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2 1/8 16-18頁
  • 大堡礁之遊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大堡礁之遊
  • 警醒!1992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大——絕非言過其實
  • 珊瑚奇觀
  • 水底更美
  • 瑚礁大敵
  • 海底世界的奇觀
    警醒!1972
  • 海中的建築材料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4年
  • 瀕於滅絕的珊瑚
    警醒!1996年
  • 世界自然遺產——伯利茲堡礁
    警醒!2007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2年
《警》92 1/8 16-18頁

大堡礁之遊

《儆醒!》雜誌駐澳洲通訊員報導

遊客乘船從凱恩斯港出發,經過長約29公里的旅程之後,終於在目的地緩緩地停下來。他們興奮不已、喋喋不休。一群女孩的陣陣笑聲將他們的興奮心情表露無遺。他們快要踏足格林島之上——位於大堡礁上一處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堡礁是什麼?』你也許會問。『它之稱為大在於什麼,以致配得上這稱號?』

大——絕非言過其實

大堡礁是世界最大的珊瑚區,它位於澳洲北部,沿昆士蘭海岸向外延伸,長約2000公里。礁體大小不一,差異極大,大型的礁體約有2公里闊,24公里長。大堡礁海洋公園的總面積約為34萬9000平方公里,分布在離澳洲海岸線約16至300多公里不等。

堡礁英文是“Barrier”,意即「障壁」,用來描述礁體與海岸線平行延伸的景象,但卻比貼岸的小礁區離海岸線遠得多。另一類礁體就是環礁,顧名思義,它的外形酷似一個炸麵餅圈,環狀的礁體中央是個湖泊。

大堡礁的氣候也非常宜人,年中冬季的月份氣溫和暖,其餘炎熱的季節則有清新的海風調和。其上的礁石是各類雀鳥和海洋生物極優良的庇護所,堡礁的宏大、壯觀叫人讚嘆不已。該處以出產林林總總的食用魚類馳名,如金槍魚、石斑魚及蛙魚等,當然也少不了一些供捕釣的大魚——黑馬林魚、劍魚、梭魚和鯊魚等。

瑚礁上也可以找到一些世上令人嘆為觀止的巨大貝殼。重量逾230公斤的巨型蛤殼也絕非罕見。有些世上最大的蠔亦可以從這些礁石裡採集得到;沿著堡礁的北部更可以找著珍珠蚌。

珊瑚本身的鮮豔色彩實在壯麗奪目,令人嘆為觀止。水中充滿熱帶魚類,牠們色彩斑駁足與美麗的珊瑚爭妍鬥豔:彩藍與橙紅、烏黑與金黃、甚至猩紅與翠綠,互相輝映。更令人咄咄稱奇的是這些魚類的外形千奇百怪,在燦爛奇特的珊瑚礁上,左穿右插,仿似一場出神入化的表演。

珊瑚奇觀

珊瑚是一座石灰石「房子」,是由一種稱為珊瑚蟲的微細海洋生物的殘骸所構成的。小珊瑚蟲在活著時築起了珊瑚「房子」,死後則將殘骸遺留給後代。珊瑚幼蟲在出生時逍遙地在水中浮游,其後便牢牢的附著在祖先遺留下來的珊瑚上,接著長出一條管狀的東西;管的頂端有口,從口中會長出許多細小的觸鬚來,這時珊瑚蟲遂開始進食,它的食物便是一些浮游生物的動物組織,主要是一些微細的甲殼類動物和魚苗。

從這時起,牠不斷辛勤地建造,吸入海水的鈣鹽,然後分泌出一種堅硬、石灰質似的物體,漸漸在「腳下」或底部形成了一個石質杯子。隨之而來的後代便在這些杯狀的殘骸上不斷建造。不同的珊瑚有機體會造出形狀不一、顏色各異的珊瑚來。

種類紛繁,絢麗奪目的珊瑚就是這樣產生的了。人們按照其美麗的外形而分別將它們命名為絲帶珊瑚、蘑菇珊瑚、鹿角珊瑚、星珊瑚和腦珊瑚等,這只是略舉一二而已;活珊瑚的顏色則有白、黃、綠、棕、橙、粉紅、紅、紫、藍和黑等多種豔麗色彩。

大堡礁便是由這些色彩斑斕、巧奪天工的珊瑚礁堆砌而成的。雖然堡礁上以圖形的星珊瑚和腦珊瑚及精巧的鹿角珊瑚居多,但據說該處至少有350種不同種類的珊瑚!珊瑚的不同厚度也會使礁體的深度各有不同。有人曾在一個珊瑚島上鑽鑿兩個孔,結果要鑽至120米深才可以探到沙泥。

水底更美

水面的珊瑚僅是由一些已經死去及破爛的珊瑚所組成,所以並非那麼令人著迷;但水底較深處的活珊瑚卻悅目得多了。因此,瑚礁真正的美惟獨要藉助玻璃底船或利用通氣管和呼吸器潛入水底才可以大開眼界。

瑚礁四周的水清明如鏡,因此遊客只需在一艘特別建造的船上,坐在設於船底一塊巨大玻璃板的四圍,便可以飽覽深達30米的水底景象。甚至最深處的珊瑚也可以在水面上一覽無遺,因為珊瑚礁在陽光照射範圍的水中長得最美,但在水深超逾11米之後,生長的速度便會減慢。

瑚礁大敵

人類本身有時就是自然奇觀的最大仇敵,大堡礁是其中一個例子。雖然人曾在該處進行過若干探測工程,但幸好澳洲政府目前已立例禁止人在瑚礁上不斷鑽探石油,這使許多人大感欣慰。

可是,有一個「仇敵」卻難以駕馭:一種人們稱之為荊棘冠的海星。牠是從其外形而得名的。牠有多達23條臂鬚,從體外四周伸展,仿如車輪的輻條;牠的整個表面都布滿數以千計鋒利的刺,這些刺對人體有毒。這是世上最大的海星之一,闊度長達70厘米。

荊棘冠海星以活珊瑚為食,所以在珊瑚蟲仍在建造珊瑚之際,這些海星已廣泛地毀壞了部分的瑚礁。自從人們在1962年首次發現這些海星以來,人們便一直為此爭論不休。

有些人正為整個堡礁面臨危機而大起恐慌,他們發出諸如『到公元2000年瑚礁不復存在』等警告。但在另一方面,有些科學家卻聲稱這種侵擾是自然而且是必需的,猶之乎叢林或森林大火亦有其長遠裨益一般。他們指出直至目前為止,海星的侵擾僅局限於三分一的瑚礁範圍之內。

不論人對這種多刺的海星及其對珊瑚礁所造成的損害有什麼看法,大部分人均同意必須對之作更徹底的科學研究。因此,在過去數年間,人們已不斷在澳洲水域對海洋生物進行最深入的研究,最終的結果如何尚待分曉。但在這期間,如果你能夠前往澳洲一遊,遊覽一下斑斕瑰麗、令人神往的大堡礁,無疑必定會加深你對創造奇觀的體會。

[第16,17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大堡礁

澳洲

[鳴謝]

Photos of coral: By courtesy of Australian Overseas Information Service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