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第20章注釋
我們 路加在這裡使用了第一人稱代詞「我們」,這表明他在腓立比再次跟保羅結伴同行。一段時間之前,他們就是在腓立比分開的。(徒16:10-17,40)現在他們一起從腓立比前往耶路撒冷;到那裡後不久,保羅就被捕了。(徒20:5-21:18,33)在使徒行傳裡,這個部分是路加第二次在敘事時把自己包括在內。(另見徒16:10;27:1的注釋)
吃飯 直譯「把餅掰開」。餅是古代中東地區人們的主食,後來「把餅掰開」就用來泛指用餐。餅通常會做成扁平的形狀,烘烤後有點硬。人們一般會用手把餅掰開,而不是用刀切開。因此,把餅掰開來吃是一種常見的做法,而耶穌也常常這樣做。(另見太14:19的注釋;太15:36;路24:30)在創立主的晚餐紀念儀式時,耶穌拿起餅來,把餅掰開。既然這是分餅的常見做法,耶穌這個舉動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含意。(另見太26:26的注釋)有些人聲稱,在使徒行傳的某些經文裡,直譯為「把餅掰開」的詞組指的是舉行主的晚餐紀念儀式。(徒2:42,46;20:7,11)然而,每當聖經談到主的晚餐時,都會同時提到把餅掰開以及拿起杯來喝酒。(太26:26-28;可14:22-25;路22:19,20;林前10:16-21;11:23-26)這兩個舉動是同等重要的。所以,當聖經只提到把餅掰開而沒有提到拿起杯來喝酒時,經文說的就不是主的晚餐,而只是平常的用餐而已。此外,沒有證據顯示,耶穌希望門徒每年多次紀念他的死亡,因為主的晚餐取代的是一年一度的逾越節。
他活過來了 又譯「他有生命了」。生命,希臘語是psy·kheʹ(普緒克)。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個年輕人死而復生了。在《希臘語經卷》的很多經文裡,希臘語詞psy·kheʹ的意思都跟這裡一樣,指的是人的生命。(太6:25;10:39;16:25,26;路12:20;約10:11,15;13:37,38;15:13;另見詞語解釋「尼發希;普緒克」)
吃東西 直譯「把餅掰開」(另見徒20:7的注釋)
長老們 直譯「較年長的男子」,希臘語是pre·sbyʹte·ros。在聖經裡,這個希臘語詞有時指年紀較長的人,但主要指那些在社區和國族裡擁有權力和職責的人。在古代的以色列國,成熟的男子會分擔帶領和管理民眾的職責;類似地,在公元1世紀的各群基督徒會眾裡,成熟的男子也會擔任各種職責。本節經文記述了保羅跟以弗所的長老們見面的事,這個記載清楚表明以弗所會眾有不止一位長老。一群會眾有多少長老,取決於會眾裡有多少弟兄符合長老的資格。(提前3:1-7;多1:5-8)保羅在寫給提摩太的第一封信裡(當時提摩太很可能住在以弗所)就提到了「長老團」。(提前1:3;4:14)
謙卑 謙卑的人不驕傲不自大。謙卑跟人怎樣看待自己有關,而這一點可以從他對上帝和對別人的態度看出來。在《希臘語經卷》裡,譯作「謙卑」的希臘語詞ta·pei·no·phro·syʹne源自兩個詞,一個是ta·pei·noʹo(意思是「使……低微」),另一個是phren(意思是「思想」)。謙卑是一種讓上帝喜悅的思想態度,並不是懦弱的表現。基督徒如果真的謙卑,就能跟弟兄姐妹團結合作。(弗4:2;腓2:3;西3:12;彼前5:5)在聖經裡,相關的希臘語詞ta·pei·nosʹ譯作「謙卑」(太11:29)和「謙卑的人」(雅4:6;彼前5:5;另見太11:29的注釋)
