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光明的使者還是黑暗的使者?——第2部
向西面的歐洲進發
若要執行耶穌所發出的海外傳道命令,基督的信息就必須傳遍天下。(馬太福音28:19;使徒行傳1:8)使徒保羅作了三次海外傳道旅行。在第二次的旅途上,他看見有人在異象中懇求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這件事一再強調基督的信息必須傳遍普世。——使徒行傳16:9,10。
保羅接受了該項邀請。在公元50年左右,他踏足歐洲向腓立比城的居民傳講真理。呂底亞一家成了信徒,有一群會眾在當地成立。基督教進軍歐洲各處,節節勝利,這僅是第一站而已。保羅的傳道工作後來伸展到意大利,甚或遠及西班牙。——使徒行傳16:9-15;羅馬書15:23,24。
可是,保羅並非基督教的惟一傳教士。作家J.赫伯特·凱恩指出:「從事傳教工作的人必然還有很多,他們的名字給史冊遺漏了。……使徒行傳並沒有報導全部實況。」——《基督教從五旬節迄今的傳教活動全貌》。
至於耶穌的其他跟從者在外地從事了多少傳教工作,我們根本不知道。據傳統所稱,多馬去了印度,馬可則把福音傳入埃及,這些傳說都是無法證實的。但我們確知的是,耶穌的真正門徒全都熱心從事傳道工作,他們至少在自己的家鄉傳播福音。正如凱恩所指出:「這件事[五旬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不但標明基督教會的創立,而且也顯出傳教運動的起源,因為在那些日子教會就是傳教活動的象徵。」
傳遍歐洲各處
猶太人崇拜一位真實的上帝。他們把希望寄託在應許的彌賽亞之上。他們相信希伯來文聖經就是上帝話語的真理。因此,猶太人散居不同國家之後,當地居民對他們的信仰可能有點認識。以崇拜而言,由於基督徒和猶太人有若干共同之處,因此基督教所傳播的信息在他們看來並非完全陌生。據凱恩所載,「這些因素大大促進基督徒的對外傳教工作,他們走遍羅馬世界,向人傳講福音,並且建立教堂。」
散布各處的猶太人因此成了基督教的開路先鋒。由於基督徒熱心從事傳道工作,基督教很快就傳播開去。凱恩指出:「福音是由平信徒傳播的。無論到哪裡,他們都樂於跟朋友、鄰舍和陌生人分享自己新近接受的信仰。」歷史家杜蘭特解釋說:「幾乎所有歸信者都懷有革命志士的熱忱,主動執行宣傳信仰的任務。」
到公元300年,一種變了質的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普遍流行。聖經早已預告純真崇拜會遭人離棄,並且受到腐化。(帖撒羅尼迦後書2:3-10)叛道的勢力確實滲進了教會。杜蘭特解釋說:「基督教不但沒有消滅異教,反而採納了它的道理。」
自稱的基督徒偏離純真的基督教越來越遠,他們大部分人都不再熱心從事傳教工作。但在第四世紀末葉,不列顛一個男子卻懷有傳教的精神。他名叫巴特里克,父母是天主教徒。他把基督的信息傳到歐洲西邊的愛爾蘭,因而聞名於世。根據傳說,他幫助了無數的愛爾蘭人歸信,並且在當地建立了數百間教堂。
不久,愛爾蘭人便帶頭參與海外傳教工作。據凱恩所載,「愛爾蘭的傳教士懷著如火的熱心,全力與異教信仰爭戰。」其中一位傳教士是科倫巴。對於幫助蘇格蘭人歸信,他顯然扮演主要角色。在公元563年左右,他跟12位同道在蘇格蘭西岸的艾奧納島上建立了一間修道院。這間修道院成了昔日傳教活動的中心。雖然科倫巴在公元600年之前不久逝世,在接著的200年裡,艾奧納的修道院仍繼續派遣傳教士到不列顛群島及歐洲各處。
