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瀑布要消失了!」
《儆醒!》雜誌駐巴西通訊員報導
「有什麼方法可以挽救瀑布嗎?」巴西總統費加列杜(João Figueiredo)在1982年9月視察龐大的新伊提堡水力發電廠時有人向他提出這個問題。它多麼恰當地顯示出建造發電廠所引起的爭論!
在該區居住和耕作的人久已聽慣他們所深愛的薛提圭達斯(Sete Quedas)瀑布的如雷吼聲。但是難以置信地,在數週之內所有瀑布就會消失了——沉沒在以堤壩截住巴拉那河而形成的大湖之下。總統的回答是:「我若挽救薛提圭達斯瀑布,對於伊提堡發電廠的龐大工程又怎麼辦呢?」他的回答證實瀑布已餘日無多了。
伊提堡(杜比·加拉尼土語的原意是「唱歌之石」)久已成為工業家與生態學家之間的一個爭論來源。在每年輸入石油價值百億美元的巴西觀點看來,「伊提堡不僅是另一電源開發計劃而已,它乃是巴西發展之夢的象徵。」事實上,一位熱心的政府要員宣稱,「建造伊提堡發電廠牽涉到文明是否能繼續存在的問題。」
建造伊提堡付出什麼代價?
我們不應將壯闊的巴拉那河上的薛提圭達斯瀑布與巴拉那河支流伊圭蘇河上較為知名的伊圭蘇大瀑布混淆起來。關於薛提圭達斯瀑布,《英國百科全書》說:「這條河沖裂二英里(約3.2公里)的紅色砂岩峽谷。……結果造成一個雖非知名但卻令人驚嘆的景象。河裡寬達三英里(4.8公里)的淺水之處突然被兩岸的峽谷所收狹,兩岸相距僅300英尺(約90米)。結果使奔騰澎湃的河水通過若干水道和18條大瀑布傾瀉大約300英尺(90米左右),水聲強到震耳欲聾的程度,甚至在20英里(32公里)以外也清晰可聞。」
當地居民把這個地方稱為波瀾壯闊的巴拉那河變成狂野之處。一位地理學教授描述說,「世上沒有其他系列的瀑布像它這樣美觀。」所以,難怪在生態學家看來,埋沒這些瀑布所付的代價實在太高了!當然,生態學家、生物學家、大自然愛好者、旅遊公司以及當地居民都不禁齊聲悲嘆:「但是瀑布要消失了!」瀑布的確已經消失!
1982年10月13日,在水壩建造期間運送巴拉那河水的迂迴水道關閉了。河水於是開始上漲,初時漲勢頗慢,但後來上升至每小時三英尺。五日之後,在93英里(約150公里)以外上游的薛提圭達斯瀑布已感到水位的上升。隨著水位的高漲,瀑布開始縮小。震耳欲聾的吼聲逐漸減弱,一系列的瀑布逐一消失在逐漸擴大的湖裡,只留下連串的漣漪表明它曾是罕有的天然美景所在。最後,甚至漣漪也平伏下來,變成那龐大、平靜的湖的一部份,一切歸於完全的寂靜。不錯,薛提圭達斯瀑布消失了!
「自然敗北」
位於巴西-巴拉圭邊境上的新建伊提堡湖深約420英尺(125米左右),覆蓋了300方英里(約770平方公里)的耕地和230方英里(約6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據初步研究透露,該區以前至少有117種亞熱帶植物,90種魚類,此外還有數十種動物,包括美洲虎、貘、蝟和鹿等。沿著瀑布一帶也有不少歷史和考古學遺址一起埋葬在水中墳墓裡。更加令人關注的是數十萬居民的土地被政府徵用以進行工程,使他們不得不移居別地。這一切都成了伊提堡水壩建造計劃反對者的重要論據。
另一方面,擁護電源開發計劃的人士堅稱這些論據並非有力到足以成為延緩建造工程的理由。這些人辯稱:徵用土地所費甚微,且已包括在水壩工程的總費用之中。政府可以安排將各種動物遷移到為了這項目的而設立的特別保護區。新建的大湖無疑會比薛提圭達斯吸引更多遊客。當然,他們最堅強的論據乃是需要新的電源去抵消輸入石油的高昂費用。
爭論的結果如何?「在進步和自然之間的鬥爭中,自然敗北了,」《閱讀週刊》回答說。結果,政府在1973年採取步驟開始建造當時算是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廠(取代了美國的大深谷水壩)。建造工程在將近十年之後完成。1982年11月5日,轉動了開關掣,開啟水閘讓巴拉那河的河水回流到正常的程度,因為這時水壩後面的湖已經建成了。渦輪和發電機則在隨後設置。
國際計劃
水力發電廠的建造是兩國合辦的大膽嘗試,巴西和巴拉圭分擔工作、費用和分享生產的能源。工程費用最初估計約需20億美元,後來激增至140億美元以上。由於通貨膨脹的緣故!
