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治有時」
安妮是個人人樂於向之傾訴的對象;是遭遇難題的人的救星。她外表泰然自若,無懈可擊。別人絲毫也察覺不到她有任何內在的感情創傷。直至有一天,她想起這件往事來。安妮回憶說:「當時我正在工作,我感到很痛苦、很羞恥。我幾乎站不起來!這種感覺折磨了我幾天。這時,我記起繼父侵犯我——其實是強姦——的情景。而且,不單只一次。」
「醫治有時。」(傳道書3:3)但對許多像安妮一樣,在童年遭受性侵犯的人說來,將久埋心底的往事向人披露乃是復原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
可是,對於性侵犯這類精神上的創傷,試問有誰能夠忘記?請想想,一個兒童在遭受父親或其他孔武有力的成年人對她步步進逼,她感到多麼無助。她跑不了,不敢高聲喊叫,也不敢告訴任何人!然而,她卻可能要日日面對這個侵犯者,並要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要成年人這樣假裝已是非常困難,何況是小孩子,這更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她利用兒童天賦的幻想力,在思想上逃避這件事!她若非將事情完全拋諸腦後,便是對之無動於衷,藉此假裝自己從沒有受到侵犯。
事實上,我們時常都會對某些不喜歡的事視若無睹,置若罔聞。(可參閱耶利米書5:21。)但遭受性侵犯的人卻往往利用這種能力作為生存之道。有些受害人報導:「我假設事情是發生在另一個人身上,而我只是旁觀者而已。」「我假裝睡著了。」「我腦裡盤算著自己的數學問題。」——《在創處剛強起來》,琳達·T.桑福德著。
難怪,《渡過童年性侵犯》一書聲稱:「按估計在童年遭性侵犯的人當中,有百分之50對自己所經歷的事不甚了了。」雖然有些人也許記得這件事,但卻將一切有關的感覺——痛苦、憤怒、羞恥——完全掩蓋起來。
壓抑——心靈上的拔河賽
就此讓事情繼續埋藏在心裡,或者受害者乾脆將事情忘記豈不是最好的方法嗎?有些人也許選擇這樣行。其他人卻不然。正如約伯記9:27,28說:「我就是強顏歡笑,想忘記自己的痛苦,一切禍患來困擾我。」(《現譯》)壓抑自己不去想這些可怕往事,這能使人感到心力交瘁。這場心靈上的激烈拔河賽事甚至會引起嚴重的健康難題。
隨著受害者漸漸長大,生活的種種壓力往往將她的壓抑能力削弱。嗅到一陣古龍香水,看見一張似曾相識的臉孔,聽到一種突如其來的聲音,甚至給醫生、牙醫檢查都會觸及她的創傷,令她想起可怕的往事。a她是否應當作出更大努力將事情忘記呢?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受害者卻藉著設法記住這件事而獲得舒解!一個名叫吉爾的女子說:『這些往事一旦披露便會失去它的力量。將它藏在心裡不但對人造成較大痛苦,而且比說出來更危險。』
勇於承認,功效顯著
為什麼勇於承認會有所幫助?首先,想起這些事容許受害者感到悲痛。傷心是人對創傷的自然反應。它能幫助我們忘記令人悲痛的往事。(傳道書3:4;7:1-3)儘管一個曾遭性侵犯的人不表露自己的悲痛,她也許被迫否認自己的可怕經驗,並試圖將痛苦掩藏起來。以這種方式壓抑自己,最後只會導致一種彷彿毫無感情的麻木狀態,醫生稱之為創傷後緊張性紊亂症。——可參閱詩篇143:3,4。
受害者想起這些往事時,事件也許會再活現眼前。有些受害者甚至會短暫地復現孩童的狀態。吉爾回憶說:「每當想起這件往事,我通常都有些外在症狀。有時,這些回憶如此難受,以致我感到自己快要瘋了。」經過長時間壓抑的童年憤怒一旦出現時,也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希拉說:「想起這些事情使我深陷抑鬱和憤怒之中。」可是在這樣不尋常的情況下,感到憤怒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你很難過,並將一向壓抑心頭的義憤發泄出來!你有權憎恨這些使你飽受其害的邪惡罪行。——羅馬書12:9。
