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的喪鐘?
1984年5月8日:
「蘇聯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不得不宣布蘇聯選手團不可能參加在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奧運會。」
這顆炸彈就此落在奧林匹克運動世界之上。蘇聯取消參加洛杉磯的奧運會。僅在數日之內,其他共產國家也步其後塵。
什麼促使蘇聯突然退出奧運會呢?據蘇聯官方通訊機構塔斯社的聲稱,主要的動機是為了安全。他們辯稱,「政治性的反蘇示威正預備進行,蘇聯國家奧運委員會、蘇聯選手和官員正受到公然的威脅。」他們補充說美國當局的態度「嚴重地違反了奧運的理想和傳統。」
但安全問題真的是蘇聯行動的幕後動機嗎?在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事務中,可能還有其他動機嗎?在分析超級強國世界中恍如「棋」賽的動態時,西方的報導機構指出促使蘇聯退出奧運的另一可能性。一言以蔽之——政治。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聲稱:「自從美國拒絕參加1980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奧運以來,蘇聯一直有報復的可能性。」因此不少觀察家認為蘇聯的行動是以牙還牙式的報復,但同時帶有其他枝節。1984年是美國總統選舉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聲稱:「這個疲憊的世界再度以沮喪的心情看著奧運成為大國的政治道具。……聯合抵制的真正影響力是在政治方面。」文章補充說,「抵制行動的主要目標是朗奴·列根(雷根)。」《新聞週刊》則說莫斯科投下的炸彈「乃是克里姆林宮對朗奴·列根表示加深敵意的嚴厲訊號。」《紐約時報》的一位作家認為「克里姆林宮所作的決定與近年來美、蘇的敵對關係加深有不可分的關係。」
奧運會今次已是連續第五次在若干方面成為政治的犧牲品。自1968年以來,奧運會一直被政治問題所污染。它日益成為表示政治上的抗議和憤怒的工具。恐怖分子把奧林匹克運動場編入了他們的流血劇本中。兩個超級大國已表明奧運會可以怎樣成為他們爭奪霸權的工具。因此,合理的問題是,這一切對奧運會的前途會有什麼影響?
長期的影響
奧運會在形像受到這次進一步的打擊之後而仍能生存嗎?若干官員依然表示樂觀。據報美國奧運委員會會長西門(William Simon)說,「奧運是堅強的。它雖有這麼多的障礙,但仍然是邁向和平的積極力量。」可是,其他的人卻懷持較為黯淡的看法。馬拉松世界最高紀錄保持者薩拉薩爾(Alberto Salazar)說,「我對所發生的事表示遺憾,並且感覺對奧運來說這是一項致命的打擊。」《新聞週刊》更坦率地表示,「這可能預示現代奧運本身的最後毀滅。」
不錯,關於今後主辦奧運會的問題,現時已有不少重大的疑問發生。倘若運動會不斷成為好像走卒一般的政治鬥爭犧牲品,又有那個城市或企業集團願意接納組織奧運的財政負擔?倘若選手由於國際政治問題而無法保證能夠參加,他們願意作艱苦的準備嗎?這些僅是現今產生的疑問之中的幾項而已。此外還有不少疑問——國家主義又如何?使用藥物又如何?假冒業餘運動家參加比賽又如何?換句話說——奧運的理想是否正逐漸衰落?或者正在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