可是,建造工程得以提前兩個月完成,雙方皆大歡喜。《兩國合營的伊提堡》小冊聲稱:「伊提堡計劃乃是歷史上兩國合辦的最大工程,大大有助於刺激兩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加強巴西和巴拉圭的友好團結。」
但這種「友好團結」卻有時變成關係緊張。需要解決的初步難題之一是發電廠將來所產生的電力問題,當時這件事仍在計劃階段。兩國合約聲明產生的電力由兩國平均分享。巴拉圭用不著的多餘電力只能賣給巴西。但難題是:巴拉圭用的是50週波電流,巴西用的卻是60週波。
如何解決?經過多次顯然相當激烈的討論之後,最後的解決方法是,發電廠的九台發電機產生50週波電流,另外九台產生60週波電流。巴西從巴拉圭購買的多餘電力將改變為直流電,輸送到巴西的工業中心,然後再改為60週波電流。這個所羅門式的決定解決了難題——但這麼一來,就要負擔四億五千萬美元的額外經費。
「狩獵」計劃
關於這項規模巨大的行動,你也許禁不住問,『保全湖區的動植物的承諾又如何?』據報這項承諾已經實行了。這項計劃稱為「綿巴·古拉」(杜比·加拉尼土話的意思是「狩獵」)。首先有一支由156位特選人員組成的隊伍受訓兩年去識別動物的種類,他們學會用釣、網、羅、陷阱和麻醉武器把動物、蛇類和蜘蛛裝入籠裡。
永久保護區已預先準備妥當,包括雇用受過訓練的人員去餵飼和照顧新棲息地方適應期中的動物。他們的工作必須在最短期內完成。原因何在?因為在大湖充水的兩週之內,隨著水位上升,將有許多小島出現,動物會自然地逃到這些小島上。但水位會繼續升高,這些小島終會被水淹沒而將動物溺斃。因此救援工作必須在這些小島仍然露出水面之際完成。
據實際數算,最初本有667個小島,但在水位達到高水平時只有44個存留。在最初數日,獲得救援的動物已足以「充滿挪亞的方舟」。到狩獵工作完畢時,大約有9,200隻動物被捕獲遷往特別保護區。
關於狩獵也有幽默的一面。例如,有一頭小猴從籠裡逃脫,並把附近的籠門打開,讓大批蛇類和蜘蛛逃出!經過一番捉迷藏式的搜索之後,淘氣的動物才被捉回籠中。
在植物方面,蒐集到的品種共有110種棕櫚、野鳳梨和觀賞植物,包括若干種胡姬花,其中三種是只能在當地生存的。這樣,當地大多數植物都能夠保全。
同時遷移的還有幾十萬當地居民。在大湖充水之前數月,不少家庭已收拾細軟,乘搭大小車輛或徒步前往新居。有些家庭還帶同親族的遺骨前往新的地方安葬。所有公墓都已挖空,無人認領的遺骨改在其他公墓再葬。難怪各人都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動攻擊日臨近的複雜感情。一位當地居民禁不住下淚說,『我一看到那湖就大感痛心。我不願再看一次。』另一人邊飲泣邊說,當他看見湖水逐漸淹沒瀑布時。「好像我埋葬親兄弟一般,因為薛提圭達斯已成為我家的一分子。」
爭論不休
1982年11月5日來了又去了。壯潤的巴拉那河如常流動——除了薛提圭達斯瀑布已消失之外。在較遠的下游地方有個巨大的混凝土「墓碑」。工業得勝,自然戰敗了。但爭論依然繼續下去。正如《聖保羅州報》說:『在一邊站著的是美與多姿多采的自然;在另一邊則是「科技的女神」。』
令人感興趣地,現時的天氣變化已引起了關注。據報當地已有人觀察到氣壓的改變。巴西南部和鄰近諸國的濕度增高,風勢加強,不斷降雨而引起了許多揣測。堅決否認大湖引起天氣轉變的人也同樣眾多。
可是,有一件事是千真萬確的:薛提圭達斯瀑布已經消失而只能活在人們的記憶中。在當地代之而起的是伊提堡「唱歌之石」的18個渦輪。渦輪開始逐一旋轉,為數百萬人帶來電力。它們是否能像已經消失的薛提圭達斯瀑布一樣贏得許多人的心,則要待將來才能分曉。
[第29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薛提圭達斯
巴拉圭
巴拉那河
新建湖
巴西
伊提堡
伊圭蘇河
伊圭蘇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