一個受害人說:「我能夠認真回想這件事時,我感到莫大的舒解。……至低限度,現在我知道自己要應付的問題是什麼。回想這件事對我來說很困難,但藉著這樣行,我得回生命中的一部分,這部分由於如此隱密、神祕莫測,而變成十分可怕。」——《清白權》。
此外,想起這件事也許有助於使受害者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一個亂倫的受害者說:「我一向只知痛恨自己,但我卻不知道原因究竟是什麼。」回憶幫助許多人看出所發生的事並不是她們的過錯,她們僅是受害者而已。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能以同樣戲劇性或逼真的方式記起自己所受的凌辱。大多數這方面的顧問均認為,受害者毋須記得凌辱的每個細節,才能使創痛獲得醫治。當事人往往只需承認自己曾被人侵犯,這足以使她向前跨進一大步,逐漸復原過來。——可參閱第20頁附框。
找到支持
你若在童年受過性侵犯,不要獨力應付回想往事所產生的衝擊。將自己的感覺向人傾訴是莫大的幫助。(可參閱約伯記10:1;32:20。)有些極度苦惱的人也許決定向具備資格的醫師、顧問,或精神健康方面的專業人士求助。不管怎樣,即使僅是個可以信任的朋友、配偶、家人或基督徒監督,他們若懷著體恤和尊重的態度聆聽,這也能對你成為很有用的支持力量。b珍妮特說:「給我最大幫助的是我最要好的朋友茱莉,她讓我將同一件事情向她多番覆述,她一次又一次讓我將感情發泄出來。此外,她還懷著了解的態度傾聽,並作出回應。」
信任別人是一件帶有冒險成分的事。你也許感到自己不配接受別人的幫助,或甚至談及自己所受的凌辱也感到無地自容。可是,真正的朋友是「為患難而生」的。如果你給好朋友機會,他(她)必定會很樂於幫忙。(箴言17:17)然而,要小心選擇傾訴的對象。要學會逐漸將自己的憂慮向人披露。如果你的朋友證明是個富同情心而言行謹慎的人,你不妨向他(她)多透露一點心事。
小心照顧自己的身體會對你有所幫助。要有充足的休息,做適量的運動,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盡量簡化你的生活。要哭就哭。痛苦也許看來沒有盡頭,但一段時間過去後,你便會平靜下來。要記住:你被侵犯時雖僅是個無助的孩子,你尚且能應付過來直到如今;何況你現在已經成年,並擁有當日你沒有的資源和能力。(可參閱哥林多前書13:11。)因此,要正視自己的痛苦經歷,讓它過去好了。倚賴耶和華賜給你所需的力量。詩篇執筆者說:「我心裡多憂多疑,你安慰我,就使我歡樂。」——詩篇94:19。
除去罪咎感和羞恥的感覺
停止自責是康復的另一個重要環節。一個名叫莉巴的受害人說:「甚至現在,我仍很難把自己視作清白。我納罕自己當時為什麼不阻止他?」
要記住,侵犯者通常採用最陰險的威逼手段:權威(『我是你的爸爸!』)、恐嚇(『你若告訴別人我便殺死你!』)、殘酷的武力或甚至罪咎感(『要是你告訴人,爸爸便會給人關進監裡。』)。與此相反,有些人則採用溫和的游說手段、送禮物或給予其他好處。有些人則將性活動歪曲為遊戲或父母之愛。一個受害者回憶說:「他說當人彼此相愛時,他們便會這樣行。」這種感情上的欺詐手段,小孩子又怎能抗拒呢?(可參閱以弗所書4:14。)不錯,侵犯者所利用的,就是小孩子的無助、易受引誘和『在壞事上像嬰孩一樣』。——哥林多前書14:20。
也許你需要提醒自己,你作孩子時是多麼容易受騙和無助。你可以花點時間跟一些小孩子在一起,或看看自己童年的照片。同時,你的好朋友可以不時提醒你,這件事不是你的錯。
雖然如此,一個婦人說:「每當我想起爸爸挑動起我的情慾時,我便感到噁心。」有些受害者(在一項研究中達百分之58的人)記得在強暴中曾感到被人挑起了情慾。可以了解,這必然使受害人感到萬分羞愧。然而,《渡過童年性侵犯》一書提醒我們,「身體所激發的情慾僅是身體對觸摸,或某方面的刺激所產生的自然反應」,一個小孩是「無法控制這種挑逗的」。因此,侵犯者本身要為所發生的事負全責。這不是你的錯!
