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1 6/8 24-26頁
  • 天主教導師激怒教皇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天主教導師激怒教皇
  • 警醒!1981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長久以來的爭論
  • 天主教會憑什麼權威採取行動?
  • 孔格的見解
  • 天主教會的見解
  • 誰是對的——教會抑或孔格?
  • 新聞剖析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0年
  • 天主教徒對教會表示憂慮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1年
  • 那一樣更重要——你的教會抑或上帝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0年
  • 天主教會中出現戲劇化的新形勢
    警醒!1975
查看更多
警醒!1981年
《警》81 6/8 24-26頁

天主教導師激怒教皇

《儆醒!》雜誌駐德國通訊員報導

宗教問題很少像前年十二月梵蒂岡廢除漢斯·孔格在德國吐炳根大學教授天主教神學的許可令一般長久佔據報章篇幅和這麼吸引德國人的注意,這件事立刻引起如火如荼的抗議和支持。

一份天主教的週刊把這件事稱為「對一位世界知名、愛好爭論、富於攻擊性、頭腦敏銳的神學家的非難」,使「整個西方宗教世界」感受到「深長的震擊」。什麼促使梵蒂岡採取這樣的行動呢?

長久以來的爭論

漢斯·孔格在1928年出生於瑞士,在羅馬攻讀,1954年獲授教士職位。早在1957年,他所寫的神學博士畢業論文已使正統派天主教徒大為震驚。他在論文中辯稱二十世紀歐洲著名基督新教神學家卡路·伯夫所倡導的基督教赦罪教義與天主教道理如出一轍。

1967年,現任吐炳根大學教義學和普遍神學教授的孔格出版了一本題名為《教會》的書。他的非正統見解立刻受到梵蒂岡當局反對,教廷邀請他前往羅馬澄清這件事。孔格拒絕前往,聲稱教廷的權力主義態度會阻遏公平和開明的審理。三年之後他出版了一本書,題名為《永不犯錯?一項疑問》,出版的時間正值教廷採納教皇永不犯錯的教義的100週年紀念,孔格聲稱這項教義已受到公開的質詢。

這時他的書銷路頗廣。在1974和1978年出版的書成了最暢銷書。在1978年的書中,孔格討論一項「穩當」的問題:上帝存在的證據,有人認為爭論已有低沉的跡象。但在1979年春季,他又出版了一本書,題名為《教會——仍在真理之中嗎?》並且為奧古斯德·希士拿所著的一本反梵蒂岡的書《教皇怎樣變成永不犯錯》撰寫序文。宗教爭論的將殘火焰於是重新挑旺,而且這次比前激烈得多。

因此梵蒂岡的裁定雖是遲遲未來,卻不是完全出乎意外的。這項裁定是「漢斯·孔格教授在他的寫作中已偏離了羅馬天主教信仰的主要真理,因而再不能被認為是一位天主教神學家或擔任教導角色。」

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項行動並非把孔格逐出教會,甚至容許其保留教士職位,只是不許他教導天主教神學和訓練人成為教士而已。

天主教會憑什麼權威採取行動?

1933年,德國和梵蒂岡訂立協約。由尤金尼奧樞機主教皮薛利(後來成為教皇庇護士十二世)和希特拉政權的副首相佛蘭茲·培賓簽署,協約准許天主教會在德國享有若干特權和利益以換取教會對政府的若干讓步。1957年德國聯邦憲法法庭裁定該項協約在現行法律之下仍然有效。

協約第22項規定「天主教導師的任命……須經當地主教和當地州政府彼此同意。」這意味到若非教會許可,誰也不能受命教導天主教神學,甚至在州立學校任教也不行。

此舉引起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孔格雖非正式代表天主教會,但他能否以該大學的神學系成員身分繼續教導神學?抑或該大學必須把他調往其他部門,教導非宗教的題材呢?

