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邊境之地的產品
《儆醒!》雜誌駐加拿大通訊員報導
時復一時,日復一日地消耗著數量大得令人難以置信的食物——這可以說是製鋁機的一個適切寫照。它所吃的食物便是鋁原礦,鐵鋁氧石,或它的副產礬土。無論是哪一種,都必須有源源不斷的供應,同時也消耗大量電力。由於這個緣故,製煉廠必須設在有巨大的電力供應來源及接近良好海港的地方。
大城市的近郊宜於作廠址嗎?不,因為其他消耗者也需要大量電力。製鋁廠必須有專用的電力供給來源。因此難怪製鋁業通常都設於邊境地區。
以大多數而論,揀選煉鋁廠地的主要因素是地理和氣候——需要有足夠雨量供應大量的水,挪威的唯一煉鋁廠利用從周圍的高山經過2,735尺奔流而下的水力發電。
在加納,伏特河上建有水壩作為水力發電廠以供應鍊鋁廠所需的電力,將該地採自世界最大礦藏之一的鐵鋁氧石鍊成礬土。在巴西的邁那斯·及里斯山區地方,在古魯·柏拉托設有三間現代化的水電廠以供應一間製鋁廠的電力,其中的鐵鋁氧石僅從一公里以外運來。
五十年前,有一間公司在魁北克的蘇雲利根瀑布設立大規模發電廠,並在魁北克城之西百里外的聖毛利斯河谷後面設立製煉廠。數年後,在城北沙格奈河的馬里尼島有發電廠和製煉廠設立起來。不久之後,在同一河流之東幾里外的亞威達開始建設世界最大的煉鋁廠——使一度封閉的沙格奈區向工業開放。現今在加拿大的西岸,英屬哥倫比亞的部分腹地已被加拿大製鋁公司的吉蒂馬製煉廠所開發。
開發新的邊地
傳說中黃金果國所在的佳雅拿,也開發了大批富於鋁礦的礦藏。五十四年來開採者從十五至四十五尺厚的礦床掘出巨量赤褐色的原礦。到1958年,馬更些一帶地區每年出產的鐵鋁氧石達300,000噸之多。今日從它那現代化的貯藏庫每年差不多有三百萬噸原礦運往魁北克的沙格奈製煉廠。
十年之前,很少人聽聞過澳洲昆士蘭及北海岸的威伯地方。1955年澳洲地質學家發現這個孤僻的地區竟擁有世界最大的鐵鋁氧石礦藏。到1968年勘查已發現在一個七十三方哩的地區中擁有五億一千六百萬噸業已證明的礦藏。其他160方哩則在作過試掘調查之後發現可能含有十二億噸的原礦。突如其來地,澳洲在鐵鋁礬土的貿易上突飛猛進,使舉世鋁業界為之刮目相看。
威伯礦藏的採掘方法十分簡單。達到採礦地層時,它通常有30尺厚,開採者並不須要將礦石爆出。他們只須以裝貨機將原礦從礦場崛起放在五十噸的運鋁車上,運往壓碎場以區別和洗淨的手續將原礦的品質提高。經過洗淨和處理的原礦由運送帶送往露天的貯藏所,然後從這裡裝往運礦船。
到昨年為止,有關方面在這項發展上所作的投資已達40,000,000美元。除了現代化的工廠和海港設備之外,這項發展還包括容納350人的住宅區,有空氣調節的房屋、學校、商店、劇場、警察和醫院的設備。1957年還是曠野的威伯現已一躍成為澳洲原料運出數量最高的海港之一。1963年的最高產量為五十萬噸。1968年已躍升到四百萬噸,並期望在1970年代初期每年的產量增至七百萬噸之多。
因此在佳雅拿和澳洲,新邊地正在開發中。但正如其他國家一樣,邊地工業的發展并不是一項純粹的祝福。當地有許多樹木和植物被摧毀,露天開採的礦坑損毀了原野的美景。誠然,造物主使地下蘊藏礦物是供人利用的,而地下的礦源亦的確十分豐富!但上帝的旨意也要使這個地球成為樂園。可是人在發掘礦產時卻常在地面留下醜陋的疤痕,使大片土地成為荒蕪。人尚未能解決怎樣利用地球資源而同時不損毀地球美麗的難題。
吉蒂馬煉鋁廠
頗有趣地,不久便會有數以千噸級來自澳洲鐵鋁氧石的礬土被送進加拿大吉蒂馬製煉廠的熔爐內了。