再者,你可以感到安心的是,在這件事上,上帝將你視作「無可指摘、純真無邪」。(腓立比書2:15,《新譯》)不久,任何會觸發人採取自我毀滅行徑的念頭都會完全消逝,你終必學會怎樣顧惜自己的身體。——可參閱以弗所書5:29。
與父母取得協議
這也許是復原過程中最艱巨的部分。有些人不住讓自己充滿憤怒和報復的幻想,甚或滿懷內疚。一個受害者說:「我很沮喪,因為我認為上帝期望我寬恕侵犯我的人,但我做不到。」在另一方面,你可能對侵犯者懷著病態的恐懼。或者你可能由於媽媽對事情坐視不理,或在事發後矢口否認有這件事甚或老羞成怒,結果對媽媽表現敵視的態度。一名女子很難過地回憶說:「我的媽媽告訴我要體諒[爸爸]。」
被侵犯的人感到憤怒是很自然的。然而,家庭的連繫可能十分堅牢,以致你不願跟父母斷絕一切連繫。你甚至可能願意考慮跟他們和解。至很大程度,這視乎你的環境而定。有時受害人會立即原諒自己的父母——不是原諒所受的侵犯。但她們不會懷恨在心或受恐懼所轄制。為了避免感情上的抗衡,有些人寧可僅在「心中說話」,並讓事情就此告一段落。——詩篇4:4,《呂譯》。
然而,你也許覺得事情的惟一解決方法是,向父母討個公道——當面、打電話,或寫信把事情說清楚。(可參閱馬太福音18:15。)若然,要肯定你已復原至能夠抵受,或至少獲得足夠支持使自己能夠承受可能爆發的感情風暴。彼此大喊大鬧根本於事無補,因此要設法保持心平氣和。(箴言29:11)你可以在開始時清楚陳明(1)發生了什麼事,(2)這件事對你有什麼影響,以及(3)你現在期望他們怎樣行(諸如道歉、支付醫生費,或在行為上作出改變等)。至少,將事情開誠布公地傾談,有助於消除別人認為你無能為力的感覺。這樣行可能會為你鋪路,使你能與父母重新建立關係。
例如,你的父親可能承認侵犯你,並為此深感懊悔。與此同時,他也許悉力作出改變:接受戒酒治療,或開始研究聖經。你的母親也許由於未能保護你而請你原諒。有時,你們也許能夠完全達成諒解。然而,你對父母若仍懷著矛盾的看法,或寧願不那麼快跟他們恢復親密的關係,你也不用感到驚訝。即使這樣,你至少亦可跟他們恢復合理的家庭往來。
在另一方面,對質也許會使侵犯者或其他家人極力否認,甚或破口謾罵。更糟的是,你發現侵犯者對你仍構成很大威脅。這時,寬恕也許是不合時宜,更不可能恢復親密的關係。——可參閱詩篇139:21。
不管怎樣,你所受的創傷可能需要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才會復原。你也許需要不時提醒自己,最後判決是屬於耶和華的。(羅馬書12:19)向一個樂於支持你的人傾訴,甚或將自己的感覺寫出來,同樣可以幫助你平息怒氣。憑著耶和華的幫助,你的怒氣會漸漸消退。隨著時間過去,你也不再對所受的創傷耿耿於懷。——可參閱詩篇119:133。
在靈性上康復過來
由於篇幅所限,我們無法在這裡討論事情所涉及的種種情感、性格和靈性上的問題。一言以蔽之,你若憑著上帝話語之助,將自己的「心意更新」,你便能夠早日康復過來。(羅馬書12:2)此外,要「全力追求前面的事」,並使你的生活充滿屬靈的思想和活動。——腓立比書3:13,《現譯》;4:8,9。
