼發希」一詞來指他自己。五旬節那天,彼得在向猶太人宣講基督復活的好消息時指出,大衛的這篇詩已經在耶穌身上應驗了。(徒2:24,25;另見詞語解釋「尼發希;普緒克」)
墳墓 希臘語是haiʹdes(海地斯),意思可能是「那個看不見的地方」,在《希臘語經卷》出現過10次。(太11:23;16:18;路10:15;16:23;徒2:27,31;啟1:18;6:8;20:13,14)這裡引用的是詩篇16:10,其中跟haiʹdes對應的希伯來語詞是sheʼohlʹ(希屋爾),後者也譯作「墳墓」。《七十子譯本》通常用希臘語詞haiʹdes來翻譯希伯來語詞sheʼohlʹ。在聖經裡,這兩個詞都用來指一個象徵性的地方,所象徵的是死亡這種狀態;另外也有一些詞用來指實際埋葬死人的地方。《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即附錄C4中的J7, 8, 11, 12, 14-18, 22)在這裡用的也是sheʼohlʹ一詞。(另見詞語解釋)
在你面前 直譯「以你的面容」。這裡引用的是詩篇16:11,這節經文的希臘語原文是按照字面意思從希伯來語翻譯過來的。在希伯來語裡,「以某某的面容」是個慣用語,意思是「在某某面前」。
上帝 現有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The·osʹ(上帝)。值得留意的是,《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即附錄C4中的J7, 8, 10)在這裡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
他的一個後代 上帝向大衛承諾,他的一個後代會成為創世記3:15提到的「女人的後代」,即彌賽亞。(撒下7:12,13;詩89:3,4;132:11)這個承諾在耶穌身上實現了,因為他的母親和養父都是大衛王的後代。這裡譯作「後代」的希臘語詞組跟一個希伯來慣用語有關,後者的字面意思是「腰間的果實」。在聖經裡,意思為「腰間」的詞所指的人體部位包括生殖器官,因此有些經文說人的後代是「從腰間而出」的。(創35:11,《和合本修訂版》腳注)此外,聖經也把人的後代稱為「腹中的果實」。(詩127:3及腳注;另見路1:42的注釋)
基督……身體也不會朽壞 朽壞,又譯「腐爛」。耶和華沒有讓耶穌的身體朽壞,沒有讓他像摩西和大衛(兩人都預表基督)那樣死後身體腐爛並化為塵土。(申34:5,6;徒2:27;13:35,36)既然耶穌要成為「末後的亞當」(林前15:45),做全人類「對應的贖價」(提前2:5,6;太20:28),他的身體就必須是人的身體。這個身體還必須是完美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用來贖回亞當失去的一切,作為贖價獻給耶和華上帝。(來9:14;彼前1:18,19)但亞當的後代都不完美,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提供這樣的贖價。(詩49:7-9)由於這個緣故,耶穌的母親是以非同尋常的方式受孕的。這跟耶穌對天父說的話一致,他說:「你[耶和華]為我準備了身體。」耶穌的這句話看來是他在受浸時說的,其中提到的「身體」指的就是他作為完美的人擁有的身體,他會把這個身體當作祭牲獻給耶和華。(來10:5)當門徒來到耶穌的墓穴時,他們發現耶穌的遺體已經不見了,但原本用來包裹耶穌遺體的細麻布還在那裡。看來,耶和華在他愛子的身體還沒有腐爛之前就已經使其消失了。(路24:3-6;約20:2-9)
墳墓 希臘語是haiʹdes(海地斯)。(另見徒2:27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
