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湖的羽毛小丑
《儆醒!》雜誌駐肯尼亞通訊員報導
我們的小船在維多利亞湖平靜的水面上航行。忽然,目標在望了。湖邊有棵老樹,樹幹的枝條上牢牢掛著一個巨大的巢。巢的直徑逾1.8米。這個巢巨大到令人有點兒害怕,惟恐巢中棲息的必然是巨大得像翼手龍般的怪物。
雖然如此,我們仍決定上前細看究竟。我們將船綁在大樹旁邊一塊巨石上,然後大夥兒一起攀上樹上看個究竟,惟獨船夫留在船上。湖岸上的居民對這種巢一律避之若浼。築這種巢的鳥有個不大動聽的名字,叫做錘頭鸛!
我們走近鳥巢,發覺這個鳥巢跟我們以前看見過的完全不一樣。雌、雄錘頭鸛辛勤地工作三、四天,所築好的只不過是鳥巢的「根基」而已——一個結構頗為鬆散、形狀像茶碟的底台。所用的材料包括蘆葦、枯枝以及稻草。鳥兒造好底台後,便在四邊築圍牆,接著從後邊開始建造巢頂。巢頂蓋了一半之後,雌性的錘頭鸛便會開始在巢中安居,而雄性的錘頭鸛則繼續搜尋可用的築巢材料。
前門造好了,便用泥填滿巢的四側,巢的內部也是這樣。在巢的四周和巢頂上再鋪上不同的碎料,這樣巢便不但能夠防水,而且有保暖作用。最後,錘頭鸛會將鳥巢「粉飾」一番。錫罐、蛇皮、碎布——雄鳥能夠找著的任何東西都會放在巢頂上。整項工程要用上五至六個星期才能完成。
視察完畢之後,我們便攀下來回到船上守候。不久,一隻雄錘頭鸛翩然而至,降在巢頂上。可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這隻雄鳥身軀不算龐大,身長不過是56厘米左右,暗褐色,樣子一般。特別之處在於牠的頭部,厚硬的喙和大的背冠,這一切使牠看來像拔釘錘的頭一樣。就是因為這樣,人便稱牠為錘頭鸛。
不久,錘頭鸛開始大顯身手,牠的諧趣表演為自己贏得了羽毛小丑的美譽。牠發出咯咯的尖叫聲,同時跳起舞來,在四周又蹦又跳。忽然,雌鳥來了,並且跳到雄鳥的背上,翩翩共舞,舞姿趣怪。但錘頭鸛的精彩表演並非至此為止。這時雄鳥從湖邊的鳥巢猛然俯衝,落在一隻熟睡中的河馬背上。河馬從夢中驚醒,牠移動身軀把湖底的淤泥翻起;幾隻青蛙慌忙游上水面,牠們頓時給錘頭鸛擒住。錘頭鸛的餐單上也包括小魚、蚯蚓、昆蟲和甲殼類動物。
不管你稱牠為小丑或建築師,錘頭鸛的一舉一動都令人入迷,牠是表明創造主擁有無限想像力的又一明證。
[第26頁的圖片]
錘頭鸛和牠所造的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