例如,許多受害者僅是讀讀聖經中的詩篇便獲得莫大的安慰。誠然你若認真地將聖經原則加以應用,你甚至能夠獲得更大的裨益。遲早,緊張的婚姻關係能夠緩和過來。(以弗所書5:21-33)造成傷害的行為會終止。(哥林多前書6:9-11)對性所懷的不健全感覺也能夠獲得醫治。(箴言5:15-20;哥林多前書7:1-5)同時,你也能學會保持平衡的個人關係,並為自己養成牢不可破的道德規範。——腓立比書2:4;帖撒羅尼迦前書4:11。
千真萬確的是:復原需要真正的決心和無比的毅力!詩篇126:5向我們提出保證:「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此外,不要忘記,真實的上帝耶和華對你的福利深表關注。他「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篇34:18)一個受害者說:「我最後意識到耶和華知道我的一切感受,而且他很關注——真正表現關注——我終於感到有內心的安寧了。」
我們仁愛的天父耶和華不但將內心安寧賜給我們,他同時應許為人帶來一個公義的新世界,屆時他會擦去人在童年所遭遇的一切痛苦回憶。(啟示錄21:3,4;可參閱以賽亞書65:17。)在你踏上邁向復原的路上,這個希望能夠繼續支持和強化你,直至你完全康復為止。
[腳注]
a 有些人在回憶湧現時感到身心受創。其他人則感到好像有鬼靈作祟,頻頻產生幻覺——不明來歷的聲音,諸如開門聲,在通道或窗戶走動的影子,覺得床上有看不見的東西等。這種苦惱通常在受害者把整件事情完全想起之後便告消失。
b 在幫助性侵犯的受害者方面,本刊的姊妹雜誌《守望台》(英文)1983年10月1日刊第27-31頁載有一些寶貴的資料。我們提議所有長老參考這期文章,並仔細留意他們要處理的每個個案。
[第20頁的附欄]
康復之道
◻ 記得並承認這件侵犯事件
◻ 為所受的侵犯表現悲傷
◻ 向一個能予以支持的聽者傾訴
◻ 克服罪咎感和羞恥的感覺
◻ 與父母取得協議
◻ 應用聖經原則將有害的品格除去
◻ 治療對性所懷的不健全感覺
◻ 訂立健全的個人和道德規範
◻ 與上帝及信徒同工培養親密的關係
[第21頁的附欄]
將往事擱下
我們通常在幾個星期、幾個月或幾年間便會將事情淡忘下來。在這方面,每個浮現的回憶都會帶來短暫的危機。《清白權》一書指出,許多時「你感到自己好像在開倒車。其實並不然。你正日漸好轉。事實上,你已獲得所需的力量,使你能面對更深邃、更痛苦的感覺。」然而在一段短暫時期內,你最關注的是想快點康復過來,這其實是人之常情的。——箴言18:14。
有些受害者發覺讀讀或聆聽其他受害者的感覺使她們得益不淺。看看家庭照片或童年記下的事,探訪童年到過的地方,跟予你支持的朋友及家人傾談同樣可以喚起你的回憶。在這方面,書寫是個特別有效的方法。有些受害人按自己記憶所及,將所經歷的創傷寫在一部日記中。其他則寫一封不寄出的信給侵犯者,將自己的感受盡情傾吐,這樣行,往往能觸發進一步的回憶。禱告是促進康復的強有力工具。像詩篇執筆者,你可以向上帝禱告說:「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篇139:23,24。
[第18頁的圖片]
面對過去,並正視一切遭遇,你便能跨前一步,逐漸復原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