挨家挨戶 又譯「在各人家裡」。從上下文可以看出,保羅之前曾到這些人家裡教導他們,目的是勸他們「悔改歸附上帝,信從我們的主耶穌」。(徒20:21)因此,既然這些人在成為基督徒之前已經悔改並信從耶穌,保羅在這裡說的就不是在他們成為基督徒之後去他們家裡鼓勵他們,不是單純社交性質的拜訪。羅伯遜博士在《新約詞語選釋》(1930,第3卷,349-350頁)對使徒行傳20:20有以下評論:「值得注意的是,這位最偉大的傳道者挨家挨戶向人傳道,他上門拜訪並非以社交為目的。」論到保羅在使徒行傳20:20的話,利弗莫爾在《使徒行傳評注》(1844,270頁)寫道:「他沒有滿足於在公眾集會裡發表演講……而是挨家挨戶,在私人家裡,熱心地執行他的偉大工作,把來自天上的真理實際帶到各人家裡,帶到以弗所人的家裡和心中。」(關於希臘語詞組katʼ oiʹkous[直譯「按戶」]的譯法,另見徒5:42的注釋)
被……推動 直譯「被……捆綁」。保羅覺得自己「被神聖力量推動」,意思是他既覺得自己有義務順從神聖力量的引導去耶路撒冷,也很樂意這樣做。
我的性命 直譯「我的普緒克」。在這裡,希臘語詞psy·kheʹ(普緒克)指的是一個人的生命。(另見詞語解釋「尼發希;普緒克」)
傳講 希臘語原文的基本意思是「以公眾使者的身分宣告」。這個詞強調宣告的方式,通常是指公開地向大眾宣講,而不是向特定的一群人布道。基督徒傳講的信息都圍繞著「上帝的王國」這個主題。(徒28:31)
上帝王國 直譯「王國」。貫穿使徒行傳的主題也是整本聖經的主題,即上帝的王國。(徒1:3;8:12;14:22;19:8;20:25;28:23,31)某些語言的早期聖經譯本,例如《通俗拉丁文本聖經》和敘利亞語《伯西托本聖經》,在這裡寫的就是「上帝的王國」。《希臘語經卷》的一部希伯來語譯本(即附錄C4裡的J17)在這裡用了上帝的名字,整個詞組翻譯出來就是「耶和華的王國」。
無論誰滅亡,我都是清白的,不用承擔血債 保羅之所以在上帝面前不用承擔血債,是因為他積極宣揚王國的好消息,在傳講這拯救生命的信息方面不遺餘力。(徒18:6;參看結33:6-8)保羅把「上帝的旨意……全都」告訴了以弗所的信徒,原因是他不希望任何人在上帝審判的日子失去生命。(徒20:27)另一類導致基督徒在上帝面前身負血債的行為是,蓄意或無意中使人喪命。一些組織血債累累,例如「大巴比倫」(啟17:6;18:2,4)或其他殺害無辜人的組織(啟16:5,6;參看賽26:20,21),人如果支持或默許這類組織的活動就必須擔負血債。此外,人以任何方式吃血或喝血也要承擔濫用血的罪債。(徒15:20)
上帝的旨意……全都 又譯「上帝的全部旨意,我都……」。這裡譯作「旨意」的希臘語詞是bou·leʹ。(參看來6:17)「上帝的全部旨意」指的是他決定通過王國實現的一切,包括他為得救定下的必要條件。(徒20:25)希臘語詞bou·leʹ也可以翻譯為「勸告」或「指引」。(路7:30及腳注)。
要留意 耶和華的「羊群」在他眼中十分寶貴,因為是他用「自己兒子的血」買回來的。對耶和華來說,沒有什麼代價比這更高了。因此,謙卑的監督要悉心照顧羊群中的每一隻羊,謹記耶和華多麼愛他的綿羊。(彼前5:1-3)
上帝 有些古抄本在這裡寫的是「主」,但最早期的抄本都支持正文裡「上帝」這個譯法,很多學者也認為原文寫的就是「上帝」。
