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的奧祕使科學大感困惑
「一種新型的超高性能電腦正在人工智能實驗室中逐漸形成,」《高度技術》雜誌說。它們是第二代的「精巧」系統,這種系統像它們的第一代同類一樣,能夠把人類專家的專門知識譯成電碼,收集在資料儲藏庫中。此外,新型系統具有解決若干難題的能力,這是舊式系統所無的。可是,它們能夠思想嗎?
自1950年代中葉以來,製造懂得思想的電腦一直是電腦科技專家的夢想,當時人工智能被立下清楚定義而成為電腦科學的一門。但直至今日,夢想還未實現。「我們沒有任何真正具有創造力、發明力或能夠了解人類的複雜推理的程式,」美國耶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計劃主持人香克(Roger C. Schank)承認說。事實上,《今日心理學》雜誌總括25年來的研究說:「有三件事是每個人類幼兒都能做到而電腦尚未做到的,那便是——識別面孔、了解自然的語言以及用兩腿行走。」
電腦與人腦的思考能力比較起來大為遜色。何以故?原因之一是,與正常人腦中大約1,000億(100,000,000,000)個神經原——神經細胞——的互相連結比較,最先進的電腦微型電路技術僅屬小兒科而已。據一項理論聲稱,人腦的記憶系統是基於一個連結網的,而「人類記憶系統的豐富連結網乃是人類和機械的最大差別。人腦在同一時候通過它的億萬神經原去找尋資料的能力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此外,《科學》週刊說,「人腦能同時作出數百萬或數十億的神經原計算;目前這一代連續性一次一步的電腦實在瞠乎其後。」
不錯,有些電腦能夠作出困難的數學計算,比最敏捷的數學家還迅速得多。先進的電腦在棋賽方面甚至能擊敗大多數人。但機械卻有重大的局限。《紐約時報周刊》的一篇文章聲稱:「憑著高明的程式,電腦也許能在棋賽中挫敗高手,可是,規則若稍有更改……機械就不知所措了,但人類的棋手卻能從容應付。」
什麼使人類具有這項優點呢?我們能夠推理和舉一反三。我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去察看難題,把重要的資料從不相干的資料中分別出來。此外,我們能毫無困難地應付語言的概念或從經驗學習。簡言之,我們具有「常識」。《科學雜誌》聲稱,由於試圖模仿這種「常識」而屢次經歷挫敗,科學家們已變得「較為謙虛,了解到人類最平常的行動也可能複雜得驚人——同時意識到電腦(或人)在能夠做出任何事之前必須知道多少知識。」
科學家們承認,儘管電腦系統的性能日益提高,但在產生人工智能方面,在不久的將來並不會有多大的突破。部分的難題是,我們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還未了解到能夠加以仿製的地步。
「啊呀!」我們有個好主意浮現腦海時會這樣喊叫。但這個主意是怎樣想出的卻依然是個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