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2 4/8 8-10頁
  • 達荷美湖上居民訪問記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達荷美湖上居民訪問記
  • 警醒!1972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歡迎進入臨時居停
  • 居民的職業
  • 對王國訊息深感興趣
  • 竹——亞洲的巨「草」
    警醒!1974
  • 蓋在支柱上的住宅
    警醒!1996年
  • 竹樂隊為你演奏
    警醒!1979
  • 竹樹開花
    警醒!1985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2
《警》72 4/8 8-10頁

達荷美湖上居民訪問記

《儆醒!》雜誌駐達荷美通訊員報導

你曾聽聞過「非洲的威尼斯」嗎?這便是達荷美根威市的寫照,因為此地終年都浸在水下,屋子都建在竹竿或棚架上。到此地旅遊有如置身於威尼斯,不同的僅是居民使用更簡樸的獨木舟,而非平底船而已。

也許你不想前往著名的根威市遊覽,但卻喜歡看看法語居民稱之為『湖村』的一條村落中居民的生活。此名的意思是「棲於湖上的村。」我們剛到那裡觀光過,所以很高興將情形相告。

首先要一提的是,外子受守望台社委派為區務監督,要去參加在克田村舉行的耶和華見證人大會;這是達荷美的棚架村落之一。於是我們將一切設備堆在小型貨車上——大會的小型發電機、音響器材、書籍、個人衣物、床鋪、蚊帳、糧食、飲料水、炊具、火爐等——從科多諾的守望台分社總部首途進發。

既然克田只可乘船進入,汽車僅能駛至半途。我們已安排在鄧堡村的水澤邊沿接駁,從那裡將行李轉至巨型獨木舟上。水程差不多達兩小時,我們沿途每分鐘都在欣賞景色。色彩斑爛的熱帶雀鳥和蝴蝶翩翩飛舞。沿途友善的居民和我們互相招呼。此地沒有汽船破壞寧靜的環境。我們的朋友在通過狹窄水路時要用十二或十五呎長的竹竿盡力推撐獨木舟前進。我們留意到較小的扁舟是用匙羹式的槳推動的。

不久我們來到一條較闊的河,奧美河,它最後流入大西洋去。我們要去的村落就在河岸。途中我們看見農夫正在田裡工作。他們要趁著旱季種植農作物,因為雨季一到田地便會浸在水下了。

歡迎進入臨時居停

我們直接前往探訪期內的居停。它也像別的房屋般建在棚架上嗎?不錯,的確是。它離地約五呎,我們要從竹梯爬上去,竹梯用纖維繩綁紮。屋子沒有門。戶內只懸一塊草蓆作為掩蔽和遮擋猛烈的陽光。我們懷疑留下所有物件在無門無鎖的屋裡而出外是否安全,但朋友向我們保證克田沒有竊賊。在這條擁有6,000居民的村落裡果然如此。

我們的房屋也和其他的一般用竹搭成。外鋪堅韌的蘆葦,用鐵線紮好,留下數孔作為窗口和門戶。大多數房屋都是茅草屋頂,但我們的屋頂卻鋪上波狀的金屬片。茅草在如火的驕陽下有清涼之效。普通房屋僅有一個共用的房間或者搭一層閣樓作寢室。閣樓有時十分需要,因為下層在雨季可能會被水浸。

屋內傢私很簡單。也許有幾張矮木凳。人們睡在草蓆上,日間將其捲起。地板塗上牛糞,可是看上去或聞起來都不似想像中的難受。地板中央尚留餘燼,家庭主婦在那裡預備膳食。

屋子沒有淋浴、浴缸或廁所設備。村民都在河裡沐浴。男人和孩子赤身露體,女人穿一條短「柏尼」或從腰至膝的圍裙。我們的屋主人十分體貼,在屋後建一道圍牆,用大石瓶裝滿水給我們沐浴。看來我們不用到洞裡沐浴已引起足夠的注意了。

居民的職業

我們前往察看大會場地時曾有機會看看當地居民怎樣生活和工作。這塊大平原在雨季完全浸在水下,但年中像現在時候卻是草木青蔥。數以千計的牛群在遍地吃草。牛群在旱季是全部放牧的,雨季則各由牛主關在棚上牛欄裡以免淹斃。

在竹棚或廢棄的獨木舟上甚至設有園子。農人在土地未乾時將種子撒在這些高床上,然後移植到田裡。每年僅有一個種植季節,因此大部分居民都有兩種職業——耕作和打魚。在雨季甚至可以坐在門前垂釣。

村中沒有汽車行走,我們只見過一輛腳踏車。獨木舟是旱季的普通交通工具。婦人往街市,男子們下田,兒童上學,都用獨木舟。當然,你也可以步行,但必須克服許多障礙,如混濁的溪流等。

有一天我們在從事逐戶傳道工作時要越過四條這樣的小溪上的橋,四條橋的型式各有不同。第一條相當舊式,我們爬上竹梯,從縛牢的竹竿行過去。這條橋約有六呎闊和二十五呎長。在竹竿之間下望覺得行過時好像搖搖欲墜,我們看見一隻豬在下面的泥濘裡打滾。我們要細看才見得到,因為牠只露出眼和鼻在泥外。

我們繼續行過一條用兩枝竹竿縛在一起的橋,一隻僅餘一半的廢棄獨木舟和一度僅約四吋闊的鐵梁。這些橋都是跨過淺溪的,可是一望下面的泥潭,便需有相當勇氣才敢行過。當地居民說敏捷又穩定,能赤著腳迅速行過,頭上還頂著物品或者背上負著小孩。

湖上居民雖然辛勤工作,但也撥出時間來娛樂。有時深夜還聽見載歌載舞的鼓聲。兒童以自製的樂器自娛,用橢圓形沙丁魚小罐鑿幾個孔,穿上不同長度的五條鐵線便製成小小的「結他」。我們也看見竹笛,以及用兩個小葫蘆用五吋長的線繫在一起的響板。一個葫蘆放在手掌裡,線掛在食指和中指之間,於是熟練地將手腕輕搖,使葫蘆相撞而發出音響。葫蘆內藏著穀粒或沙粒,可以彈出輕快的韻律。

對王國訊息深感興趣

當地居民喜歡談論聖經,很多人有自己的根文聖經。入學的兒童也能讀能寫法文。甚少人保存崇拜祖先偶像的古老習俗。基督教國有幾個教派在居民當中傳教。可是,耶和華見證人很少遇見忙到不聽聖經演講的人。

結果,耶和華見證人在這個地區裡有一個人數相當多的小組。我們在黃昏時候乘獨木舟遍訪其他村落,放映聖經影片。村民齊來觀看。當地舉行的環務大會獲得極大成功。我們特別高興看見有七名新人在徹底明白聖經對獻身一事的觀點之後以浸禮象徵他們的獻身。

離此他往的時候已到,我們對克田的許多朋友實在依依不捨。當我們載滿行李的獨木舟緩緩啟行之際,屬靈的兄弟姐妹揮手相送,叫著「奧達波」(再見)和「法爾波華」(再來)。我們一有機會便會這樣行,耶和華若定意——我們必定會再來。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