監督 希臘語是e·piʹsko·pos,相關動詞e·pi·sko·peʹo的意思是「小心」(來12:15),相關名詞e·pi·sko·peʹ的意思包括「審察」(路19:44;彼前2:12)、「做監督」(提前3:1)和「監督職位」(徒1:20)。因此,監督是負責探訪、察看、指引會眾裡弟兄姐妹的人。譯作「監督」的希臘語詞含有為了保護而督導的意思。基督徒會眾的監督有責任照顧弟兄姐妹的心靈需要。本節經文是保羅對以弗所會眾的「長老」說的,而他在這裡就稱他們為「監督」。(徒20:17)在寫給提多的信中,保羅談到基督徒會眾裡「長老」需要符合的資格,當時他也用了「監督」一詞。(多1:5,7)因此,希臘語詞pre·sbyʹte·ros(「長老」)和e·piʹsko·pos(「監督」)指的是同一個角色,前者側重的是受委任的人具備的各種成熟特質,後者側重的是受委任的人擔負的職責。保羅跟以弗所的長老們見面的這個記載,清楚表明以弗所會眾有不止一位監督。一群會眾可以有多少監督是沒有限定的。每群會眾裡有多少監督,取決於有多少弟兄符合「長老」的資格。保羅在寫給腓立比基督徒的信裡也提到那裡的「各位監督」(腓1:1),可見腓立比會眾的事務是由一個長老團負責督導的。(另見徒1:20的注釋)
用自己兒子的血 這裡譯作「自己兒子」的希臘語詞組ho iʹdi·os的字面意思是「自己的[人或物],因此按照語法,這裡的希臘語原文也可以翻譯為「用自己的血」。至於應該採納哪一個譯法,就需要考慮上下文。在希臘語裡,ho iʹdi·os這個詞組可以單獨使用,不需要加上一個名詞來說明是自己的什麼,或加上一個代詞來說明是誰的什麼。希臘語讀者可以根據上下文看出隱含了什麼名詞或代詞。不過,在翻譯成其他語言時,通常就需要加上原文隱含的詞。例如,在約翰福音1:11,希臘語詞組ho iʹdi·os出現了兩次,第一次譯作「自己的家」,第二次譯作「自己的人」。另外,在約翰福音13:1,這個詞組譯作「屬於自己的人」。在聖經以外的一些古希臘紙莎草紙文獻中,這個詞組用作對近親的暱稱。希臘語讀者在讀到本節經文時,照理會根據上下文看出ho iʹdi·os這個詞組隱含著一個單數名詞,也會看出這個名詞指的是上帝的獨生子,即為人獻出寶血的耶穌基督。因此,不少學者和譯者都同意這裡隱含著「兒子」一詞,所以也把這句話譯作「用自己兒子的血」。
上帝 少數抄本在這裡寫的是「主」,但大多數抄本寫的都是「上帝」。
成聖 見詞語解釋。
主耶穌的話 接下去的話只有使徒保羅引用過,但意思相近的話也出現在福音書和聖經的其他經卷裡。(詩41:1;箴11:25;19:17;太10:8;路6:38)保羅之所以知道這句話,有幾種可能性:有人聽過耶穌說這句話,然後告訴了他;這是復活後的耶穌親口對他說的;他得到了來自上帝的啟示。(徒22:6-15;林前15:6,8)
擁抱保羅 直譯「伏在保羅的頸項上」。在聖經裡,流著淚擁抱某人並親吻他,意味著對這個人感情很深。以弗所的長老們對保羅懷有的顯然就是這種深厚的感情。(另見創33:4;45:14,15;46:29;路15:20)
親切地吻他 又譯「溫柔地吻他」。保羅對弟兄們顯出真摯的愛,他們因此也很愛他。在聖經時代,人們常常用親吻來表達這種情誼。(創27:26;撒下19:39)在親吻的時候,人們有時也會擁抱對方,還會流下淚來。(創33:4;45:14,15;路15:20)一般認為,這裡譯作「親切地吻」的希臘語原文是動詞phi·leʹo(菲萊奧)的強調詞形。有時phi·leʹo可以譯作「吻」(太26:48;可14:44;路22:47),但更多時候表達的意思是對某人感情很深(約5:20;11:3;16:27;參看太26:49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