在加拿大海岸山區的崎嶇腹地內,矗立著吉蒂馬鍊鋁場和發電廠。廠內的建設工程乃是工程技術的一項勝利和7,500人的工作成果。該廠於1951年春天動工興建,計畫在完成時要耗資四億四千萬美元。在加拿大從未有一項民營企業作過這樣巨量的投資。現時計劃在這個煉鋁廠內每年可出產鋁條550,000噸之多。因此成為世界最大的煉鋁廠。
這個龐大的工廠動工興建了三年之後,熔爐便開始出產閃閃生光的鋁條了!每塊鋁條重達五十磅!熔爐本身間在以前是德忌利士海峽吉蒂馬港灣的淺瀨上。鍊鋁廠七里之外的山谷設有現代市鎮。為了方便煉鋁廠和新市鎮,當地同時築有海港、鐵路和現代化的公路。
肯尼水壩
若要供應鍊鋁廠的電力就必須有不斷流下的水。這意味到要將高原上各湖的水聚攏起來成為一個全長200里的大湖。直到1952年十一月,這些湖水一向朝東流入費利沙河,然後注入溫哥華附近的太平洋。高原西端的他澤湖,由於被高達7,000尺的杜保斯山擋住,以致湖水未能流入二十哩外的太平洋中。為了使擬定的發電廠有水塘供應足夠的水量,必須有一條325呎高的水壩以阻遏高原東部的尼格河出口。於是肯尼水壩遂產生了。
水壩工程開始之前,先要從溫特豪火車站新建一條60里長、穿越沼澤和叢林的鐵路以及一條45里的材料運輸公路。從溫哥華來的工作人員和材料空運僅需三小時,因此也興建了一條3,000呎長的跑道,肯尼水壩完成之後共長1,500尺,基部闊達1,500尺,壩頂則闊約40尺。它成為世界第三高的石心水壩。
五年之後,水塘的貯水量比水壩興建前增加了五立方里半。可是現在又要將水從他澤湖西端流下半里,注入與西面十里外金文羅河平衡的發電廠。因此需要有一條瀑布。
山內瀑布
可是怎樣才能有一條瀑布呢?當肯尼水壩還在興建之際,這件工作已在杜保斯山開始了。工人從他澤湖的山麓挖了一條十里長、直徑二十五尺的隧道。同時他們鑽鑿和爆開二條直徑17尺的隧道,從發電廠的水平以48度的傾斜向上伸展而在杜保斯山內與來自他澤湖的隧道西端銜接。隧道內裝有鋼管,每條28尺長,直徑11尺,銜接起來形成一條長達2,600尺的水管。水管之外四週塞滿碎石和混凝土以使其穩定在一處。
每條水道或水管都有四條五尺直徑的分管引向發電機的水輪。發電廠地下鑿有排水道,使每個發電機可以排水;它們最後連接一條27尺闊的主要放水路,將水導向金文羅河而注入太平洋。
因此一度在東方奔流的水現在已轉為向西奔流以供應美洲最大的民營發電廠之用。在山內奔流的匯合瀑布高度實際上相當於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十六倍。
熔爐的電力供應
除了山內瀑布之外,發電廠本身也是個大洞,其長度可容納得下伊利沙伯皇后號郵船。當計畫最後全部完成時,它的體積共計1,135尺長,85尺闊和145尺高。廠內裝置十六個發電單位,供應2,400,000匹馬力的電力。這所龐大廠房的通風系統不斷開動,每分鐘有76,000立方呎的空氣流入發電所的主要部分之內。
從51里之外,有用鋼鐵加強的特製鋁質電線經過崎嶇不平的山地,包括高達5,300尺的基達拿隘口,將電力輸送到煉鋁廠。為了裝設這些電線,工程人員需要建築一條公路,其中最後的六里以每里1,000呎的升高率通達山巔。一共築了309個高台來架設電線。由於電線本身暴露在狂風大雪和寒風之下,因此築成每尺可以抵受40磅的壓力。電纜本身大部分每尺重兩磅有奇,在經過基達拿隘口時,比重增至差不多每尺五磅,直徑超過二又四分一寸。
這項工程終於完成了。開關盤兩端的開關掣接連起來。強大的電流發動熔爐。銀光閃閃的金屬開始從熔爐流入鑄造輪內鑄成鋁條,鋁這種邊地產品的另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至此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