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於滅絕的珊瑚
熱帶海洋最是澄澈、明淨,水光粼粼,碧波蕩漾。白色的海沙在15米深的海水下,海水清澈見底,彷彿伸手可及!你穿上蛙鞋,戴上潛水面罩,調校好通氣管,然後就投入海洋溫暖的懷抱裡。眼前頓時一片矇矓,盡是氣泡,景物隨即又轉清晰。你往下看去,啊!那條紅藍二色的大鸚嘴魚正一口一口地咬嚼珊瑚,然後又把珊瑚碎塊吐出,碎塊於是就成了海底沙地的一部分。驀地裡,銀光閃閃、五彩繽紛的熱帶魚在眼前掠過。牠們色彩鮮豔,有紅、黃、藍、橙、紫等色調。四周充滿生機,教人嘆為觀止,嘖嘖稱奇。
這是個珊瑚森林。珊瑚在多沙的海底向上生長,珊瑚的活觸手成千上萬,難以勝數。瑰麗的麋角珊瑚就在前面,這座珊瑚的長寬各有6米多。在大約23米以外有一座牡鹿角珊瑚,體積比麋角珊瑚小,細長的珊瑚枝生長得非常茂盛,儼如一個森林。這些珊瑚的名字的確恰如其形,因為牠們看去活像動物的角一樣!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都在珊瑚枝中棲息覓食。
以往珊瑚被認為是由植物構成的,可是,今天人類明白到珊瑚其實是一種石灰質的形成物,由一些稱為水螅的動物群體構成。大多數的水螅都非常細小,直徑不及2.5厘米。珊瑚水螅的身體十分柔軟,這些動物藉著有黏液覆蓋的細胞把自己依附在鄰近的物體上。在白天,珊瑚看去像石頭一樣,因為水螅縮進自己的外骨骼去。可是到了晚上,珊瑚的形態就會大為不同,因為水螅會把觸手伸出來,在水中輕輕晃動,這使珊瑚礁看去軟綿綿、毛茸茸的。這些石頭般的「樹木」其實是由水螅群的外骨骼組合而成的,而水螅從海水中吸取的碳酸鈣有助於使外骨骼黏合起來。
每一組由水螅外骨骼構成的珊瑚各自有獨特的形狀。世上有超過350種不同種類的珊瑚,牠們形狀不一、大小各異、色彩紛繁,令人讚嘆不已。這些珊瑚的名字十分普通,使人聯想起地上的事物來——樹珊瑚、柱珊瑚、桌珊瑚,還有傘珊瑚;此外,珊瑚也許會使你聯想到某些植物,例如康乃馨珊瑚、生菜珊瑚、草莓珊瑚,以及蘑菇珊瑚。你看見那個巨型的腦珊瑚嗎?牠的外形的確恰如其名!
有許多種類的生物群居在這個水底森林裡,除了各種微細的動植物以外,那裡還有鰩魚、鯊魚、大海鱔和海龜等。有些魚類也許是你聞所未聞的,例如鮮黃色的小丑魚、紫色的白點雀鯛、黑白兩色的鐮魚、橙色的喇叭魚、深藍色的刺尾魚、靛藍色的紋石斑魚,以及棕褐兩色的蓑鮋。那些理髮店蝦、塗漆龍蝦、紅鷹魚又怎麼樣呢?在那裡,各種顏色、大小和形狀的魚類都有。有些魚兒形態優美,有些則奇形怪狀,然而,牠們的樣子都十分有趣。你看,有一條章魚躲在柱珊瑚後面哩!牠把一隻蛤蜊的外殼打開了,並且正享用美味的蛤蜊餐。在這個海洋世界裡,生物種類紛繁,牠們全都依靠這個多樣化的珊瑚森林而生存,情形正如陸上的森林供應各種生物所需的一樣。關於珊瑚的繁殖周期,以及珊瑚隨著水流遷移並形成新的珊瑚礁,《儆醒!》1992年1月8日刊載有詳細資料。
