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力挽救地球
《儆醒!》雜誌駐西班牙通訊員報導
于里有兩個孩子,一同在俄羅斯的卡拉巴什居住。孩子雙雙病倒,于里固然擔心,但並不感到意外。他解釋說:「這兒根本沒有孩子可說是健康的。」卡拉巴什的居民全都中毒了。當地一家工廠每年把16萬2000噸污染物排進空氣中;不論男女孩童,每個居民平均可得9噸污染物。在北極圈以北,科拉半島上的尼克爾和蒙切戈爾斯克,「世上兩家最龐大、最古老的鎳熔煉廠……每年噴出大量重金屬和二氧化硫,較俄羅斯的同類工廠要多得多。」——《紐約時報》。
墨西哥城的空氣也一樣污濁。瑪格麗塔·卡斯蒂列霍斯醫生的調查報告透露,連富裕人家的孩子也幾乎天天抱病。她評論說:「在孩童看來,身體不適是家常便飯。」她說主要原因在於來往車輛阻塞街道,盈千累萬的汽車都排出廢氣,結果煙霧彌漫全城。按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的標準計算,臭氧水平竟然是最高限度的四倍。
在澳大利亞,危險雖是眼不能見,卻同樣是致命的。現今孩童要戴上帽子,才可以在學校操場上嬉戲玩耍。在南半球,臭氧層因遭受破壞而失去保護作用,澳大利亞的居民現今視太陽為敵而非為友。當地的皮膚癌病例上升了三倍。
在世界其他地區,居民要天天費時費力尋找充足的食水。阿馬莉亞13歲那年,莫桑比克久旱成災。鬧旱災的第一年,雨水只是僅僅夠用,第二年就簡直連一滴雨水都沒有。菜園的植物通通枯萎了。阿馬莉亞和她的家人迫於無奈,只好靠吃野生水果過活。他們不得不挖掘多沙的河床,盡量尋找珍貴的食水。
在印度的拉賈斯坦邦,放牧地正速速消失。法古是游牧部落的成員。由於找不到草地牧放成群的綿羊和山羊,他經常跟當地農民爭吵。多個世紀以來,農民和游牧部落一直和平共處,但由於肥沃土地嚴重缺乏,雙方關係瀕於破裂。
薩赫勒地區位於非洲撒哈拉沙漠南沿,是一條寬廣的半沙漠地帶。那兒的情況更可悲。鑑於樹林被濫伐,乾旱又接踵而來,一群接一群的動物相繼滅絕;沙漠地區逐步擴大,給埋在沙中的小農場也不計其數。在尼日爾,一名富拉尼農夫眼看自己種植的黍連續七次歉收,就發誓說:「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栽種了。」因為缺少牧草,他的牛群早已死光。
威脅日趨嚴重
近年來,旱災頻仍,莊稼又常常歉收;污染的空氣使一城復一城的居民幾乎透不過氣來。這些現象都是不祥之兆,表明地球瘡痍滿目,資源日漸枯竭,對人類的需求已不勝擔負了。
對於維持生命,地上實在沒有東西能比我們所呼吸的空氣、所吃的食物、所喝的水更加重要。很可惜,這些維持生命的必需品要不是大受污染,就是逐漸減少,而罪魁禍首竟然是人類本身。在一些國家,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大大危害人民的性命。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說得不錯:「生態環境百孔千瘡,人類處境岌岌可危。」
世人不該對這樣的危險掉以輕心。世界人口穩步上升,資源有限,就越發顯得供不應求。世界監察協會會長萊斯特·布朗最近聲稱,「地球的自然環境日益惡化,危及人類前途,比軍事侵略要厲害得多。」人類到底有沒有採取足夠措施以防大禍一觸即發呢?
盡力保護地球
人如果嗜酒成癖,卻不肯面對現實,反而堅稱自己沒有酗酒難題,這樣的人是很難幫助的。同樣,如果要改善地球的健康狀態,第一步就是承認難題的嚴重程度。近年來,各國都致力推行環保教育,這方面看來已取得卓越成效。現今大多數人都清楚知道,地球資源日益枯竭,環境大受破壞,世人必須採取應急措施。自然環境惡化對人類所構成的威脅,遠較核子戰爭的威脅為嚴重。
世界領袖並非對難題漠不關心。1992年,出席地球高峰會議的國家元首約有118位。在會議期間,各國領袖一致同意採取措施,保護地球的大氣層及日漸減少的資源。大部分國家都簽署『氣候條約』,同意安裝系統,測量廢氣的含碳量,並且報告碳水平的變化。這些國家還定下目標,在不久的將來把碳的總排放量固定在某個水平上。出席的國家元首也考慮採用不同方法,以求保護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品種。可惜,各國未能就保護地球的森林達成協議,但高峰會議也至少提出了兩份文件,稱為「里約熱內盧宣言」和「議程21」。這兩份文件載有指導原則,指引各國怎樣「保持一定水平的發展」。
環境學家埃倫·哈蒙德指出,「關鍵在於出席會議的國家領袖會不會負起責任,在未來歲月把他們在里約熱內盧所提出的鴻圖大計付諸實行。」
1987年,列國達成協議,簽署蒙特利爾草案;保護環境的工作於是向前跨進一大步。簽署草案的國家同意在規定的限期內逐步淘汰含氯氟烴(CFCs)的工業產品。a含氯氟烴的製成品為什麼會引起世人這麼大的憂慮呢?原因是,保護地球的臭氧層正迅速消失,據說部分原因在於含氯氟烴。在地球的高層大氣上,臭氧起了重大作用,把有害的太陽紫外線過濾出去,以防引起皮膚癌和白內障。這個難題並非澳大利亞獨有。近年來,在北半球溫帶的上空,根據科學家的探測,冬季的臭氧水平下降了百分之8。在平流層擴散的含氯氟烴多達2000萬噸。
大氣層遭受嚴重污染,甚至有可能引發災害,列國因此不得不拋開歧見,協議共同採取果斷行動。此外,其他國家也樂於作出回應,共同合作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及南極洲的自然資源,並且控制非法販賣有毒廢物。
不少國家都採取措施,清除河流污物(鮭魚又再在英國的泰晤士河出沒),控制空氣污染(美國的大城市儘管遭遇最嚴重的煙霧,空氣污染標準指數還是下降了百分之10),開發無污染能源(冰島有百分之80的家庭利用地熱能供暖),以及保護國家的天然產業(哥斯達黎加和納米比亞已把百分之12的土地改建為國家公園)。
這些積極的措施是否證明,人類對這些威脅已採取認真態度?地球總有一天會回復健康的狀態,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接續的文章會嘗試解答這些問題。
[腳注]
a 含氯氟烴的用途很廣,噴霧劑、冰箱、冷氣機、清潔劑、發泡絕緣材料等都是用這種化學品製造的。可參閱《儆醒!》1994年12月22日刊,「大氣層慘遭破壞」一文。