吐炳根大學的神學系教授團起而大力支持孔格,但到了2月又要求他辭去神學導師之職。孔格的教課遂被取消,他聲稱對他們始而支持,繼而「採取這項行動表示遺憾。」

孔格的見解

孔格否認自己是個不滿的異端者——不錯,天主教會尚未指控他是個異端者。目前他沒有反對教會及其教皇制度,也沒有叫天主教徒不信天主教。相反地,他在寫給教皇保祿六世的信中承認「批評教會」,但聲稱「此種批評是基於愛心的。」他自稱批評的根據乃是教皇若望廿三世在1962年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中所表達的願望,「讓教會吹進一些新鮮空氣。」

「進步的」天主教徒迅速支持孔格所倡導關於節育、婦女擔任教士職務和教士獨身等的改革提案。同時對若干項教義提出疑問,例如教皇永不犯錯、基督和上帝「在本質上合而為一」,處女生育等,他所觸及的題材都是許多天主教徒認為難以相信的。他提議教會政制採取較為民主方式,讓主教在決定教會方針方面有較大權限,他的提議獲得廣泛支持。

孔格說他從未以教廷的正式發言人自居。反之,「作為天主教會內部的神學家」,他認為自己的發言是「對無數天主教徒的正當關懷。」他問道:「在經濟上這麼富裕以及在組織方面進行順利的教會代表們在什麼時候才會意識到數十萬天主教徒靜靜地離去……乃是要求嚴格自我檢討的警報呢?」

天主教會的見解

慕尼黑的約瑟樞機主教拿辛格解釋教會的見解,說:「人人都有權發展自己的主張並將之表達出來……但不是人人都有權聲稱自己的主張是天主教會教理的表現。……[孔格]從事研究和調查是可行的。教會拒絕承認他是個教理解釋者也是可行的。」

教會聲稱以孔格這樣的著名人物絕不應向教會公然挑戰。他對教會的教條提出疑問已經造成混亂以及在天主教徒當中引起不安。有人認為教會早該採取行動。《時代》雜誌引述一位梵蒂岡當局者的私人談話,說:「若望保祿二世正在採取嚴厲措施,他首先剔出魁首」,其次也許是荷蘭的神學家史格里別克和士干倫伯或巴西的神學教授利安拿杜·波夫。

誰是對的——教會抑或孔格?

從他們的立場看來,雙方的論據無疑各有見地。但有兩件事卻令人費解:雙方的爭論都是訴諸非基督徒的方法,和沒有以聖經的確鑿證據去支持本身立場。

天主教的《現代基督徒》週刊以「雙方的錯誤」為題聲稱教會在處理這件事上犯了「懊悔的錯誤」,並補充說:「孔格教授也要受到若干程度的咎責。……他的尖刻言辭已損害到弟兄間的信心。」

《漢堡晚報》以更加率直的語氣說:「在這些聖者們當中沒有溫和的辯論,沒有人以說服和傾聽為特徵,在愛的精神中探求真理。特徵之一乃是攻擊和傷害。」

對於一個聲稱以「被罵不還口」的基督為基礎的教會(彼得前書2:23),以及對於一位聲稱他的「批評」是「基於愛心」的著名神學家來說,這是我們理應期望他們表現的態度嗎?

顯然,面對內部分裂因素的教會正竭力維持自己的權威。孔格則企圖以自己認為應該實行的主張改造教會。

可是雙方都失敗了,在什麼方面?在各自為了擁護本身立場而提出的數百頁資料中,充實的聖經論據被迫居於次要地位,教會傳統、流行意見、屬人的智慧和哲學分析等反而佔先,這是絕不應該的。

你若是個誠懇的天主教徒——或基督新教徒——在這件事上不知何所適從,你若是「被各種道理之風搖撼,飄來飄去,」便應該轉而依靠聖經作正確的指南。閱讀它、研究它、接受樂意助你明白聖經的人的幫助。聖經,只有聖經,是「上帝所感示」和「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而有益的。」——以弗所書4:14;提摩太後書3:16。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