名義上的基督教傳入英格蘭之後,當地有些歸信者仿效愛爾蘭人的傳教精神,親自參與對外傳教工作。舉個例說,公元692年,來自英格蘭北部諾森布里亞(古代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威利布羅德,連同11位同道,就是第一批遠赴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英格蘭傳教士。
公元第八世紀初期,英格蘭本篤會修士卜尼法斯轉向日耳曼人傳教。凱恩聲稱卜尼法斯的「傳教事業長達四十多年,由於成績斐然,所以贏得日耳曼人的使徒這個稱號」,也因此成為「黑暗時代最偉大的傳教士」。卜尼法斯與大約50位同道後來遭弗里西亞的異教徒殺害,死時逾70歲。
對於幫助別人改信天主教,卜尼法斯所採用的方法卓有成效,《宗教百科全書》描述說:「在蓋斯馬[德國格丁根附近],他竟敢把托爾的神聖櫟樹砍下。……居民所信奉的日耳曼神並沒有[向他]施行報復,這清楚表明他所傳講的天主就是真神,只有這位真神才值得他們崇拜和敬仰。」
有些傳教士採用其他方法;根據現有證據來看,他們認為只要達到目的,就可以不擇手段。論到日耳曼撒克遜人的改信,凱恩承認這「是靠軍事征服,而非通過道德理論或宗教信仰去說服人心」。他補充說:「鑑於教會與政府勾結,……教會就採用世俗手段去達成宗教目的。在傳教活動上,教會也採用這種政策,尤其是用在撒克遜人身上,結果造成了前所未見的慘劇,……極盡殘暴之能事。」傳教士向斯堪的納維亞進發之後,我們獲悉「大致上說來,信仰的轉變都是和平過渡的;只有挪威的教會才訴諸武力」。
訴諸武力?極盡殘暴之能事?採用世俗手段去達成宗教目的?我們應該預期充作光明使者的傳教士做出這些惡行來嗎?
分裂之家派出傳教士
名義上的基督教屬下兩個教派,羅馬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分別展開傳教運動。他們企圖使保加利亞人「改信基督教」,但由於兩個教派意見分歧,結果造成了典型的宗教混亂。保加利亞的統治者鮑里斯一世改信希臘正教。可是,由於君士坦丁堡教會大大削減保加利亞教會的自主權,他遂轉向西方求助,容許日耳曼的傳教士把羅馬式的基督教傳入國內。到公元870年,西方教會所施加的約束顯然比東方教會為多,保加利亞因此把日耳曼人驅逐出境,重投東正教的懷抱。以宗教而言,保加利亞自此就一直留在東正教的懷抱裡。
大約同一時期,西方的傳教士正把「基督教」傳入匈牙利。在這段期間,兩個不同的「基督教」教派也在波蘭尋求支持。據《宗教百科全書》所載,「波蘭的教會一般是由西方教會控制的,卻同時含有東方教會的顯著特色。」此外,立陶宛、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也「由於東西兩派之間勾心鬥角而感到左右為難,並且要承擔教會派系鬥爭所造成的一切後果」。在11世紀末葉和12世紀初期,芬蘭改信「基督教」之後,也同樣成了東西兩派激烈爭取效忠的對象。
在公元第九世紀,希臘帖撒羅尼迦一對著名的兄弟把拜占庭式的「基督教」傳給歐洲和亞洲的斯拉夫人。西里爾(也稱為君士坦丁)與美多迪烏斯兩人號稱「斯拉夫人的使徒」。
西里爾的其中一項成就是為斯拉夫人創造一種文字體系,稱為西里爾字母,是以希伯來和希臘字母作為基礎的,諸如俄文、烏克蘭文、保加利亞文和塞爾維亞文等仍然沿用這種字母體系。他們兄弟二人把部分聖經譯成新近發展的文字,並且開始在禮拜儀式中使用斯拉夫語。他們的做法跟西方教會的政策背道而馳,因為西方教會要求禮拜儀式沿用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作者凱恩說:「君士坦丁堡教會鼓勵禮拜儀式使用本國語言,可是羅馬教會卻譴責這樣的做法。這個新政策不但開創了先例,並且得到十九和二十世紀的現代傳教士的支持,而加以全面推行。」
