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5 5/8 6-8頁
  • 在一個暴力世界中的非暴力主義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在一個暴力世界中的非暴力主義
  • 警醒!1985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暴力的傾向
  • 褪了色的夢
  • 甘地——何以這麼多人曾寄望於他
    警醒!1985年
  • 甘地——什麼模鑄出這個人物?
    警醒!1985年
  • 印度婦女——邁進21世紀
    警醒!1995年
  • 一個印度教徒的解決方法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5年
《警》85 5/8 6-8頁

在一個暴力世界中的非暴力主義

住在孟買等於住在不絕的人群之中。日間的街道擁擠不堪。到了晚上,有十萬以上的人睡在行人道上。

印度的大小城鎮大多數均是這樣:人口擠逼和異常貧困。住屋和食水缺乏。糧食十分珍貴。

試想像你生活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一間9×12英尺(3×4米)的房間除了你以外還住著五至八個人!房間的角落租給人輪流睡覺。你的生活大部分花在街上或行人道上。每天早上要在就近的供水處挽回一桶水。水是污濁的。你要作長時間的勞動,所得幾乎不足供給家人的每日所需。即使你怎樣努力也無法改變環境。你看見四周每日都有人因飢餓和疾病而垂死。無助之感使你飽受挫折。

可是,你至少有個安身之處。你有一個家。但正如你所見,印度還有另一面:許多人住在陰溝附近和路旁,沒有一處可以稱為自己所有的角落和縫隙。他們形成了被棄者的部落。不少老人、青年、婦女和嬰兒衣不蔽體、在生死邊緣掙扎。這群人永遠沒有足夠食物。他們的唯一希望只是明天可以活下去。

這絕不是令人愉快的情景。當然,和其他地方一樣,印度也有富豪和飽學之士。但他們只是少數分子。在人口增加方面,貧窮階級遠超過富人。奢侈的消費和貧無立錐、掙扎求存的對立形成了暴力的溫床。

暴力的傾向

「在不景氣和變化這兩股勢力纏困之下,現在印度已變成一個強暴、殘酷、醜惡的社會,」固普他(Bhabani Sen Gupta)在「印度是文明的嗎?」一文中說。印度每年有數以千計的青年新娘由於嫁奩菲薄而被翁姑和丈夫燒死。每年約有二百萬婦女被強姦。其他罪案不下數十萬宗。五萬人因失意和絕望而自殺,其中以青年男女為多。在1978年印度發生了96,488次暴動。自1978年以降,該國很少有全國規模的廣泛犯罪統計,可是片段的報告顯然表明犯罪並沒有減少。

印度社會學家杜比(S. C. Dube)認為犯罪和暴力傾向的養成乃是民眾想得到的東西和實際得到的東西大有分別之故。同時,雖然被剝削的階級日益要求分惠,特權階級卻堅持要保全既得的利益。

暴力和殘酷行為不僅發生於印度的城市中,農村地區的暴力爆發也日益增多。暴力事件的增加乃是「地主與沒有土地的工人階級之間差別擴大的結果,」據印度經濟學家巴提亞(B. M. Bhatia)說。衝突的結果是人命、財產和價值觀念大受損害。「弱者和窮人不再甘願屈服於財雄勢大者的權力與財富之下。他們開始反擊,要伸張自己的權利。結果,除了古代傳統的富豪暴力之外現在更加上了新興的窮人暴力,」固普他寫道。

褪了色的夢

「我……直至最後一口氣,仍然希望印度會將非暴力主義立為國家信條以保全人類的尊嚴,」甘地在1938年寫道。四十六年之後,印度正備受多種社會暴力所摧殘。固普他說,「印度一直未能保全人類的尊嚴。」

據《印度時報》說,儘管甘地的信息受人歡迎,「暴力正以前所未見的程度席捲印度全國,匪禍、強姦、搶劫變成了日常慣事。」

對印度所作的這項評價對世界其他地方也適用。不少印度人沒有機會受教育,但在許多其他國家中,教育卻很普及。可是,世界各地也犯了甘地所謂的七大社會罪狀——『沒有原則的政治、不勞而獲的財富、不講良心的享樂、無關德性的教育、沒有道德的商業、不作犧牲的崇拜和沒有人性的科學。』不錯,甘地那基於非暴力主義的理想世界已變成褪了色的夢。

據估計,印度人口在今後15年會達到十億之多,其中六億人口將飽受貧困打擊。失業青年將達三千萬至五千萬。這樣的估計使人預見到前途的黯淡。

甘地的非暴力崇高信息並未能在印度生根。原因何在?失敗不能歸咎於信息本身。這也不是甘地之過。他的目的無疑是博愛的。但甘地不過是個人。他只能對有限的人作有限的教導。許多人在學習之後不久就將教訓淡忘了。歷史證明了這件事實。

這是否意味到人無法實行一貫的非暴力主義呢?誰能教導不單是印度人,而且所有人類種族,都和平共處?這會牽涉到哪一種教育?世界會有徹底實行非暴力的一天嗎?

[第8頁的圖片]

印度城市的典型街頭景色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