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第14章注釋
外族人 直譯「外族人的普緒克」。(另見詞語解釋「尼發希;普緒克」)
憑著耶和華賜的權力 直譯「在主上面」,又譯「靠著主」。(另見附錄C)學者一般認為,希臘語介詞e·piʹ(「在……上面」或「靠著……」)在本節經文中用來表示某個行動(即門徒勇敢傳道)的根據或基礎。從經文的後半部分可以看出,上帝為門徒作了見證,證明他們傳講的信息確實是他的話語,也證明他們這樣做是受他認可和支持的。(參看徒4:29-31)在《七十子譯本》中,意思為「依靠主」的希臘語詞組也用來翻譯一些原文包含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的詞組,而且往往用來表達「信賴耶和華」的意思。(詩31:6[在《七十子譯本》裡是30:7];耶17:7)有些學者因此認為,這個希臘語詞組在使徒行傳14:3表達的意思也包括傳道時「依靠耶和華」。(另見附錄C3的簡介和徒14:3)
奇事 又譯「異兆」。(另見徒2:19的注釋)
宙斯 見詞語解釋。
赫耳墨斯 又譯「希耳米」。赫耳墨斯是希臘的一個神,據說他是宙斯的兒子,也是眾神的使者。人們相信他是睿智的謀士,為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出謀劃策。他也被視為掌管商貿、口才、競技運動、睡眠和夢境的神。由於保羅是「帶頭講話的」,路司得這個羅馬城市的居民就認為他是赫耳墨斯,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赫耳墨斯是眾神的使者,是個能言善辯的神。事實上,聖經用了幾個跟赫耳墨斯(希臘語是Her·mesʹ)這個名字相關的詞來表達「翻譯」和「傳譯」的意思。(例如約翰福音1:42和希伯來書7:2裡譯作「翻譯」的希臘語動詞her·me·neuʹo,以及哥林多前書12:10;14:26裡譯作「傳譯」的希臘語名詞her·me·niʹa;另見路24:27的注釋)在路司得的遺址附近,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赫耳墨斯的神像,還有一座獻給宙斯和赫耳墨斯的祭壇。羅馬人認為赫耳墨斯就是他們的商貿之神墨丘利。
花冠 又譯「花環」。宙斯神殿的祭司可能是想把這些花冠戴在保羅和巴拿巴的頭上,正如他們有時也會給偶像、祭牲、參加崇拜的人(包括他們自己)戴上花冠一樣。製作這些花冠的材料一般是枝葉和花朵,但有時是羊毛。
撕裂衣服 這個舉動表示,他們因為被民眾視為神明而焦慮不安。
門徒 直譯「門徒的普緒克」。(另見詞語解釋「尼發希;普緒克」)
委任 這節經文顯示,探訪各群會眾的監督(例如保羅和巴拿巴)會委任長老。保羅和巴拿巴是「在禁食禱告後」這樣做的,這表明他們認為委任長老是一項重大的責任。根據聖經的記載,提多曾在各群會眾裡委任弟兄做「長老」,看來提摩太也參與過這樣的工作。(多1:5;提前5:22)本節經文中譯作「委任」的希臘語詞是khei·ro·to·neʹo,其字面意思是「伸手」或「舉手」。有些人因此認為,長老是由會眾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選出來的。不過,這個希臘語詞也有廣義的用法,不一定跟委任長老的方式有關。公元1世紀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斯使用希臘語詞khei·ro·to·neʹo的方式就證實了這一點。他在自己的著作《猶太古史》第6卷第4和13章(在Loeb的英譯本中是6:54和6:312),用了這個希臘語動詞去描述上帝任命掃羅做國王這件事。當時,以色列會眾並沒有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選出掃羅做國王。聖經記載,先知撒母耳把膏油倒在掃羅頭上,並對他說:「耶和華已經任命你做領袖。」可見,掃羅做國王是由耶和華上帝任命的。(撒上10:1)此外,從使徒行傳14:23的希臘語原文的語法結構來看,負責「委任」(字面意思是「伸手」)的是使徒保羅和使徒巴拿巴,而不是會眾。在另外一些情況下,符合資格的弟兄受委任在會眾裡擔當重要職責時,使徒以及其他獲得授權的弟兄會實際把手放在受委任的弟兄身上,以此表示這個人受到認可或委任。(參看徒6:6的注釋)
長老 直譯「較年長的男子」,希臘語是pre·sbyʹte·ros。在聖經裡,這個希臘語詞有時指年紀較長的人,但主要指那些在社區和國族裡擁有權力和職責的人。(另見太16:21的注釋)在古代的以色列國,成熟的男子會分擔帶領和管理民眾的職責;類似地,在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會眾,成熟的弟兄也會擔任各種職責。(提前3:1-7;多1:5-9)雖然保羅和巴拿巴是「上帝通過神聖力量」派去各地傳道的,他們在委任長老時還是先禁食禱告,然後「把這些長老託付給……耶和華」。(徒13:1-4;14:23)除了保羅和巴拿巴,提多也曾在會眾裡委任弟兄做「長老」,看來提摩太也參與過這項工作。(多1:5;提前5:22)沒有記錄顯示,任何會眾曾自行委任長老。看來,公元1世紀的各群會眾裡都有好幾位長老,他們組成「長老團」,一起為會眾服務。(提前4:14;腓1:1)
把這些長老託付給……耶和華 譯作「把……託付給」的希臘語動詞也出現在使徒行傳20:32,在那節經文,保羅對以弗所的長老說:「我把你們託付給上帝。」這個希臘語詞還出現在路加福音23:46,用來翻譯耶穌說的話:「父親啊,我把我的生命託付在你手裡。」耶穌的話引自詩篇31:5,《七十子譯本》在翻譯那節經文(《七十子譯本》的詩30:6)時就用了跟這裡相同的希臘語詞去表達「託付」的意思,而那節經文後半部分的希伯來語原文包含上帝的名字。在《希伯來語經卷》中,把自己託付給耶和華這個概念出現過好幾次。(詩22:8;37:5;箴16:3;另見附錄C3的簡介和徒14:23)
上帝的話語 直譯「話語」。不少可靠的希臘語抄本在這裡寫的都是「話語」(ton loʹgon),大多數中文譯本就是按照這些抄本翻譯的。不過,也有一些希臘語抄本寫的是「主的話語」(ton loʹgon tou Ky·riʹou;另見附錄C以及徒8:25的注釋),還有幾個古抄本寫的是「上帝的話語」。此外,至少有兩個《希臘語經卷》的希伯來語譯本(即附錄C4中的J17, 28)在這裡使用了上帝的名字,可以翻譯為「耶和華的話語」。為了更清楚地表達經文的意思,這個譯本採用了「上帝的話語」這個譯法。
歸信之門 又譯「通往信心的門」。耶和華藉著讓「外族人」有機會建立對他的信心,為他們打開了這扇比喻意義上的門。在聖經裡,建立信心意味著培養對某個對象的信任,並且受這種信任推動而採取表示服從的行動。(雅2:17;另見約3:16的注釋)保羅在他的書信裡也三次用「門」作比喻。(林前16:9;林後2:12;西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