到公元第十世紀末葉,名義上的基督教也開始傳入現稱為前蘇聯的境內。據傳統所稱,烏克蘭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在公元988年受洗。據說他情願改信拜占庭式的「基督教」,也不歸信猶太教或伊斯蘭教,原因在於這種「基督教」的儀式氣派堂皇,而非由於他們所傳播的是予人希望的真理。
事實上,《保存宗教信仰——蘇聯的宗教與意識形態》一書指出,「在時間安排上,弗拉基米爾的改信使人聯想起,他接受新的宗教純粹是為了個人的政治利益而已。他的做法從此成了俄羅斯正教會的傳統,這個傳統在教會歷史上幾乎從未打破過。」這本書接著提出以下發人深省的見解:「雖然政府侵犯了教會的權益,教會一般都是願意為國家效勞的。」
弗拉基米爾下令屬下臣民受洗成為基督徒;在這件事上,百姓毫無選擇餘地。保羅·斯蒂夫斯說:他一旦「奉東正教為國教,就著手把斯拉夫部族固有的傳統宗教習俗革除」。舉個例說,他在異教祭壇的舊址上興建教堂。斯蒂夫斯補充說:「雖然這樣,殘餘的異教徒卻繼續存留了多個世紀。與其說他們最終都遭社會淘汰,倒不如說被俄羅斯的正教同化好了。」
俄羅斯正教會儘管根基不穩,卻熱心支持對外的傳教工作。聖弗拉基米爾神學院的托馬斯·霍普科說:「教會一旦在帝國的東部安頓下來,就向當地居民傳播福音,又把聖經和禮拜儀式譯成西伯利亞各族人民的語言及阿拉斯加不同部落的土語。」
加強對外傳教活動
16世紀的宗教改革使整個歐洲洋溢著宗教熱情。基督新教的宗教領袖各施各法,以求重新激發公眾對宗教的興趣,為「基督教」加強對外傳教工作奠下根基。路德把聖經譯成德文的確意義重大,廷德爾和科弗達爾所譯的英文聖經也操有深遠的影響。
17世紀,德國興起了一種稱為虔敬主義的運動。該項運動注重研讀聖經和個人的宗教體驗。《宗教百科全書》詳細解釋說:「虔敬主義認為人類亟需基督的福音,於是著手發展本地及國外的傳教事業,擴展非常迅速。」
令人遺憾的是,今日基督教國的傳教士顯然沒有幫助歐洲的信徒對基督懷持堅強的信心和希望,從而遏止共產無神主義和其他極權主義思想體系在20世紀湧現。自從一些國家的共產主義政體垮台之後,傳教士已恢復他們的活動;雖然天主教徒、東正教徒和基督新教徒都聲稱相信基督,他們卻沒有因此團結一致。
基督教國傳教活動的部分成果是,克羅地亞人改信羅馬天主教,塞爾維亞人則接受東正教。還有更好的例子證明基督教國因內部四分五裂而蒙受恥辱嗎?哪一類基督徒會首先槍殺自己的「弟兄」,繼而合力殺害非基督徒的鄰舍呢?惟獨假冒的基督徒才會犯下這麼野蠻的罪行。——馬太福音5:43-45;約翰一書3:10-12。
是否所有基督教國的傳教士都是名不符實的?讓我們繼續查考他們在亞洲所取得的成就。請閱讀下一期的文章,題目是:「基督教國的傳教士返回發源地」。
[第21頁的圖片]
據稱卜尼法斯曾證明異教的神祇的確無能為力
[鳴謝]
Picture from the book Die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Kirche und kirchlichen Kunst im Wandel der Jahrhunde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