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你的孩子以什麼東西作玩具?
「一味工作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一句古老的諺語這樣說。在兒童的生活上,玩耍一向擔任重要的角色。遊戲能夠幫助兒童增長智力,伸展肌肉,以及培養有用的技能。儘管這樣,今日的兒童玩具已成為一門賺錢的企業。玩具世界並不是由兒童或父母控制的,而是由製造商、零售商、廣告商,以及腦筋靈活的市場研究人員操縱的。既擁有製造玩具的新技術,也有強大的傳播媒介做後盾,他們正重新闡明玩具的定義,此舉為父母和兒女帶來嚴重的影響。
無疑,許多玩具商對兒童的福利都表現真摯的關注。雖然這樣,利潤卻往往是他們優先考慮的因素。問題的關鍵並非在於玩具能否發揮教育作用、促進兒童的想像力,而是純粹在於玩具的銷路。用布料、木材和塑膠製成的簡單玩具已經過時了,不能吸引買主;栩栩如生的高科技產品才保證有好銷路,由於玩具的樣式跟實物無異,兒童的想像力根本無從發揮。
舉個例說,一位製造商在市面推出一組裝有人體模型的玩具車,細小的人體模型一旦感應到衝擊力就會自動解體。玩具車相撞的時候,人體模型的手腳、頭部,就會脫離身體,紛紛拋出玩具車的窗外。另一樣酷似實物的玩具試圖讓女孩子假扮孕婦。玩具商設計了一個背囊式的口袋,給女孩子圍在腹部,口袋設有模仿胎兒活動和心跳的裝置。
有些人相信這樣的玩具富於教育意義。一間玩具廠的公關經理唐娜·吉布斯聲稱,這套懷孕模擬裝置能夠「讓小女孩以娛樂的方式體驗為人母親的感受」。可是,並非所有人都表現同樣的熱誠。哈佛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貝里·布雷澤爾頓醫生認為,這種玩具「侵奪了父母與兒女分享寶貴資料的機會」。從事兒童研究的教授戴維·埃爾金德博士認為「這些玩具過於極端」,並且指出「[兒童]根本無法理解或體會」這個仿似胎兒的洋娃娃。他補充說,至於模仿汽車失事的玩具,效果的確生動逼真,但既然電視節目已經充滿暴力鏡頭,「我們又何必用這種玩具去進一步渲染暴力呢?」——《環球郵報》,1992年2月8日。
此外,其他受歡迎的遊戲也引起了不少爭議,例如刻畫戰爭的電視遊戲以及威力強勁的超級噴水手槍。美國玩具製造商公會主席指出,「不論什麼時候,在市面出售的玩具據估計多達15萬種。」有鑑於此,對父母來說,選購玩具無疑是一項艱巨的挑戰。在這方面而言,父母應該以什麼作為準則呢?對於今日某種類型的玩具,我們有正當的理由表現關注嗎?以下的文章會考慮這些及其他有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