珊瑚礁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結構。澳大利亞東北岸以外的大堡礁就是一例。這個珊瑚礁長達2010公里,面積相當於英國和蘇格蘭的總和。一座珊瑚可重達幾公噸,從海底生長高達9米。所有熱帶的淺水海域都適宜珊瑚礁生長,甚至在深達60米的海洋下,珊瑚也能生長茂盛。由於每個地域的珊瑚都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專家憑著觀察珊瑚,就能分辨出珊瑚所處的海洋甚或地區類型。即使水中的滋養物十分有限,珊瑚也能生長得欣欣向榮,正因為這樣,珊瑚礁一帶的海洋都異常清澈。珊瑚從海藻(科學上稱為動物黃藻)吸取養分,這些海藻寄生在水螅透明的身體內;此外,珊瑚觸手捕獲得來的微生物也為珊瑚提供養分。因此,雖然茫茫大海的其他地方並無藏身之處,珊瑚礁卻成了無數海洋生物的棲身之所。
在海洋所有的生態系統中,珊瑚礁是生物中最富生產力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有以下描述:「珊瑚礁的作用就好比熱帶雨林,其中充滿種類紛繁的生物:有如波浪起伏的海扇和海鞭、羽狀的海百合、霓虹色彩的游魚和海綿、蝦、龍螯蝦、海星,還有可怕的鯊魚和巨型的海鱔。珊瑚必須不停繁殖生長,這些海洋生物才有棲身的地方。」此外,珊瑚礁有助於阻擋洶湧的波濤撞擊岸邊,並且為數以千計的熱帶島嶼奠下基礎,因此珊瑚對於陸上生物也十分重要。
健康的珊瑚顏色各異,包括棕、綠、紅、藍和黃等,這視乎什麼種類的海藻寄生在透明的珊瑚水螅宿主裡而定。陽光照射在水螅上,海藻就利用這些照射在牠們的共生生物的陽光,並藉著吸收水螅的排泄物,包括二氧化碳在內,來製造養分。另一方面,海藻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組織提供氧氣、食物和能量。藉著與海藻這種合作關係,珊瑚能夠在養分較低的熱帶水域裡迅速生長,並且繼續生存下去。海藻和珊瑚水螅正發揮動植物世界中合作無間的關係。這項設計多麼超卓高明!
「白骨」纍纍絕生機
難怪海底生機勃發!且慢!看,那是什麼?一堆堆毫無生氣的「白骨」。珊瑚枝已斷裂。有些珊瑚已完全碎裂。這個區域的珊瑚森林已死去或瀕於滅絕。周遭沒有游魚,沒有蝦,也沒有龍螯蝦,什麼也沒有。這裡是個水底沙漠。你不禁目瞪口呆,難以置信。此情此景實在令人震驚!你一心希望欣賞到美麗的海底世界,可是這個美夢已化成泡影。即使你返回船上,滿腹仍是疑團。究竟什麼導致了這場災難呢?發生了意外嗎?是災病所致?還是自然現象?你渴望知道答案。
雖然石頭般的珊瑚看來相當堅固,可是,牠其實極其脆弱。人只要稍為觸摸就會損毀珊瑚。因此,明智的潛水人士不會觸摸珊瑚,謹慎的划船者也不會把錨拋到珊瑚叢去。此外,還有其他因素足以危害珊瑚,這包括化學污染、漏油、污水、木材採運作業、耕地排出的廢物、疏浚工程、沉積物,以及混入大量淡水等。除了這些因素以外,船的龍骨直接撞擊珊瑚也會對珊瑚造成破壞。極端的氣溫也會使珊瑚受損,甚或死去。不利的因素出現時,珊瑚就會把一團團的海藻排放出來,魚類很快就把海藻吃掉。假如不利的情況持續數週或數月,珊瑚就會逐漸變白,最後死去。珊瑚一旦死去,整個珊瑚礁的環境也告消滅。維持海洋生物生命的機制也就蕩然無存了。
所有熱帶海洋的珊瑚普遍都有變白現象,因此,世界各地的海洋科學家對這個情況都非常憂慮。如果珊瑚大規模變白的話,造成的破壞就無法挽救了。近年來,普世熱帶海洋的珊瑚變白並死去的情況非常嚴重,世人為此深表關注。雖然多年以來,珊瑚一直出現周期性及局部性的變白現象,可是,近年來的情況卻非常嚴重,前所未見,受影響的範圍遍及全球。世界各地大多數種類的活珊瑚正受到某些因素摧毀,珊瑚礁環境因而給破壞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