耶和華 本節經文引用的是詩篇110:1,在希伯來語原文裡,經文出現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輔音字母(相當於英語的YHWH)。不過,正如附錄A5說明的那樣,大多數聖經譯本在一般人稱為《新約》的部分都沒有使用上帝的名字,就算引自《希伯來語經卷》的經文裡包含上帝的名字也不例外。但值得留意的是,17世紀出版的一些《英王欽定本》,在《希臘語經卷》中的本節以及其他三節引用詩篇110:1的經文裡(太22:44;可12:36;路20:42),都使用了「the LORD」(LORD全部字母大寫)這個譯法。後來出版的《英王欽定本》都沿用了這一做法。由於該譯本的《希伯來語經卷》用「the LORD」來表示對應的希伯來語原文是上帝的名字,因此如果《希臘語經卷》中出現同樣的寫法「the LORD」,就表示譯者認為那些地方說的也是耶和華。還有一點值得留意:1979年首次出版的《新英王欽定本》把「the LORD」這個寫法用於《希臘語經卷》的其他經文,也就是說只要在引自《希伯來語經卷》的經文裡出現了指代上帝名字的「the LORD」,就都沿用這個寫法。(另見附錄C)
在木柱上處決 又譯「掛在木柱上」。(另見太20:19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木柱」「苦刑柱」)
悔改 希臘語是me·ta·no·eʹo,這個詞可以直譯為「改變想法」,指的是改變思想、態度或意向。此前,施浸者約翰曾傳講說:「要接受象徵悔改的浸禮,這樣罪就能得到寬恕。」(另見可1:4的注釋)上帝的子民接受這種浸禮,就表明他們因自己遠遠沒有達到摩西法典的要求而衷心悔改,這種悔改的態度幫助他們為將來作妥準備。(可1:2-4)但彼得在這裡指出,跟耶穌在馬太福音28:19的吩咐一致,上帝的子民要悔改並「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浸,這樣……罪就會得到寬恕」。猶太人之前拒絕承認耶穌是彌賽亞,因此他們如果想要尋求並得到上帝的寬恕,就必須悔改並對耶穌顯出信心。這是一個新的要求,也是一個必須符合的條件。他們奉耶穌基督的名接受水浸禮,就能公開表明他們對耶穌有信心,並象徵他們已經通過基督獻身給上帝。(另見太3:8,11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悔改」)
耶和華 儘管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主」(希臘語Kyʹri·os),但正如附錄C解釋的,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這節經文原本用的是上帝的名字,後來卻被人用「主」這個頭銜取代了。所以,這個譯本在本節經文的正文裡使用了「耶和華」這個名字。使徒行傳2:33-38顯示,彼得在這裡提到的「承諾」,就是約珥書2:28-32所說的會有神聖力量傾注下來一事。因此,「我們的上帝耶和華呼召到他那裡的所有人」這句話,看來跟約珥書2:32末尾的話遙相呼應。在約珥書2:32的希伯來語原文中,上帝的名字出現了三次,而且經文明確地說,呼召人的是耶和華。(另見附錄C3的簡介和徒2:39)
人 希臘語是psy·kheʹ(普緒克)。(另見詞語解釋「尼發希;普緒克」)
彼此交流 又譯「彼此分享」,希臘語是koi·no·niʹa。這個詞的基本意思是「交集」「交情」。保羅在書信中好幾次用過這個詞。(林前1:9;10:16;林後6:14;13:14)本節經文的上下文表明,門徒之間的交情很深,彼此享有親密的友誼,並非泛泛之交。
吃飯 直譯「把餅掰開」。(另見徒20:7的注釋)
奇事 又譯「異兆」(另見徒2:19的注釋)
人人 直譯「每個普緒克」。(另見詞語解釋「尼發希;普緒克」)
在各人家裡 又譯「挨家挨戶」,譯自希臘語詞組katʼ oiʹkon(直譯「按戶」),其中的希臘語介詞ka·taʹ可用於表示「逐個」的意思。看來,在那段非常時期,門徒會在耶路撒冷城裡或附近的不同信徒家裡聚集起來並分享食物。(另見徒5:42;20:20的注釋)
耶和華 儘管現存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是「主」(希臘語ho Kyʹri·os),但正如附錄C解釋的,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這節經文原本用的是上帝的名字,後來卻被人用「主」這個頭銜取代了。所以,這個譯本在本節經文的正文裡使用了「耶和華」這個名字。(另見附錄C3的簡介和徒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